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节

书评和会友

我在学校勤于写文章,曾针对陈亦人教授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伤寒论求是》发表过一篇文章。陈亦人教授的著作非常有见解,我写的文章就是“入之愈深见之愈真——读《伤寒论求是》”。刘兴旺博士当时在南京读温病博士,他看到我其中的一句话“市场疲软,此书何以不疲软?”就记住了我。因为当时这本书卖得很好,我这句话言外之意就是这本书写得很好。当时全国市场货卖不动,市场疲软一语成了热门话题。而陈亦人教授的书却很快脱销了。陈亦人教授送我的书还是他自留的一两本。所以我们要写文章,所以要善于引用一些鲜活生动的语言。我还写过一篇文章叫“学问日进,老而弥坚——李克韶教授书文读后”。黄煌教授给我寄了他新出的《张仲景五十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两本书,我读后有感而发,写成“药虽是旧,宏之惟新——读《张仲景五十味药证》”一文,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当然,我这里有尊重老师的意思。现在我常自嘲当我当助教的时候,什么都是教授好,当我当教授的时候,还是要把学生、把助教、把主治医生放到重要位置,这也是学做人。那时候的中医杂志比较少,因为我当时发表了一些文章,在学术界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现在我说“我这么多年淡出经方人的视野”。在当时,《实用中医内科杂志》专门派编辑来找我当他们的业余编辑审稿、改稿、定稿。刘渡舟教授专门派他的两个女研究生到南京找我,可我当时太书呆子了,没有记清名字。我研究生毕业以后,有一次到北京,当时我们孙思邈研究所所长和我一起去找刘渡舟教授,请他作为我们孙思邈研究所的顾问,刘渡舟教授正好上门诊,围了一大圈学生,看的一个病是用小柴胡汤治疗肝病的,看完以后,我说“刘老,我是从陕西来的,我叫王三虎”,老先生七八十岁的人一下子站起来脱口而出说“你的文章写得好”。这我绝对不是虚吹,我是说刘教授大家风范,经方中间有大家,有大人物,只有心胸宽阔,才能成为大家、大人物。

还有我们陕西中医学院杜雨茂教授,当院长多年。我虽然不是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也不是杜老师的研究生,但是杜老师对我非常好。前几年我还和杜老师的得意门生刘吉祥教授到他家里拜访过。当晚,杜老师一反常态的好谈,讲他得意的病例,领我们参观他的私人图书馆,赠送他的新著。在回来的路上,刘夫人张金艳说没见过杜老师像今晚说这么多话,我说古人有“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不是!

我在《我的经方我的梦》的讲演中说:“在我读伤寒、学经方的道路上,刘渡舟教授、陈亦人教授、宋立人教授、李克韶教授、杜雨茂教授、黄煌教授都是我非常好的伤寒前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的东西。用司马迁的一句话讲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一直是用这句话自勉的。我要像他们一样有宽阔的胸怀,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为经方事业、为中医事业做出我应有的贡献。

我关于结胸病的研究,用我师弟的话说我这人“抠字眼”,首先我解决“胸”和“胸中”不一样,我说张仲景说“胸中有寒”,没有说“结胸”是“胸中”,那么这个“胸”说明它的范围要比“胸中”大,仅这几句话的意思我就在《河南中医》1989年第3卷第9期头版发表过专篇论文。

论“胸”非“胸中”

【内容提要】本文就《伤寒论》结胸证中“胸”的概念进行了探讨,认为“胸”与“胸中”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胸”的范围以胸骨为标志,而“胸中”即是指膈以上的胸腔。因此“胸中”包括心、肺两脏。而“胸”不仅包括心、肺,还包括肝、胆、脾、胃等脏腑。故仲景所论之结胸证,是指邪结在胸而不仅仅是邪结在胸中。

