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圣人与猪猡

审美活动所呼应的是人内在的神性。当一个人身处困厄之中,源于内心的审美可以帮他超越现实中的苦难。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里谈到自己在纳粹时代的生活。在失去自由后,他有三年时间被关在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里。在那里,弗兰克尔经历了所谓的“文化冬眠”,犯人们热衷谈论的东西只有政治。那是一个好消息与坏消息满天飞的地方。然而最终摧毁犯人的可能是一些好消息。当好消息所预言的一切不能如期兑现,许多人反而更容易陷入绝望。就像电影《撒谎者雅各布》所揭示的一样。

在电影《小王子》中,小王子留在地球上,变成了一个饱受雇主欺凌的打工者,而他也忘却了有关B612星球上的一切

而能够在集中营里侥幸活下来的,更多是那些能够在恶劣环境中找到精神生活的人。至于弗兰克尔自己,至少有两样东西支撑他活到了集中营解放:

其一是责任心。这是在弗兰克尔的书里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当一个人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的事业抱有一份责任心,他就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弗兰克尔甚至建议美国在西海岸树立一个责任女神像(在《人类的大地》中,圣埃克絮佩里谈到人的真正幸福不是自由,而是承担责任。更重要的是,责任不仅为人赋予生的意义,也赋予死的意义)。

其二概括说就是美的能力。比如,在一无所有的监牢里不断回忆爱人的容貌,领受所谓“天使存在于无比美丽的永恒思念之中”;尽可能去发现艺术与自然之美,而它们同样为人的存在提供某种永恒性:

在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到巴伐利亚集中营的路上,如果有人看见我们透过囚车铁窗远眺扎尔茨伯格山脉的山峰在落日中闪闪发光时的一张张面孔,他们决不会相信这是放弃了生活的希望和自由的人的面孔。

集中营固然是罪恶的渊薮,这并不意味着人必须完全放弃审美活动,使自己变成彻底的行尸走肉。在此意义上,集中营之恶有时候也如癌症,很多人是被吓死的。

即使是在每况愈下的日子里,个人的选择依旧重要。同样是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弗兰克尔注意到集中营的坏人堆里也有好人:

人不是众多事物中的一种。事物相互决定对方,但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他成为什么——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内——是他自己决定的结果。比如在集中营,在活人实验室,我们亲眼目睹有人像猪猡,有人像圣人。人的内心里,这两种可能都有。最终表现出哪一种,是决定的结果,而不是环境的产物。

简单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道善恶分水岭,最后做了什么,关键还是个体的选择,而不只是环境的逼迫。 aQcji1TklpgdHq3cVqn0dKkdjPeWaA2Qwr4orbX+88ng0l1m6isGMFAthPUuKO9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