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正业,就是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要利益更多人。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快,特别是在商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这就给很多人带来一个困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商业活动中修行。
有一位销售工作者,了解到佛门里提倡的不妄语这条戒,感慨地表示:“确实很难做到,平时在做销售的时候,常常开口就要说谎,好像不说谎就不知道怎么说话了。”
还有一位信众,也表达了这样的困惑,他说:“在商场中,人与人之间都是竞争关系,交易本身就是一种利益的交换,都是利己的。这跟佛法的理念就冲突了,没有办法调和,内心很纠结。就因为这个原因,反复换工作都不满意。”
关键要在自己的发心上努力,不断地勉励自己。所谓正业,就是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要利益更多人。
具体在世间,什么事是该做的呢?
在一个家庭中,对整个家庭有益的事情就是该做的;在一个单位里,对这个单位有益的事就是该做的;在一个行业里,对整个行业有益的事就是该做的;在一个社会里,对整个社会有益的事就是该做的。这个“有益”,不仅是眼前的利益,更是长远的利益。
当我们说一件事“很难”或“没时间”的时候,潜台词其实是“我不想做”。对于不想做的事情,可以找出一万个理由;对于想做的事情,一个理由就足够了。
从更深层次去思维,就超越了“做什么”的矛盾。做事情不在事情本身,而在做事的用心。譬如售货员,如果只是想着要把货物卖出去,所做的一切都与自己的利益挂钩,久而久之就会觉得乏味、烦躁;如果用心是希望卖出去的东西能够帮助到别人,那就会做得很有滋味,很快乐。
你可以试一试,当你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身心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动力,做任何事都会因缘具足,趋于圆满。
在寺里承担做事情,不能图名,不能图利。刚开始,大家都有一个发心,可能非常纯粹、非常朴素,比如有的人发的是大慈悲心,有的是为法忘躯的心,等等。
但是,在具体行持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境界,一些人慢慢就忘记了最初的发心——初心。
有一个人承担中遇到了一些境界,心里过不去,就去找方丈,说了一大堆自己的问题和困难。
方丈仅说了一句“你发的什么心”,他就沉默了,内心犹如被猛地一击,当下就觉得那些困难、那些疑惑、那些委屈非常不值得一提。
以后,他再遇到境界的时候,只有这句话能够让他清醒过来并获得力量坚持下去。
我们常常讲“勿忘初心”,意思是不要把方法当作目的。譬如学习、工作、挣钱、恋爱等等,这些都是方法,真正的目的是希求自己更快乐。所以,做事一定要不忘初心,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有人觉得不忘初心不太好理解,简单说,不忘初心就是要让我们时时都不忘自己的目的,每一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究竟怎么样来承担人生的责任呢?就是自己有多大愿力,有多大发心,有多大智慧,就来承担多少事情。
不论何时何地,在家也好,庙里也好,单位也好,不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地方,你都能调整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上,这就叫作负责任。
比如,这个时候我需要看书,看书就是负责任;这个时候需要劈柴,劈柴就是负责任。
有一个人问:“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才能有成就呢?”
师父告诉他:“地上有水,你把它擦干,这就是责任;水管坏了,去安排修理,这就是责任;来客人了,及时地端茶倒水,这就是责任;柴火不够了,及时去劈,这就是责任;该扫地了,该浇花了,扫地浇花就是责任;信众心里有问题,及时去开导,去帮助解决,在社会上开展慈善活动,有了困难,及时去补位,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责任。”
哪里有问题,不分大小,都能够积极发心去做,去承担起来,不求肯定,不畏人言,这就是责任。
何时何地,知道自己要干吗,这就是负责任。
人往往容易把一天的事情和一生的事情搞混淆了,把一生的事情和生生世世的事情搞混淆了。
什么是混淆呢?比如今天的事情没有做好,就会影响到明天,影响到未来。
人总会给自己找理由,说今天没有做好,明天开始我好好努力;到了明天的时候又没有做好,又说后天开始好好努力。就这样,日子一天天白白地过去,这就是把一天跟一生混淆了。
人们常常认为“无所求”是消极的人生态度,但不知道这背后隐藏着大利益。舍小而得大,而小亦终不失。这就是因果。
要做事,就会伴随名利。一件事情做成功了,不能因此居功自傲,而是要把功劳归功于他人。如是,自己的功劳才会永久地被人所思所忆。而古人的说法是:“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万物是缘起的,没有一个自性不变的东西存在。觉得有“我”存在,就是生命的错觉。
在世间,做成了一件事情,是很多因缘和合的结果,但我们常常会误解成是“我”做成的或者是离了“我”不行。这样想,很多麻烦和痛苦就会随之而来。
人们常常认为“无所求”是消极的人生态度,但不知道这背后隐藏着大利益。舍小而得大,而小亦终不失。这就是因果。
举例来说,若不用心检点,人们做事内心大都有所图,要么图个称赞,求肯定,求关注,要么图个利益。但不知道,辛辛苦苦做事是因,所图之目标是果。如果事情做成了,如愿以偿,自己得到了称赞,得到了利益,那么这个事情的果也就感完了,全是现世之报。这有点儿像是做临时工,做一天的活儿,得一天的报。报完了,做活的价值也就没了。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吗?