研究结胸,首先要明确胸的概念。但多数伤寒注家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在论述结胸证的邪结部位时,就将“胸”与“胸中”相提并论,既说“结胸者,邪结在胸……下后邪气入里,与阳相结者为结胸,以阳受气于胸中故尔”,又说“结胸为邪结在胸中,属上焦之分”。似乎“胸”即“胸中”,无所区分。尤在泾也说:“结胸者,邪结胸中,按之则痛。”多数注家持成、尤二氏之说。有的注家虽然认为结胸证并非局限于胸中,如陈亮斯曾提出“胸胃俱病,乃成结胸”之说,但由于没有从“胸”与“胸中”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上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解释不了既称结胸而其病位却不局限于胸中这个问题,因而缺乏有说服力的论证。因此,在结胸证的概念、病位及主证等问题上诸家见解不一,各是其说。可见,探讨“胸”的概念,辨明“胸”与“胸中”的区别和联系,是研究结胸证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胸:古作匈、 ,《五十二病方》写作“ ”。《说文解字》曰:“匈,声也,从勹,凶声,许容切。胷,匈或从肉。”“勹,裹也。象人曲形,有所包裹。凡勹之属,皆从勹。”《说文解字》将“匈”训作“声也”,其义不确。马叙伦称:“锴本及《韵会》引《玉篇注》皆作膺也,声字伪。”当是。段玉裁氏则直接改作“匈,膺也”。并引《说文解字·肉部》“膺,匈也”,他说:“二篆为转注。膺自其外言之,无不当也。匈自其中言之,无不容也。无不容,故从勹。”据段氏所言,膺,匈为互训,其意相通。因胸外有胸骨等保护,可阻挡外界之冲压,内包心肺等脏器,固有“无不当也”“无不容也”之说。当然,这里的“无不”,尚有一个范围。《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指出:“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胸骨,即 骭骨,乃胸胁众骨之统名也。一名膺骨,一名臆骨,俗名胸膛。”可见,胸的范围是以胸骨为标志。

胸中,即胸腔。《灵枢·营卫生会》曰:“上焦出于胃口上,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张景岳注曰:“膈上曰胸中,即膻中也。”《素问·脉要精微论》曰:“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张景岳注曰:“上附上,言上而又上,则寸脉也。五脏之位,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右寸之后以候胸中。胸中者,鬲膜之上皆是也。”所以说,胸中即膈以上之胸腔。据张仲景言及胸中的条文分析,也可以证明胸中等于胸腔。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曰:“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肺痈病位在胸腔,故言“胸中隐隐痛”。《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此条寸口与胸中相对,上关上与心下相对,显然胸中是指膈以上。《伤寒论》第324条曰:“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本条将胸中与膈上并提,是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为了避免行文重复而用的同义词。

以上论证可以看出,“胸”与“胸中”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膈以上之“胸中”包括心、肺两脏,而以胸骨为标志的“胸”则还包括肝、胆、胃、脾等脏腑。由于肝、胆、胃、脾等脏腑虽在膈下,却又部分或全部受胸骨的包裹。因此,肝、胃等脏腑的病状表现往往是胸、脘并见,张仲景在叙述这类病变时往往以胸赅脘。故《伤寒杂病论》中虽多次提到“胸满”“心下满痛”等,但无胸脘满闷、胸脘胀痛之说,也从不在言胸满之后提到心下痞满。因为言胸满,则心下满已在其中。当然,言胸满也未必都包括心下。若范围局限,仅在心下,则自然称“心下逆满”“心下满痛”,而不言及胸了。例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这一条胸满就包括了心下痞满的症状在内。因为本方证系胃阳不足、寒饮内停、胃气上逆所致,本可产生心下痞满等上连及胸的症候。张仲景只言胸满,心下痞满则略而不谈了。《金匮要略释义》指出本方证“应有心下痞满”就是基于这个病机。若能知以胸赅脘的道理,就会明白张仲景省略“心下痞满”的原因了。

张仲景论述结胸,是指邪结在胸而不仅仅是邪结在胸中。所以,《伤寒论》中结胸的第一条提到结胸的脉证特征就是“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实邪结滞,中二焦,故寸浮关沉,第135条之“心下痛,按之石硬”,第138条之“正在心下”,亦见其病位不限于膈上,则结胸之胸不等于胸中也就更加清楚了。第134条说:“……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这是对“心下因硬”为结胸主证之一的进一步强调。汪琥甚至说:“曰膈内,曰心中,曰心下,皆胸之分也。名曰结胸,其邪实陷于胃。”汪氏之说虽尚欠全面,但强调胃的病变在结胸证中的重要性确是显而易见的。《温病条辨·中焦篇》云:“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阴暑温,水结在胸也,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此条“阳明暑温”,痰热郁阻于中焦之结胸,更是“胸”非“胸中”之明证。

