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传入中国后,在两晋至五代一段时间中,虽然学说的传布极为兴盛,但是不免也遭遇到儒家和道家学术的左右相排,而发生了争论。尤其在宗教竞争方面,佛法更时常受到挫折。在佛教史上,曾有“三武一宗之难”。
三武一宗的佛教之难,就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及后周世宗,先后四次排斥佛教的大事。
佛教在这四次大难中,之所以能够维持不亡,都是禅宗师僧们的功劳。因为禅宗的形式简单,在受排斥的时候,只需要一瓶一钵,只身逃到空山,就可以避祸了。等到乱世过后出山,他们的名望反而更为增加,这也是禅宗对佛教的功绩之一。
佛教在印度的习惯,凡是出家的比丘们,都是靠乞食维持修行的。但是中国的国情不同,认为乞食是可耻的事情,如果长期沿用印度的乞食方式,就会造成社会上不良的印象,佛法就难以维持下去了。
百丈禅师及早看到了这一点,创立了禅宗有名的丛林制度。百丈禅师把出家人集中起来,靠自力耕作维持生活,同时共同修行,这就是丛林。在丛林中订立清规,大家都要切实遵守。百丈禅师更是以身作则,在史料中记载如下:
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请息之。师曰:我无德,争合劳于人?即遍求作具,不获,则亦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四方。
宋代程伊川看见丛林僧人出堂的威仪时,不禁叹道:“三代礼乐,尽在是矣!”
对佛教来说,百丈禅师建立了丛林制度,改变佛教修行人的生活形式,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可是,当时有许多佛教徒,认为新制度与原始佛教方式不同,大大毁谤百丈所创立的丛林制度,称百丈为破戒的和尚。
但是,以历史的眼光看来,百丈所创立的丛林制度,比军事训练的管理还要严格,比社会组织的计划还要精密。百丈禅师在一千年前创立的这个制度,符合中国国情,才能使佛法在中国保存而不堕,这是禅宗对佛教的功绩之二。
佛法是着重于修行实证的,如果依照教理来说,一个修行人要修行达到成佛,是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才能够成功。一个阿僧祇劫的时间,就是太阳系从形成到毁灭。这个如此漫长遥远的时间,使学佛的人是多么的泄气和悲观!
岂不知这个教外别传的禅宗心法,使得学佛的人“不历僧祇获法身”,换言之,娑婆众生,不必经过阿僧祇劫的漫长时间,而可以借着禅宗心法,见性而立地成佛,直截了当。这个禅宗心法的功德,真不知道应该如何赞扬呢。这是禅宗对佛教的贡献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