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什么人类不养老虎当宠物?
—— 原始的农耕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个常见的观念:凡是“纯天然”的产品都比“人工”的好。大到人参、灵芝这类名贵中药材,小到猪肉、鸡蛋这类日常食物,都是如此。就连化妆品、沐浴露这些卫浴用品,也都个个宣称自己的产品原料“100%纯天然”。

说“纯天然”一定比“人工”好,其实没有什么道理。

古人只吃“纯天然”的药物,可靠这些药物根本治不好肺炎、肺结核等感染类疾病。这类病在中国古代都属于绝症,只能静养等死。在今天,我们平时有个感染根本不当回事是因为我们有了人工合成的抗生素。这说明在有些情况下,“人工”要比“纯天然”更好。

但是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崇拜“纯天然”。这种“纯天然”的情结,归根结底来自于古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一种想象:认为人和自然万物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比如原始部落有生吃猛兽内脏、佩戴猛兽头骨的习俗,认为自己能因此得到猛兽的力量。

这种情结直接影响到中国传统的哲学观。中国古人长久以来都认为大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完美的、和谐的,大自然原本的样子最符合人的本性。因此,天然的食物就是最理想的食物。即使今天,许多人仍持有这种观点,比如认为地里的白菜、萝卜、黄瓜,直接拔出来洗洗就吃,说这是最健康的。要是送到工厂里,磨碎了,加了人工添加剂,制作成饼干,送到超市里,就说不太自然、不太健康了。

中国的道家、儒家、佛家的学者都相信这个说法,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主张过“天人合一”。

然而,他们错了。

中国古代的那些学者们不知道进化论,不知道人类和大自然还有一个进化的过程。

比如,我们今天吃的麦子就和它的祖先大不一样。原始的麦子结出来的麦粒又少又难吃,麦粒成熟以后也不像今天那样结成沉沉的麦穗,而是会自动掉到地上。因为只有这样麦粒才可以生根发芽,繁衍出下一代。但是掉到地上的麦粒很难被人类收集,原始人在种植麦子的时候,刻意选择那些麦粒大又好吃、成熟后麦粒不会掉落到地上的品种,久而久之,麦子才变成了今天我们熟悉的样子。这样的麦子再种到野外,是没法存活的。

再比如,豌豆和油菜的祖先是外貌普通的杂草,莴苣(莴笋)的祖先有毒,它们的野生状态都没法食用。

再比如,今天的绵羊长得很可爱吧?四肢短小,性格温顺呆萌。这样的生物,是怎么在遍布猛兽的大自然里生存下去的呢?其实在被人类驯化之前,绵羊根本不是现在的样子绵羊祖先的长相和现在的野生山羊差不多:有坚硬弯曲的长角,身上的毛并非白色而是棕色,毛又短又硬,警惕性很高,奔跑能力强,勇猛好斗,它那硬角能轻而易举地把人顶翻。

不仅是绵羊,人类饲养的所有家禽家畜,什么鸡啊、猪啊、狗啊的,原本都凶猛狡猾。原始人在养它们的时候,故意挑那些肉多、味美、性格温顺、长相可爱的饲养,所以这些动物就变得越来越贪吃贪睡,缺乏警惕性,还特喜欢卖萌,再放回到大自然里已经无法生存了。

许多养生学家讲究“追求自然”,殊不知我们今天吃到的每一种“纯天然”食物,其实都是原始人类改造过的版本。在大自然看来,这些动植物都是没有生存能力的异类,早就是彻头彻尾的“不自然”了。

没有这些“不自然”的动植物,就不会有人类文明。

原始人类,譬如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他们的觅食方式和动物是一样的:直接从大自然里拿。这种模式被人类学家称为“采集—狩猎”模式:部落中的男性负责猎杀动物,女性和老弱者负责采集植物果实。

在现代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大部分女性的寻路能力比较差,缺乏方向感,动不动就迷路,男性正好相反。这种性别差异就和原始人的“采集—狩猎”模式有关。人类的男性祖先要去很远的地方打猎,需要识别猎物逃跑的方向,还要记住回家的路,经过不断地演化,男性有了较强的寻路能力。女性不远离居住点,没有寻路的必要,因此方向感比较差。但女性为了能更好地采集果实,记住物品位置的能力特别强,所以女性比男性更善于收拾屋子。