研究结论是结胸病病因病机复杂,病位广泛,不是局限于一个脏器的病变。有意思的是,我在论文答辩中答辩主席提的问题正是我发表过的“《伤寒论》131条之我见”,这种情况,不要说当时,就是现在发表文章比较容易的情况下也还是不多见的。我的毕业论文“结胸病的研究”分解开来前后一共发表了7篇文章,之后还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现将有关结胸病研究的部分论文转引如下,以下是我发表在1989年《陕西中医》第1卷第10期的有关结胸证研究的文章。

我的论文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结胸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特点初探

结胸证是《伤寒论》的重要病证之一。以前对结胸证的研究尚欠深入系统。笔者就结胸证的病因病机与证治特点做一探讨如下:

结胸证之病因

关于结胸的成因,注家多围绕《伤寒论》第131条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以误下阳邪内陷来进行讨论,尚未全面揭示结胸的病因。故本文从下列几方面加以探讨。

一、外感病邪

外邪是形成结胸的重要因素。《伤寒论》131条说“病发于阳”,就是强调结胸的外在因素。历代注家对“病发于阳”见解不一,钱潢谓“发于阳者,邪在阳经”,张隐庵曰“病发于阳者,发于太阳”,舒驰远认为“病发于阳,为风伤于卫”,笔者愚见“病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少阳”。但总得来说,众家都不否认外邪的存在。可是,究竟是何种外邪致病,《伤寒论》中并未明言。用审证求因的方法分析历代治疗结胸之医案及论述,可知风寒、风温、暑湿、疫疠等均可导致结胸。

1.风寒:风寒袭表,本当汗解。若误用攻下,诛伐无过,徒伤正气,风寒之邪乘虚入里,与胸脘素有之痰水相结,阻滞气机,则成寒实结胸。若素体阳热亢盛,风寒之邪传里,也可随热而化,与有形之邪相搏而成水热、痰热结胸等。

2.温热:温邪上受,若治不如法,误施攻下等,则邪热直驱胸脘,与素有之痰水相结,则可形成水热、痰热结胸。若邪热太盛,正气无力御邪,亦有不因误下而直入胸脘与有形之痰水相结而成结胸。吴氏《温病条辨》云“温病三焦俱急,……下则引上焦余邪陷入,恐成结胸之证,故以小陷胸合承气汤,涤三焦之邪一齐俱出”,乃提示温热之邪因误下而导致结胸之可能性。张锡纯则明确提出,“伤寒下早成结胸,至温病未经下者,亦可成结胸”。此外,温热之邪,耗血动血,络伤血瘀或与体内素有之痰血相搏,结于胸脘则成血结胸。

3.暑湿:暑湿感人,与痰水相结于胸脘,也可导致结胸。《温病条辨》云“……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就是其例。何拯华、袁桂生均有伏暑案痰热结胸之治验。

4.疫疠:疫疠之邪伤人,因其毒力强,传变快,极易横窜脏腑,与痰水、瘀血相搏而成结胸。即张锡纯所谓“至疫病从口鼻传入,遇素有痰饮者,其疹疠之气,与上焦痰饮,互相胶漆,亦成结胸”。蓝克信等于1983年冬收治的112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其中34例出现结胸证,结胸出现率高达30.3%”。

二、素有内邪

结胸的形成,往往多因患者体内素伏痰水、瘀血、宿食等有形实邪,与外感之邪互相搏结而成。

1.痰:素嗜酒甘,湿热内蕴,久而成痰;或情绪不畅,肝气郁滞,久而化火,炼津成痰;或忧思劳倦伤脾,脾失健运,水液停滞,凝聚成痰。一旦外邪入里,则寒与痰结而成寒实结胸,热与痰结则成痰热结胸。《伤寒论》第139条曰:“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此本有寒分。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本条就提示了结胸成因的内在因素——“此本有寒分”。汪琥曰:“寒分者,痰饮也。以痰饮本寒,故曰寒分。”

