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一)无私心即无公德

在针对“进攻性道德”的林林总总批评中,有些人显得格外耀眼,除了我在书中提到的伯纳德·曼德维尔,十七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拉罗什福科在他著名的《道德箴言录》里也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的德性经常只是隐蔽的恶”,这与曼德维尔的“私恶即公益”遥相呼应。

在拉罗什福科看来,人类同时受着命运与激情的统治。而所谓的德性,常常只是某些行为和各种利益的集合,同天赐的运气或者自我的精明巧妙构成。男人并不永远凭其勇敢成为勇士,女人亦不总是凭其贞洁而成为贞女。

拉罗什福科影响了很多人。同样,在十八世纪的大卫·休谟那里,道德也不是理性的结果,而是源于“自私的激情”——“理性是并且应该是激情的奴隶”。言下之意,人类从来没有而且将来也不会真正被理性支配。休谟认为,理性的作用是纯工具的,它教我们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包括愤怒、欲望、自我满足和虚荣心。

进一步说,人们能够不去作恶,并非因为理性,而是因为不那样做最符合自己的利益。而且,也正是在此自私的基础上,形成了公共道德。在此意义上,当一个社会失去了个体的意志,只推崇流水线人格,也就失去了私我与私德,由此公德也不会形成。

尽管我认为无私心即无公德、无私心者无公德,不过我也并不想否定人所具有的内在的神性。它所通向的是人的心灵,而人的神性就在于心灵有可能完成对理性的超越。 QVhTHBS5rg085YTqRpTW+5bX4xOoWJ0gFM+RMd/jCgkpmNmwyTCNbe/vyh14Knm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