对于原始人来说,“采集—狩猎”模式有个大问题:食物来源太不稳定。也许今天运气好,打到了一头野猪,吃都吃不完,也有可能连续几个月什么动物都没有猎到。这种模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一顿饭吃撑了意义不大,可要是连续饿上十几天,就会有生命危险了。

后来,原始人发现可以去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这种模式下食物的来源变得稳定多了。经过无数代人类的种植、饲养和筛选,最终人类选育出了容易种植的谷物、蔬菜,以及容易养育的家禽、家畜。

这个过程是人类对大自然的驯化:既驯化了动物,也驯化了植物。

直到今天,我们仍旧没有停下驯化生物的脚步。杂交水稻、航天飞船携带种子接受射线辐射、培育转基因作物,这都是在驯化物种。这是在人为改变种子的基因,以便筛选出更适合人类使用的后代。

驯化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非常重大。

第一大好处,是人类可以吃的食物变多了。

我们知道,动物最关心的是吃饭这件事,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觅食。原始人也不例外。

从本质上说,吃饭就是摄取能量。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能量,其中含量最丰富、取之不竭的是太阳能。可是人类又不能直接吃太阳光,那怎么办呢?这就要靠动植物来做中介。

可食用的动植物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能量转换器”。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和土地中的有机肥,转化成人类可以食用的淀粉和葡萄糖,以及可以用来燃烧的燃料和用来制作衣服的纤维——衣服减少了人体热量的散失,也就等于为人类额外提供了热能。食草动物则把人类不能食用的花草,变成营养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动物还能用来耕田、拉车,帮助人类捕猎、放哨,等于为人类额外提供了动能。

人类饲养、种植的动植物越多,就意味着身边的“能量转换器”越多,人类可以利用的能源也就越多。前面说过火焰对人类的重要意义,火焰本质上也是在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能量来源。从这个角度说,驯化动植物和学会使用火焰的意义是一样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回答标题里的问题了:“为什么人类不养老虎当宠物?”

因为从能量的角度讲,养老虎不划算。

生物学中有个“林德曼效应”:生物A被生物B吃了,A身体里的能量有多少能被B吸收呢?——只有10%~20%,其他的能量都被浪费掉了。比如说有一把大米,如果我自己吃了,能得到100卡的热量。但如果我用这些大米喂了一只鸡,我吃鸡肉得到的热量只有10~20卡,你看这多浪费啊!这意味着,越位于食物链上端的生物,它们浪费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越是生产力落后的地方,人们越是多吃植物少吃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摄取自然界的能量。

我们再来看老虎。老虎位于食物链的顶端。能量从植物到食草动物,再到老虎嘴里,至少浪费了两回,浪费率达到了99%。人类养老虎无论是用来吃肉还是捕猎,所浪费的能量都极为惊人,实在是得不偿失。

实际上,人类驯养任何大型食肉动物都是得不偿失的。人类普遍驯养的最大的食肉动物是狗。那是因为狗的用处极大,不仅是肉食的来源,还可以帮助人类捕猎、看家,甚至可以成为精神的伙伴。但原始人类也舍不得给狗喂上好的肉食。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里,人类给狗喂的都是吃剩的食物残渣,比如动物内脏、人类啃不动的骨头。所以我们才有一个印象,说“狗喜欢吃骨头”——其实人家明明喜欢吃肉肉的好不好!