2.水:平素贪水过多,或恣意食瓜果生冷,致脾气不运,水液内停。或肺失通调,致水液停留于体内,值外邪入侵,内外相合,可成水热结胸。

3.瘀:情志不畅,肝失条达,气滞血瘀,或寒凝血瘀等经久不愈,瘀血与新感之邪相搏结,则成血结胸。

4.食:饥饱无度,胃气受伤,宿食内停,阻滞胃肠气机,或因外邪入里,与宿食相搏于中,则成食结胸。吴坤安《伤寒指掌》就有“若饮食在胃,未当下而早下之,胸膈高起,手不可近,此食因寒凝,而成结胸”之说。

内外合邪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但并非都成结胸。误治是形成结胸的一个重要条件。《伤寒论》多处提到误下而致的结胸。误下之所以成结胸,是因为误用下法,正气受伤,抵御外邪之力遽减,外邪乘虚入里,与素有之实邪相合,阻结胸脘而成。

误用水疗,也可导致结胸,《伤寒论》第141条说“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寒实结胸”,即素有痰饮,又感外邪,不以汗解,反用水浇,阳气益伤,寒邪更增,乘虚入里,与寒痰交结于胸脘而成寒实结胸。

过用寒凉,也有导致结胸者。有古籍谓:“又有伤寒衄血,将解未尽,或热极吐血不尽,医不知其症,遂用寒凉之剂止住其衄血,留于心胸之分,故满痛而成血结胸也。”

不因误治,也可导致结胸。这种情况多见于邪气过强,正气又虚,病历代注家对结胸的病机见解不一。陈亮斯谓:“胸胃俱病,乃成结胸。如胸有邪而胃未受邪,则为胸胁满之半表半里证。如胃受邪而胸不留,则为胃家实之阳明病,皆非结胸。”巢元方云:“结胸者,谓热毒聚于心胸也。”承淡安曰:“结胸者,热邪与水毒结于胸脘之部。”张锡纯自制荡胸汤所治之寒温结胸,其证“胸膈痰饮与外感之邪相互凝结,上塞咽喉,下滞胃口”。陆渊雷谓:“结胸结浆液性胸膜炎之兼胃实者。”上述注家所指虽异,但均为邪结胸脘,在不局限于某一脏腑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这与《伤寒论》原文对结胸病机的描述“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由于有形之邪阻结胸脘,气机升降受限,按压胸脘则气机更加不通,故张仲景谓:“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寸浮、关沉,正是邪结胸脘之脉,所以可以说张仲景所言结胸的主要脉证“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结胸证的病机特点。同时,伤寒论原文“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也提示结胸证病情严重,病变范围扩大,亦可上及颈项,下延少腹。邪直入胸脘与宿邪相结,或痰热内生,互相胶结,阻结胸脘而成,或因外感热邪,灼肺伤肾,侵犯三焦,致水失常道,津化为痰,痰热交结而成。也有因其他病症转化而来的。如蓝克信等指出“结胸之产生常源于蓄血”,并举验案为证。这是蓄血证进一步发展,“血结水阻”,血水俱病,热与血水互结而成结胸。

结胸证之病机

有形之邪阻结胸脘,不局限于某一脏腑是结胸证的病机特点。其病情严重者,可以上及颈项,下延少腹。根据如下:

《伤寒论》中大结胸之“水热互结”、小结胸之“痰热互结”、寒实结胸之“寒痰冷饮阻结”,及后世所谓的“血结胸”“食结胸”,均为有形之邪致病。

近几十年来,不少学者从现代医学角度阐述了结胸的病理。如天津市南开医院等研究者认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病变波及周围脏器,影响胃肠道功能,可在发病后12~48小时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由于严重腹胀及频繁呕吐,进一步加重呼吸及循环障碍,使病情更趋严重。这一临床表现类似中医的‘结胸’,为热与水结于心下,系一危证。必须与大陷胸汤峻下,以散其结”。钟氏认为热实结胸证“似和急性胰腺炎、胃溃疡穿孔引起的腹膜炎相似”,蓝氏等认为流行性出血热之少尿期“出现急性肾衰、尿毒症、高血容量综合征、肺水肿等则多与大结胸证相对应。但出现结胸的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此时病理性代谢产物和氮质潴留(即水结胸胁)等毒性物质刺激胃黏膜的应激性,引起急性胃黏膜病变和刺激腹膜引起无菌性腹膜炎性改变有关”。通过这些论述可以看出,结胸并非某一脏器的病变。

