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出版說明


民國二十二年秋,錢賓四先生在北京大學開授中國通史課程。其前此課由校方分延北平史學斷代專家凡十餘人,輪流作專題講演;至是改而公推先生一人獨任講授。當時為配合每週四小時課程之安排,其講授務求本諸客觀史實,對歷代之文治武功、制度經濟,皆能提綱挈領,兼羅並包,而尤要則著眼於全部國史之上下相關處,求其成一大體。第二年並就每講編一綱要;又別就所講須深入討論之問題,自二十四史、三通等古籍,選錄原文,纂為參考材料,俾聽者自加參研。綱要編至東漢止,自嫌太簡,遂未續編。而參考材料亦下迄唐五代而止,由北京大學講義部印行,專供北大學生之用。

二十六年七月,蘆溝橋事變,先生避難南下,轉香港,至湖南,隨北大加入當時與淸華、南開合組之長沙臨時大學。二十七年初,學校遷昆明,命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而文學院則轉遷蒙自,先生隨往任教。

先生在北大講授通史,先後凡四年:後在西南聯大,續講兩年。每年所講容皆有所增損,然其大宗旨則始終不變。其在聯大,同事陳夢家教授嘗兩度力勸先生,宜應時代之迫切需要,即為中國通史寫一教科書,俾可使全國靑年受益。先生納其議,遂決意撰寫國史大綱一書。此本書撰著之最先因緣也。

二十七年秋,聯大文學院由蒙自遷返昆明,先生以昆明煩囂,不宜著述,故除半週任課外,其餘半週則卜居宜良。因友人之介,得獨自借居宜良縣長座落城外西山岩泉下寺之別墅,不接人事,專意撰著。先生自在北大講授通史,每堂先一日必寫錄所需史料,累積得五六厚;至流遷南嶽、蒙自,又續有添寫。此則先生在宜良山中撰寫史綱所憑之惟一祖本也。

先生之撰是書,其先就北大所編綱要,自魏晉以下續編之。及初稿既成,復嫌其東漢以前舊稿文例詳略未盡相協,因又重加改寫。依先生自記,自二十七年五月十日,至二十八年六月十四日,先後凡十三月而書成。全書計凡八編,四十六章,約五十餘萬言。稿既成,以其時昆明屢遭空襲,急欲付印,乃於二十八年暑假赴香港交商務印書館出版。商務雖已遷港,惟仍須交回上海舊廠付排。先生昔就讀常州府中學堂之業師呂思勉先生,時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先生因拜託呂先生代作最後一校。呂先生既校讀是書,特盛讚其中論南北經濟一節,又謂:「書中敍魏晉屯田以下,迄唐之租庸調,其間演變,古今治史者無一人詳道其所以然。此書所論誠千載隻眼也。」

然是書之印行,復遇曲折。蓋當時規定,書籍出版須先經中央某處審查;上海遂將書稿送重慶審查。批示謂需改「洪楊之亂」為「太平天國」;章中多條亦須重加改定後,呈請再審。稍後先生始知其事,乃作答云:「孫中山先生以得聞洪楊故事,遂有志革命,此由中山先生親言之。但中山先生排除滿淸政府,創建中華民國,始是一項正式的民族革命。至於洪楊起事,尊耶穌為天兄,洪秀全自居為天弟,創建政府稱為太平天國;又所至焚燬孔子廟;此斷與民族革命不同。前後兩事絕不當相提並論。凡本書指示需改定語,可由審查處逕加改定。原著作人當保存原稿,俟抗戰事定,再公之國人,以待國人之公評。」審查處得先生函,乃改批示可一照原稿印行。然亦因之延遲半年,故其初版面世,則已至二十九年之六月矣。

是書卷首有引論一篇,凡兩萬言,揭橥全書之精神宗旨與撰著方法。先生於稿成後,先披載之報端,一時議者鬨然。及其書出,學者交相稱譽,群推為中國通史之最佳著作;而議者遂寢。然是書出版後,僅最先一批數百本得經海運河內,轉運後方。此後海運即斷,不得再送。於是改在重慶以國難版發行。當時有人購得滬初版攜返北平,知者乃有輾轉借來整書傳鈔者。其對學界以至一般社會影響之深遠,亦於此可見一斑。

本書因用大學教科書體例寫成,不得不力求簡要,故以綱目體出之,僅舉大綱,删其瑣節。正文為綱要,而輔以低格注文或行中夾注,為相關之論證與補充說明,務求要言不煩,綱舉目張。內容於學術思想、政治制度、社會風氣、國際形勢,兼有顧及;惟但求其通為一體,明其治亂盛衰之所由,闡其一貫相承之為統,以指陳吾國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詳、事業之備,則待教者、學者之自加參考與引伸。而所以呈現之者,則袪門戶之私見,在客觀中求實證,通覽全史探取其發展動態之所在。如戰國則重在學術思想,秦漢則重在政治制度,三國、魏、晉則重在社會經濟之類,其闡述之著眼點即在發明各時期之如何為變。蓋謂「變之所在,即歷史精神之所在,亦即民族文化評價之所繫」也。要皆不尚空論,一一歸本於史實。其主要宗旨,在以有限之篇幅,扼要之敍述,一則「能將我國家民族已往文化演進之眞相,明白示人,為一般有志認識中國已往政治、社會、文化、思想種種演變者所必要之智識」;再則「能於舊史統貫中映照出現中國種種複雜難解之問題,為一般有志革新現實者所必備之參考」。蓋欲藉歷史知識之培養,以為國人應付現時代之種種事變作根據之借鑑。以其符合時代需求,所以風行海外數十年,歷久而彌新,其意義與價始終不稍減也。

本書自民國二十九年六月滬初版以還,版行無數。本會亦未能盡搜,所得而知者,計有三十二年八月成都蓉一版、三十三年一月重慶一版、三十六年五月滬一版、三十七年八月滬五版、一九五二年九月臺一版、一九五五年港特版、一九六〇年臺七版、一九七四年九月臺修訂一版、一九九一年四月臺修訂十七版等。一九七四年修訂時曾改訂第一編第一章考古部分;同時由王恢教授代繪助讀地圖,增入凡二十八幅。

先生生前嘗謂本書當與其中國文化史導論合讀,庶可對我國歷史之全體有更深入之認識,但惜其文化史未如史綱之為社會所注意,常以為憾。一九九一年,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決定出版先生全集,編委會因提前整理此兩種,並於一九九三年先交臺北商務印書館,據此最新整理者改版印行修訂二版。

翌年,北京商務印書館亦同時重印此兩書之新修訂本,以為先生百年誕辰之紀念。

又一九八〇年十一月,臺北東昇文化事業公司印行中國通史參考材料一書,即先生在北大通史課所編發學生之參讀材料。先生以原編材料未完,且其後屢有增改,而其要義亦已寫入國史大綱之中,因不主再將初編材料重印。故今編全集,乃承先生遺命,不再收人此編。

本書之整理,乃以一九七四年臺北商務修訂本為底本,參考其前各本,正其綱目、注文之錯紊;原書引文起訖多無標示,今悉予補入引號;其引文亦儘量複查校竅。各版除雙行夾注用小字外,其餘字體一例無別;今則綱目別排較大字體,務求眉目楚,更便讀者閱讀。本書容繁富,關涉甚廣,整理工作雖力求重,惟錯誤疏漏,料將難免,敬希讀者不吝指正。

本書之整理,由河澤恆先生、張蓓蓓女士負責。

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 謹識 m0/AU5ZwjkmZzZAW6elUOuzVBO8RmrTXPO7b+WWJSs3d56fBPsvzNxsA9x74GxO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