人类驯化生物的意义还不只这么简单。

驯化生物还促使人类定居。

在“采集—狩猎”时代,人类和自然界食物的关系是单纯的索取。人类不帮助大自然生产食物,见到什么好吃就拿什么。这样一来,当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周围地区出产的食物数量供养不了那么多人,人类就不得不迁徙到其他地方。一片地区吃光了就再找一片地区吃,过的是居无定所的日子。

当人类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以后,就从单纯的食物的索取者变成了生产者。这就意味着新增加的人口不光吃食物,还能投入到劳动生产中,让土地出产更多的食物。当生产力提高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生产的食物超过自己所需要的),人口增加不会带来粮食危机,反倒会带来盈余。这样,人类就没有必要到处迁移,人口增长的速度也就快多了。

定居的好处有很多。人类在迁移中不可能携带庞大的设备。只有在定居以后,人类才能建造房屋,制造大型的生产工具。母亲在迁移中很难携带更多的幼儿。在定居以后,女性可以同时养育更多的孩子,人口可以更快地增长。

驯化生物还诞生了私有制。

书本对私有制常见的解释是:“因为生产力提高,人们有了剩余的财物,所以出现了私有制。”这个说法没有问题,我们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它。

前面说过,人类狩猎的突出问题是食物来源不稳定,常常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要么好多天都打不到猎物,一旦打到猎物呢,没准就是一个庞大的动物,一个人根本吃不完。古代没有冰箱,也缺少腌制技术,多余的肉很快就会腐烂掉。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互相分享食物比独吞要更有利——反正多余的肉不吃也浪费了,不如分给其他暂时没有捕到猎物的猎人吃。等到有一天自己饿肚子的时候,别人也能把猎物分享给自己,这样大家就都不用挨饿了。

显然,这个模式不允许存在自私的人。如果有人只吃别人的东西而自己不分享,那么整个共享体系就要崩溃了。因此在原始部落里,人们很早就有了“无私”的道德观,假如一个猎人捕猎后不分享自己的食物,他就会被部落其他的成员鄙视,在部落里没有容身之地。

这就是原始社会公有制的来历。书本上说山顶洞人“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指的就是这种生活——并非是因为他们觉悟特别高而是因为生活所迫,不采用公有制就没法生存下去。

在人类驯化了生物以后,情形就变了。

首先,食物来源稳定,意味着没有继续公有制的必要。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种田和畜牧是一种远期投资。种下一块田,必须要经过几个月的劳作才能收获食物。这就要求人类必须拥有“私有”的概念,否则要是一个人辛苦了几个月种的粮食,最后被其他人收割走了,那谁还会继续耕种啊?

到了这个阶段,人类想不实行私有制都不行了。

有私有制就会产生交易,于是有了商业。

交易需要计算价值,于是产生了数学。

土地交易需要丈量土地,于是产生了几何学。

耕种依赖天时,需要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因此产生了天文学和历法学。

在迁徙的时代,人类遇到了敌对部落,打不过大可以一走了之。在人类定居以后,定居点有自己辛勤耕耘的田地、建造的房屋,弃家而走的代价太大了。因此人类面对入侵者宁可血战也不愿意放弃家园。战争需要组织,组织需要统一指挥,因此产生了首领,产生了统治阶层。

战争会有俘虏,俘虏可以用来役使,于是产生了奴隶。有了奴隶,就有了阶级。

统治阶层不需要生产劳动,就有多余的时间可以钻研知识,因此产生了舞蹈、音乐、图画等等原始文化。

图画蕴含了简单的信息,画得多了,就慢慢变成了文字。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就可以积累和传承,文明才会渐进发展。

——看出来驯化生物的重要性了吗?一开始,驯化生物只是人类为了追求更多食物的本能行为,但它的结果,是产生了一大堆现代文明的必备要素。人类文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走向不断自我进步的道路。

上一章介绍的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这一章介绍的河姆渡人、半坡人和大汶口人属于“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之间最重要的差别是什么?并不是石器更精细了,而是出现了农耕和畜牧。

从这一天以后直到近代,在从夏朝到清朝的漫长历史中,农业一直是中国人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中国历朝历代的主要财富都来自于农业。只要农业搞得好,国家就富强,百姓安康,兵强马壮。只要农业搞不好,老百姓就造反,国家就打不过外敌。农业是古代社会的基础。汉语用“社稷(jì)”一词代表“国家”,“社”字的本意是土神,“稷”字的本意是谷神,意思是农业为国家之本。

学习中国古代史,必须先了解农业之于人类、之于国家的重要意义。 RrsiU01r1jJMoVxHrU3WRkjQoPz/zPwEke+KdMp+nJoUeOcZpteumuq8XsP89Tf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