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仍然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最信任的是基于血缘、地缘形成的关系:首先是父母、兄弟、姐妹和各种亲戚,然后是那些经历过岁月洗礼的同学、朋友、战友、街坊、老乡。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注定需要与熟人之外的人去交流与合作,与陌生人建立信任的成本很高,一般情况是通过货币去交换,比如通过付款,可以住陌生人开的酒店,坐陌生人开的火车、汽车和飞机。

除了熟人和货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信任机制,即专家信任。

当熟人中没有能够解决特定问题的人时,我们通常求助于被各种形式认定的“专家”。当家里有个自己视如珍宝的古董但不知道真假,朋友圈里面没有人是这方面的专家,许多人就会报名参加电视台办的鉴宝类节目,请现场专家给做个判断;当生病的时候,一般自己、家人或朋友都不具备这些专业知识,就只能去大医院找大牌医生(院士、教授、主任、主治医师)进行诊断和咨询。

这就是专家信任。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社会信任主要有三种方式:人格、货币和专家。通俗地讲,就是人们信任家人、朋友、钱和专家。因为有这份信任,各领域的专家在自己的领域或社会上通常有较高的地位、不错的收入,得到人们的尊重并能够发挥更大价值。所以,大部分人都希望能够成为某一行业或领域的专家,从而赢得更多的利益和机会。这也是一些骗子千方百计地将自己包装成专家的原因,这样更容易赢得信任而施展骗术。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传统社会,同时也在改变职场里面各类角色的工作模式。在传统方式下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代表着对卓越的追求,现在能在某个点上做到顶尖水平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因为普通工作者的时代已经终结,未来他们的工作和岗位很可能会被各类人工智能技术所替代。如果自己不能具备较高的独特性,将来可能根本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岗位!

许多教育专家建议,应该让儿童发展一项爱好并争取达到专业水平。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未来让他们以这个为业,而是通过这个过程让他们知道专业和业余的差别,等将来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的时候,就知道干到什么水平才算入门、什么才算顶尖。如果他们从来没有达到过专业的水平,可能这辈子在任何领域都是一个“爱好者”的角色。

以上就是,为什么普通人也要去追求卓越、成为专家的原因。

在1951年的一次狩猎聚会上,英国的休·比佛爵士与人发生了争论:欧洲飞得最快的鸟到底是什么,是松鸡还是金鸻?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却没有答案,因为没有权威的说法让大家都认可,没有一本书或者期刊上有这样的数据。休·比佛爵士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如果有一本书能为这类争论提供答案,那么这本书一定会大受欢迎。

休·比佛爵士的本职工作是英国吉尼斯啤酒公司的执行董事,因这个机缘他决定要出版一本“世界之最”的书,这就是后来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这本书连同吉尼斯世界纪录已经成为记录各个领域之最的最全面、最权威的来源之一。

对于厉害的人、事、物感兴趣是一种天性,小朋友也最爱问这样的问题:最高的山是什么山,跑得最快的人有多快,记忆力最好的人是谁,等等。之前我写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是从知识管理立场出发,用来帮助知识工作者提升自我的一种尝试。而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Center,KMCenter)的主业是组织知识管理咨询,在这个工作中需要调研知识密集机构里那些各种水平的人:既包括这些机构里的专家、骨干,也包括新入职的菜鸟。常常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才发现,访谈的某个人不仅是他们公司的专家,而且也是国内这个领域的顶尖人物,与他们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随着竞争的加剧尤其是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原来依靠借鉴模式发展的路子不灵了,无论什么样的机构,对于高手和顶尖人才的需求都极为迫切,但专家却永远稀缺。大部分职场人既雄心勃勃又心怀忐忑:如何快速成长?如何才能像前辈那样成为不同领域的顶尖高手,并能轻松地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和项目?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听过很多顶尖高手的故事,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只知道某个人很厉害,却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厉害。换句话说,我们只看到专家们的结果(他们已经成为专家),但对于他们是如何成为专家的却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即便是专家自己,也很难说清楚。如果说不清楚,就不能成为榜样而被我们学习和借鉴了。

因为对“如何成为专家”这个主题感兴趣,就想探究以下这些问题:那些最后成为专家的人做对了什么?这里面有没有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是否有普遍性?他们的方法和经验他人是否可以借鉴?等等。

好奇害死猫!在对这个规律的探索中我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坑”:传统学术对此虽有一些研究,但大多只是分析结果而非过程,并且分析最多的也是棋类、体育、音乐这种工作,与我关注的复杂知识工作差异很大。而非严肃的分析文章虽然多,但通常是强调一点而忽略了其他,譬如说有的文章强调要成为专家需要深度学习和建立知识体系,有的文章说成为专家关键在于直觉和思维方式的提升等。这些说法可能都没有错,但都不够全面,也不足以指导实践。

经过四五年的煎熬和纠结,针对如何成为专家这个主题的不断探索,使我们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也就是你们拿到的这本书。本书从为什么要成为专家、什么是专家开始,对专家进行了定义,将一个人从初入职场到最终成为专家分为五个阶段:探索、新手、胜任、高手和专家期。建立了成为专家的框架,确定明确方向、持续动力这两个成为专家中的核心点。

学习、实践、思维是成为专家的三个支柱,品牌是对于个人能力和水平的外部认可,在本书中各用了一章对其进行论述,内容包括相应的理念、方法、技巧,以及行动指南。在行动指南中,列出该章主要内容的清单、各个阶段需要做的核心工作和需要思考的问题,期望大家阅读后,能够有所收获,并能学以致用。

本书适合那些追求有所成就的知识工作者。初入职场的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了解一般水平与顶尖高手的差距在哪里,为自己树立更高远的目标。其中的理念和方法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直接使用,加快个人的成长速度。已经在岗位上工作多年并致力于卓越的人,本书则可以成为他们从优秀到卓越阶段的指引;很多人穷其一生只达到胜任层次而不能提升到高手和专家水平,说明这个阶段是最艰难的阶段,期望本书能够给这个层次的人带来启发。对于各个领域的高手和专家们而言,本书梳理出来的专家成长过程一定会引发他们的共鸣和会心一笑,相信其中的具体方法技巧也会为他们提供参考。

虽然追求卓越、成为专家的过程充满艰难困苦,但只要找对路子,下足功夫,每个普通人其实都可以成为自己领域内的顶尖人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访时说:“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经很不简单了,为什么?中国13亿人民,我们这几个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你那几个企业好好地去发豆芽,把豆芽做好,我们13亿人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我们就是伟大的祖国。”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们采访了很多行业高手,他们将自己成长中的所思、所想,经验和教训都无私分享给我们,并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期望,在此感谢他们。同时也要感谢知识管理中心的网友和【二班】的同学们,他们的鼓励、督促和提出来的各类问题,帮助我更深入地思考、学习和实践。

感谢本书的文字编辑姜红德兄,以及本书的策划编辑、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李树林兄,他们的认真工作让我感动。更要感谢我的夫人和孩子,夫人给了很多建议并容忍我沉浸于这个主题而不能自拔,而孩子学习的过程让我发觉,成为专家的核心能力和方法也许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应用了,因此书里面的各种方法也可以用来辅导儿童学习。

如何提升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是整个21世纪管理学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本书从个体追求卓越的角度做了一点初步的探索,如果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则善莫大焉!如果读者对这个主题有想法也可以联系我们,愿意与各位交流学习!

田志刚
2018年1月 mf9v3ZO7BhfL6BD3ym+h9UvmKC4P6HJropz82fp79gDyOAXcjoJRBhiupz8kvHp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