反过来,所做的不是图这个图那个,那么福报功德就像是存在银行一般储存起来,即使得到称赞和利益,内心也不会为之所动。如此,虽然得报,却不消耗福报功德,眼前利益和究竟利益都不耽误。
有一个人端茶倒水搞接待久了,心里没底,我们就对他说:“洒扫应对、迎来送往都是佛法。”
现在,很多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比较高,各方面知识也很丰富,但素质上却可能需要有更大的提高,尤其是谦下、勤劳的素质。
一个人的素质如何,都会体现在如何待人接物上。比如年轻人,无论是博士还是其他学历,在寺里都要从最基本的小事开始做:端茶倒水、劈柴烧火等等。小事做不好,大事也就无从谈起。这跟我们掌握多少知识没有关系——知识只是文字,属于思维层面的东西,不是智慧。
有一批年轻人,刚刚来到寺里,希望能够获得某种神秘的体验。但来了之后,发现每天要做的事情竟然就是接待客人。
那段时间来了很多客人,需要有人接待。接待看似简单,其实也不是很容易——什么样的客人,用什么样的规格接待,礼节是否合乎客人的身份,来访目的是什么,在什么位置迎接,送行时送到哪里……点点滴滴都有智慧在里面,不能有差错。
面对一个人,就是面对人心。如何做到进退有度,拿捏得恰到好处,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内心修证的功夫。
内心很粗,就无法体恤到别人的感受,言谈举止就不能随顺人心。内心的慈悲和智慧不够,甚至处处带刺,也许外在可以做到位,但别人的心也可以感受得到你是不是真的欢迎我。
给人敬茶,茶叶放多少?多了会苦,少了会失礼。水的温度够不够?不够茶就泡不开,也会失礼。院落要干净整洁,窗明几净,不然也会失礼,等等,这些细节都要关注到。举止要得体,谨言慎行,热情大方,“语默动静体安然”。通过这些小事的历练,慢慢地,人的心就会越来越明利,越来越敏锐;人也会练得越来越谦下和内敛,修行才能渐渐有所成就。
在世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也是如此。
做事情就如同打仗,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不要简单地去纠结到底要重视战略还是重视战术这个问题。
曾经,老和尚让一个人盖庙,让他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万物都是缘起的、无常的、无主宰的;更明白盖庙的整个过程,是创造因缘和改变因缘,然后根据无常变化来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有一天,他在细节上过于纠缠,被老和尚发现了,就告诉他:“做事不要过于注重小节,要学会抓大放小;很多事情要懂得交给下面的人去做,自己学会掌控全局就好。”
他认为很有道理,就开始着手调整。
之后,他开始把一些小事交给下面的人去处理,自己把精力放在全局和大事上。老和尚又告诫他:“做事要注重细节,小事情处理不好,怎么能处理好大事呢?”
他就疑惑了,问道:“我到底应该重视大事,还是应该重视小事呢?”