结胸证的证治特点

结胸证以胸脘硬满胀痛拒按为证候特点。有形实邪阻结胸脘,气机不通,不通则胀痛,甚则心下硬痛不可按,即张仲景所谓“心下痛,按之石硬”是诊断结胸的重要依据。《内经》谓“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正是结胸证疼痛拒按的最好注释。

由于结胸是有形实邪阻结胸脘的实证,故大陷胸汤以峻攻水饮,泻热破结;小陷胸汤以清热涤痰开结;三物白散以温逐寒邪,涤痰破结,无不以祛邪开结为主旨。所选药物多有开结破结之功能。如大陷胸汤之甘遂,《神农本草经》谓“主……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药性论》谓“能泻十二种水疾,能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珍珠囊》谓“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大黄荡涤胃肠,推陈致新,芒硝软坚以祛实热。又如小陷胸汤中半夏、瓜蒌之散结,三物白散中巴豆之“开通鼻塞”,贝母之化痰散结等,无不体现着祛邪开结的治法特点。

以下是我发表在1990年《实用中医内科杂志》第1期第4卷的有关结胸证研究的文章。

结胸证治探要

结胸证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以有形之邪阻结胸脘而不限于某一脏腑为主要病机,以胸脘硬满胀痛拒按为证候特点的病症。可出现于多种外感及内伤杂病中。目前对于结胸证证治的研究,多着眼于《伤寒论》原文,存在着结胸证治体系不完善,主症认识不一等问题,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水热结胸

《伤寒论》中大结胸证即水热结胸。论中第131、134、135、136等条阐述水热结胸的证治。从这几条内容及前后顺序分析,张仲景对水热结胸的症候描述是自上而下,兼及左右。第131条之“项亦强,如柔痉状”,第134条“膈内拒痛”“心下因硬”,第135条“心下痛,按之石硬”,第136条则用“水结在胸胁”的病机来提示胸胁满疼,以第137条“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显示出水热结胸严重时,上至颈项,下至少腹,旁涉两胁的病变范围。由于《伤寒论》原文中除“膈内拒痛”外没有明确提到胸部证候,因而在解释大结胸证时,往往被“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限定眼目,从而忽视胸部症候。实际上水热结胸是以胸脘硬满胀痛拒按为主,病情严重者才上至颈项,下延少腹。张仲景之所以不言明胸部症候,是采用举宾略主的方法。既然是结胸,又有“水结在胸胁”之病机,当然应有胸部症候。《伤寒论》开始论结胸的第128条就谓:“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按之痛的“之”字,当是代指“胸”字而言。再者,寸脉浮也显示胸部病变。笔者收集到水热结胸的典型病案13例,其中8例有胸部症候,分别是:胸背彻痛、胸部如塞、胸部痞满而痛、胸腹两胁作硬而痛、胸腹胀痛、胸腹痞满、胸痛、胸闷等,(案略)也可佐证胸部症候在水热结胸证中的意义。

至于水热结胸的治疗,《伤寒论》中以大陷胸汤及大陷胸丸主之,以大黄泻热,甘遂逐水,芒硝破结软坚。葶苈子、杏仁宣肺泄热下水。药效峻猛,用于体壮邪实之危重症。若尚有表邪,或体弱正虚者,用此二方似不适宜。《金匮玉函经》所载之大陷胸汤有两个,一方与通行本同,另一方为:甘遂、桂枝、瓜蒌实、人参、大枣。当是针对邪热不甚,正气已虚,尚有表邪之水热结胸而设。张仲景则云水热结胸见表证而用大陷胸汤,“此所余未敢,不若以痞满门诸法。酌其轻重而从乎双解,以缓治之。或外用罨法以解散胸中实邪”。张景岳用罨法治“伤寒结胸,其有中气虚弱,不堪攻击内消者”,可补张仲景之不足。用方:葱白头、生姜、生萝卜(此味加倍,如无,以子代之)共捣一处,炒热用手巾或白布包做大饼,罨胸前胀痛处,药分两包,冷则轮换。又法:以大蒜一二十头,捣烂摊厚纸或薄绢上,贴于胀处。

