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一、概念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是由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壁病变,发生血栓形成、动脉到动脉源性栓塞、载体动脉病变阻塞穿支动脉或动脉远端低灌注等,造成局部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的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体征。

LAA是缺血性卒中最多见的类型,其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在中国人群中发病率更高,约占缺血性卒中的46.6%。

二、病因

LAA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可发生于颅内和颅外,主动脉弓也可受累。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动脉分支附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危险因素。LAA的发生机制有血栓形成、动脉到动脉源性栓塞、载体动脉病变阻塞穿支动脉或动脉远端低灌注等。

三、临床表现

LAA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多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等危险因素,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TIA发作。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及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但也可有昏迷、脑疝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常见的脑梗死临床表现有:

(一)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脑梗死

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其发出分支隶属于前循环动脉,前循环颅内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取决于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和发病前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若代偿良好,患者可完全无症状或仅有轻度的局灶神经缺损表现。但若代偿不良,则可能会出现动脉支配区域的缺血症状。临床表现有同侧Horner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优势半球受累会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有体象障碍,累及眼动脉时会出现同侧单眼视力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单眼盲。大脑前动脉闭塞还可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旁中央小叶受累)、精神异常(额极及胼胝体受累)等。当脑梗死面积较大时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严重者会形成脑疝而死亡。

(二)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脑梗死

椎动脉、基底动脉是后循环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常由基底动脉发出,也是后循环的重要血管分支。当椎动脉、基底动脉闭塞时,若侧支循环良好,临床症状可能很轻,仅有眩晕、恶心、呕吐、言语不清等不适。但若主干急性闭塞而侧支循环较差时,患者临床表现常较重,除上述轻度不适外,还可表现为深昏迷、针尖样瞳孔、四肢瘫、双侧锥体束征、球麻痹等。根据血管分支受累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常见的综合征有Jackson综合征(病灶同侧舌下神经周围瘫痪,对侧肢体偏瘫)、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和眼震(前庭神经核受损),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舌咽、迷走神经及疑核受损),病灶同侧小脑共济失调(绳状体或小脑受损),交叉性感觉障碍(病灶同侧面部及病灶对侧偏身痛觉、温度觉减退或消失,为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及同侧Horner征(交感神经的下行纤维受累)、脑桥腹外侧综合征(Millard-Gubler syndrome,表现为同侧面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Foville综合征(表现为病灶侧周围性面瘫,两眼向病灶侧的同向凝视麻痹,对侧偏瘫)、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表现为双侧面瘫、球麻痹、四肢瘫,不能讲话,面无表情,但意识清楚,能通过眼球上下活动或睁闭眼表达意愿)、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临床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觉醒及行为障碍,可伴有记忆力丧失,病灶对侧偏盲或皮质盲等)、Weber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和Benedikt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不自主运动)等多种表现。

四、辅助检查

(一)CT检查

CT可诊断脑梗死,具有快速、方便、易获得的优点,但早期诊断的敏感度较低。CT主要表现为低密度病灶,梗死区域与相应动脉供血区一致。若梗死区内出血,可在低密度梗死区内出现点状、斑片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影。

(二)MRI检查

MRI可在早期识别脑梗死,具有分辨率高、敏感度高、准确率高等优点,更易发现小病灶及后颅窝病灶(图2-2-1、图2-2-2)。其中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对识别早期脑梗死更有优势,可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发现缺血灶,DWI像上显示为高信号。

图2-2-1

(三)血管检查

颈动脉超声、TCD、CTA、MRA、DSA等检查用以发现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血管检查可显示大动脉狭窄、闭塞程度,判断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四)其他检查

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和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心肌酶等检查。通过这些检查有利于明确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图2-2-2 头部MR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五、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

(一)诊断

根据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颅内外动脉狭窄病史,安静状态下或活动时起病,病前可有反复发作的TIA病史,症状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到高峰,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体征,梗死区域与病变血管支配区一致,可确诊该病。

(二)严重程度评估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对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进行评分,评分≤3分为轻型卒中,≥25分为严重卒中。NIHSS评分是判断预后的主要因素,急性期NIHSS评分越高,临床预后可能越差。按照动脉狭窄处直径与狭窄前直径的比值将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狭窄,<50%为轻度狭窄,50%~70%为中度狭窄,70%~99%为重度狭窄。

六、治疗

(一)诊治原则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科急症,应根据脑梗死的不同病因、发病机制、发病时间、梗死部位、危险因素等确定治疗方案。重视超早期(<6小时)、个体化、整体化的综合治疗。

(二)常用治疗

常用治疗方法包括超急性期的溶栓治疗(常用药物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扩容、降纤、神经保护治疗、中医中药等。对于严重动脉狭窄的患者,还需要根据病情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血管支架置入术。对出现脑疝、症状性癫痫等并发症予以对症治疗。

(龚 涛 陈玉辉)

参考文献

[1]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Wang Y, Wang Y, Zhao X, et al. Clopidogrel with Aspirin in Acute Mino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N Engl J Med 2013; 369: 11-9

[3]Ropper AH, Samuels MA, Klein JP.Adams and Victor's Principles of neurology. 10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4

[4]Wang Y, Zhao X, Liu L, et al. 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large artery stenoses and occlusions in China: the Chinese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CICAS) Study. Stroke,2014, 45(3): 663-669 OT3WGl9r5iBVt22dzT6jr/bKyhKZnsXMKjInbQQfRx+H+seQ0VXB9WaIRRNrVCO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