老和尚看时机到了,就点拨他:做事情就如同打仗,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不要简单地去纠结到底要重视战略还是重视战术这个问题。
在世间,我们时时会遇到种种的问题,有的问题是战略方面的,有的是战术方面的,要分清楚。理论上说起来当然是都要处理好,但因缘不同,法无定法,有的时候要强调战略,有的时候要强调战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判断和抉择。总之,原则要很清楚,内心不能害怕,要勇于面对,开阔心胸格局,这就是战略上藐视;而落实在具体事上,要丁是丁,卯是卯,一板一眼,事事要落实、做扎实,点点滴滴都不能马虎,这就是战术上重视。
经过数年的历练,这个人盖了很多庙,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内心的修为也大大提升了。后来这个人有一次生病,在病中也领悟到一个道理——对待身体的疾病也是这样一个原则:越是想着自己有病,病就越不容易好。越病,越是要想着自己没有病,但是该治疗的时候,也要认真治疗。
要做好一件事,不是简单用时间来算的,要看人的发心,看人的愿力,看人做事的动机,看能不能众缘和合。
对世间人来说,我们常常容易犯的错误和存在的问题,就是什么事情都只看眼前。这样的话,事情就不容易看清楚。因为,从生生世世来看这件事情,与从一生来看这件事情,从一个月来看这件事情,以及从一天来看这件事情,从眼前来看这件事情,其结果都是不同的。
就像农民种菜也好、种庄稼也好,种子种下去,那就要等几十天,30天、50天、60天、80天、90天、100天才有一个收成;种水果可能需要几年,一年、两年、三年,乃至银杏树要长上千年,时间越久,价值差距就越大。
其实人也一样,所有事情都不能仅从眼前来看有什么价值。要做好一件事,不是简单用时间来算的,要看人的发心,看人的愿力,看人做事的动机,看能不能众缘和合。
所有事情都不能仅从眼前来看有什么价值。
问: 做事既然就是造业,那么是不是一天到晚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更好?什么都不去争、什么都随缘,是不是一种消极的处事方式?
学诚法师: 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勇猛精进地造善业、净业。人身难得,不能用它来造恶业,也不能浪费在无记业中。我们说“做事就是造业”,就是不要把做事情当作只完成眼前这件事,只看眼前的结果,而要认识到这个业对未来的意义:是痛苦的因,还是快乐的因?
问: 我每天都感觉工作压力很大——有业绩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请问,与公司、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该怎么处理?如果与领导间有误会,怎样去化解呢?
学诚法师: 不要期望太多,对每一件事都用心去做,对每一个人都善意友好就可以。任何事情都是无数因缘和合而成的,而因缘也会一直变化。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向外求是无解的,返回自己的心来用功。
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懂得了别人不懂得的道理,而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问: 每当面临选择,尤其是重大选择的时候,我总是久久难以做出决定,怕自己选择了会后悔,感觉怎么选都有些不甘心。一旦做了选择我也的确常常后悔,我该怎么办?
学诚法师: 这是因为太贪心,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什么都想得到。对现有的因缘不珍惜,总是觉得离得远的比较好,舍近求远。选择不能建立在“我想要什么”的基础上,而要建立在“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的基础上。要懂得取舍,抓住最核心的东西,且不能脱离现实因缘。
问: 做什么事都不够坚持,三分钟热度,怎么办?我的心情总是随着外境改变,喜怒哀乐又容易表现过头,怎么办?我好讨厌这样的自己。
学诚法师: 让我们坚持一件事情的是愿力,也就是“我想去做”的决心。例如,从现在起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划:连续一个月坚持每天念十声佛号,然后去完成它。一个月后再来回话。
问: 我得失心太重。面试前告诫自己要轻装上阵,可面试时,却不断给自己加压,想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致使最终没能发挥到最好。请问师父,我该如何调心呢?
学诚法师: 本来就不容易。工作继续找,修行继续修。没有什么事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我们决定不了成败,但要有不屈不挠的发心。
问: 弟子前几日有幸得到师父的一句法语:“怎样去突破我法二执?这就需要安住当下,勇于承担。”师父能对这句话做一下更深层次的开示吗?弟子也想勇于承担,可是如果能力不够的话,反而会不知不觉造一些不好的业。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感恩。
学诚法师: 要在承担中增长能力,不是要等到能力够了才去承担。一直不去做,又怎么会有能力足够那一天呢?总是觉得自己做不好,担心带来坏的影响,这是妄想、打退堂鼓的心态。
问: 用什么方法才能有效对治懒惰这个大问题?如何才能提起自信心和积极性?
学诚法师: 修行人常说一句话叫“如救头燃”,如果自己头发着火了,还会懒散拖沓吗?另一个角度,如果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或者商人面临一本万利的生意,还会躺在那里睡大觉吗?也就是说,要首先解决心理建设,对做这件事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得非常到位。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就不会懒惰了。这个心理建设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要常常去思维体会,同时尽力培养勤奋的习惯。习惯养成后,不需要刻意提策,就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