另外,还有水结胸说,如陶节庵谓:“若心下怔忡,头汗出,无大热,先渴后闷痛,揉之有声汩汩者,名水结胸,用半夏茯苓汤”“若口渴有热,饮水多而心胸停饮不散,有声作痛者,为水结胸,宜四苓散合小半夏汤,渗利消之。”所谓水结胸,实际上是水热结胸而邪热较轻者。正如刘坤湘所云:“凡结胸皆属有形之聚,水得热而成结,非结胸外别有所谓水结胸也。”

二、痰热结胸

《伤寒论》第138条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小陷胸即痰热结胸,《伤寒论》仅此一条,寥寥数语,叙证过简。实际上,本条是省略了病人痞、满、胀、痛等自觉症状,痰热互结胸脘,气机不利则胀满,不通则痛。张仲景言“按之则痛”是举其鉴别要点,并不是说没有疼痛等自觉症状。笔者收集古今典型痰热结胸病案16例,均有胸脘之自觉症状即痞、闷、胀痛、绞痛等,还伴有大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腻等症。

至于“按之则痛”,有两种含义,一是本来不同,按之则感觉疼痛;一是本来就有疼痛,按之疼痛则更甚。但后人多据此推断此证“不按则不痛”,如五版高校教材《伤寒论讲义》即持此说。实际上,“按之则痛”并不能说明“不按则不痛”,这样反推是不妥当的。《素问·调经论》谓“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也不能说成“实者,不按不痛”。实邪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常常是疼痛的主要病机。若按之,则气血不通更甚,自然疼痛加重而拒按。“按之则痛”这句话是用来强调实证拒按的,若以此反推成不按则不痛显然不符合实际。痰热阻结胸脘,影响气机运行,最易导致疼痛。虽然痰热结胸未必都有心下痛,但也不能说“不按则不痛”。叶天士云:“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这才是临证有得之言,公允可从。

痰热结胸,以清热化痰开结之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为代表方。吴鞠通用本方加枳实,名小陷胸加枳实汤,治疗阳明暑温,痰热结胸之初,水湿郁阻,尚未全化成痰者。若痰热结胸兼有大便干结不通者,俞根初制陷胸承气汤(瓜蒌仁、小枳实、生大黄、仙半夏、小川连、风化硝),清化热痰,开结通腑。又制柴胡陷胸汤(柴胡、姜半夏、小川连、苦桔梗、黄芩、瓜蒌仁、小枳实、生姜汁),治疗痰热结胸兼少阳见证者,可补《伤寒论》之不足。张锡纯所制荡胸汤(瓜蒌仁、生代赭石、紫苏子、芒硝)及一味莱菔子汤也可酌情选用。

三、寒实结胸

大凡素体阳盛,内有痰水,及值湿热之邪内陷者,多为水热、痰热结胸;素体阳虚,痰水不化,又值外感,寒邪入里,寒痰互结于胸脘,则为寒实结胸。不过,即便感受同样的病邪,也可因体内阴阳盛衰及误治方法的不同而病变各异。从阳化热,从阴化寒。《伤寒论》第141条曰:“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这一条说的是误治虽同,病变各异之例。外邪侵袭肌表,正邪相争,发热恶寒以汗解之法为正治。误用冷水喷洒灌洗,则寒郁肌表。如素体阳虚,内有痰饮,则寒痰凝结于胸脘而成寒实结胸。当见胸胁心下硬满疼痛,拒按,畏寒喜暖,喘咳气逆,短气,大便不通,舌苔白厚腻,脉沉紧等症,治当温通涤痰破结。原文“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当是传抄有误。因为寒实结胸,无用清热化痰开结的小陷胸汤之理。且《金匮玉函经》《千金翼方》中此句作“与三五小白散”,无“陷胸汤”和“亦可服”六字。三物白散中巴豆逐寒破凝,贝母解郁开结去痰,桔梗开提肺气,既可利肺散结去痰,又可载药上行,共奏温通涤痰破结之功。此方与寒实结胸之病机相符,故为寒实结胸之主方。

四、血结胸

血结胸一证,首见于宋代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1108年),以海蛤散“治妇人伤寒,血结胸膈,揉而痛不可抚近”,并指出服海蛤散后,小便利,血行散,宜桂枝红花汤发其汗。其后,陶节庵《伤寒全生集》谓:“伤寒阳证,吐衄血不尽,蓄在上焦,胸腹胀满硬痛,身热,漱水不咽,喜忘如狂,大便黑,小便利,名曰血结胸,用犀角地黄汤。”对此李梴《医学入门》、孙一奎《赤水玄珠》、张路玉《伤寒绪论》等书均有论述。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指出热入血室久不愈可转变为血结胸,并言“往往延久,上逆心包,胸中痛,即陶氏所谓血结胸也”。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指出:“血结胸者,痛不可按,时或昏厥。”这些论述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发展了《伤寒论》结胸证的理论。

血结胸多是邪热迫血妄行,耗血动血,瘀血与邪热搏结于胸脘而成;或由于瘀血内停,又感温热,热瘀相搏而成;或由蓄水、蓄血、热入血室等发展变化而来。症见胸脘硬满胀痛拒按,身热,漱水不欲咽,喜妄如狂,谵语,大便黑,小便利,舌红或绛,有瘀斑或瘀点,宜犀角地黄汤加味。邪热不甚者,用桃核承气汤。病情较轻者用海蛤散(海蛤、滑石、甘草、芒硝)加味。兼表证者,用桂枝红花汤(桂枝汤加红花)。

五、食结胸

食结胸一证,首见于陶节庵《伤寒全生集》(1445年)。陶氏在辨伤寒结胸例第三种列举了多种类型的结胸,其中有:“食结……用生姜捣烂如泥,去汁取渣,炒热绢包,渐渐揉熨心胸胁下,其满痛豁然自愈。”其后,张路玉《伤寒绪论》谓:“心下石硬,胸前大热而胀满结痛,饱闷气急者,此食结也。或已下,或未下,并宜用调中饮,虚者可用枳实理中。”吴坤安《伤寒指掌》指出食结胸“治宜理中加枳实、厚朴之类,温胃和中,不可进寒凉”。邵先根评曰:“食停胃中,在中上二焦,未化糟粕,切不可下。若早下之,寒药与食凝结中宫,而成食滞结胸之症。是必用温运中阳,化滞散结之剂,使中阳健运,食而寒结自开矣。”俞根初也指出:“食结胸者,按之满痛,摩之嗳腐。”

通过以上诸家的论述,可见食结胸之证,起因于胃肠素亏,或误用下法等损伤胃肠,或寒袭胃肠,以致气机升降失司,中焦气机郁滞,宿食中阻而成。症见胸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按之心下胀痛增剧,舌苔厚等。病程较长,用消食药效果不明显,法当理气消食开结。偏寒者,温中散寒,调中饮(苍术、白术、厚朴姜汁炒)、理中加枳实厚朴等可选用。亦可试用陶氏上述熨法。

另外,明代李梴《医学入门》对阴阳毒转变而成结胸者,提出了破结泻毒之方法。用破结丹(朱砂、青礞石、葶苈子、肉豆蔻、木香、官桂、牵牛子、黑附子、巴豆、轻粉、麝香、金箔)治“阴阳伏逆,变为结胸,五六日大便结,攻之不可,达之不及”;又以活龙散(活地龙、姜汁、薄荷、冰片)治“阳毒累经药下不通,结胸硬痛,或稍通而复结,喘促热燥、狂乱”。分析破结丹之药物,集逐水涤痰、通便解毒于一方,其毒盛邪实可见一斑,实非单纯的水热结胸、痰热结胸及寒实结胸可比。而活龙散之清热解毒,乃为热毒炽盛而设,临证须与其他治结胸方药配合应用。

在研究生三年期间,我个人看病的机会比较少,只不过是在我夫人单位有一个看门老人的孙女患了雷诺综合征,手足冰凉,疼痛得厉害,我用当归四逆汤获得很好疗效,这老人多年后仍是“念念不忘”。 ruqMApapB5Ok2t6YZ+zIXqFs59km6J01aRBQgvno4bQN0YtTWKU4TgFZNlGfbOC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