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病变部位可原发于脑内浅静脉、深静脉或静脉窦,其中单纯浅静脉血栓形成罕见,多由于脑静脉窦血栓延伸而来;深静脉血栓形成则以大脑内静脉和大脑大静脉多见。60%以上患者病变累及多个静脉窦,其中以上矢状窦发生率居首位。在病变性质上,可区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前者常继发于头面部或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或非特异性炎症;后者则多与高凝状态、血液淤滞及管壁损伤等有关,部分原因不明。由于脑静脉与静脉窦之间、静脉窦与静脉窦之间,以及静脉窦与颅外静脉之间在解剖上存在吻合、沟通,当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时,血栓累及范围、侧支循环的差异因素导致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从无临床症状到病情严重,甚至死亡;由于凝血与纤溶状态的波动导致患者病情呈缓解与加重交替。本病多数亚急性或慢性迁延起病,除海绵窦血栓形成外,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因而极易漏诊和误诊,其漏诊率可达73%,40%的患者平均诊断时间在10天以上。
(一)病因
CVST占所有卒中的0.5%~1%,多见于孕妇、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以及<45岁的年轻人群。在正常人群中,CVST的年发病率在新生儿和儿童为7/100万,成人为2~5/100万。其中54%的患者正在服用口服避孕药,34%处于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前状态,2%为孕妇或产褥期女性,其他诱因包括感染(12%)、癌症(7%)及血液系统疾病(12%)。常见的病因如下:
1. 遗传性高凝状态
抗凝血酶缺乏、补体蛋白C和补体蛋白S缺乏、激活蛋白V抵抗、V因子突变、凝血酶原突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突变致高半胱氨酸血症等。
2. 获得性高凝状态
怀孕、产褥期、高半胱氨酸血症、抗磷脂抗体、肾病综合征等。
3. 感染
脑膜炎、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颈部、面部和嘴部感染、系统性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4. 炎性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韦格纳肉芽肿、结节病、炎性肠炎、血栓闭塞性血管炎、亚-贝二氏综合征(Adamantiades-Behçet’s disease)等。
5. 肿瘤
神经系统肿瘤、全身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外实体瘤等。
6. 血液病
红细胞增多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严重贫血和自体免疫溶血性疾病、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等。
7. 药物
口服避孕药、锂剂、雄激素、舒马曲坦,静脉输入免疫球蛋白、激素替代疗法、天冬酰胺酶、类固醇、违禁药品等。
8. 物理因素
头外伤、神经外科手术、颈静脉插管、腰椎穿刺、脑静脉窦损伤、静脉滥用药物等。
9. 其他因素
脱水(尤其儿童)、甲状腺毒症、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先天性心脏病、放射治疗后等。
(二)病理生理学
首先,脑静脉闭塞引起静脉性梗死及局部脑水肿。病理学可见增粗的静脉,局部水肿、缺血性神经元损伤和点状出血,后者可形成颅内出血。其次,静脉窦闭塞引起静脉引流障碍,导致静脉高压:一方面造成血脑屏障破坏、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以及能量依赖性细胞膜泵功能障碍出现脑水肿;另一方面影响脑脊液吸收障碍造成颅内压增高。
(一)一般临床表现
CVST在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常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病史。大多为亚急性(48小时至30天)或慢性(30天以上)起病,症状体征主要取决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部位、性质、范围以及继发性脑损害的程度等因素。头痛是CVST的最常见症状,约90%的病例可出现头痛,部分性或全身性痫性发作较动脉性卒中多见,40%的患者可有痫性发作,围生期甚至高达76%。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是CVST的常见表现,可单侧或双侧,或左右交替出现,包括中枢性运动和感觉缺失、失语或偏盲,见于40%~60%的病例。20%左右的患者入院时就有意识障碍,入院时昏迷是预后不良的强烈预测因素。因此,对急性或反复发作的头痛、视物模糊、视盘水肿、一侧肢体的无力和感觉障碍、失语、偏盲、痫性发作、孤立性颅内压增高综合征,或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患者,均应考虑CVST的可能。
(二)局灶部位CVST的临床表现
1.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大多为非炎性,以婴幼儿、产褥期妇女和老年患者居多。临床表现与血栓形成部位、引流区受累范围以及基础病变有关。常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即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等。婴幼儿可见喷射状呕吐,颅骨缝分离,囟门隆起,面、颈、枕静脉怒张。血栓部位靠上矢状窦后方者,颅内高压更为明显,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累及脑皮质静脉,可出现局限或全身性癫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双下肢瘫伴膀胱功能障碍、失语等表现。
2. 海绵窦血栓形成
多为炎性,常继发于鼻窦炎、鼻旁及上面部皮肤的化脓性感染,近年来少见报道。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由于眶内静脉回流受阻可出现眶内软组织、眼睑、眼结膜、前额部皮肤水肿,眼球突出;因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和三叉神经眼支行于海绵窦内,当其受累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表现为患侧眼睑下垂、眼球各向活动受限或固定、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感觉减退、角膜反射消失等。视神经也可受累而引起视力障碍,眼底可见淤血、水肿、出血等改变。如炎症由一侧海绵窦波及对侧,则可出现双侧症状。常见并发症有脑膜炎、脑脓肿、颈内动脉病变、垂体和下丘脑功能病变等。
3. 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
多为炎性,常继发于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血栓向远端延伸,累及上矢状窦或直窦;向对侧延伸,形成双侧横窦、乙状窦血栓。血栓向近端延伸,导致颈静脉血栓形成。除原发疾病特点,如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压痛外,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等颅内高压症状和体征,也可伴有精神症状。若炎症向岩窦扩展,可出现三叉神经和外展神经瘫痪;向颈静脉扩展,则可出现颈静脉孔综合征;少数可累及上矢状窦而出现癫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主要并发症有脑膜炎、脑脓肿、硬膜下或硬膜外脓肿等。颅内同时或先后多个静脉窦血栓形成,病情往往更加危重。
4. 直窦血栓形成
多为非炎性,病情进展快,迅速累及大脑大静脉和基底静脉,导致小脑、脑干、丘脑、底节等深部结构受损,临床少见但病情危重。多为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无感染征象的高热、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癫痫发作、脑疝等,常很快进入深昏迷、去大脑强直、去皮质状态甚至死亡,部分以突发幻觉、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症状。存活者多遗留有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等锥体外系症状。
5. 单纯脑静脉血栓形成
单纯大脑皮质静脉血栓形成少见,多表现为皮质局部水肿或出血,导致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癫痫),临床易误诊为肿瘤等占位病变。
(一)实验室和腰椎穿刺检查
1.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凝血指标、D-二聚体及抗体、炎性反应指标检查。D-二聚体升高可作为CVST辅助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对鉴别血栓与非血栓性局部静脉窦狭窄也有帮助,但其水平正常时并不能排除CVST。
2. 腰椎穿刺检查
脑脊液检查对CVST诊断并无特异性,但在部分由于炎症或感染而引起CVST的患者中,仍必须行脑脊液检查以帮助了解CVST的可能病因并指导治疗,且压颈试验有助于判断一侧横窦和乙状窦是否受累。CVST患者压力常增高,压力 >300cm H 2 O(1cm H 2 O=0.098kPa)患者的临床症状常较重。
3. 其他
如同时发现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易患因素,如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蛋白C、蛋白S或抗凝血酶Ⅲ缺陷,慢性炎性病变,血液系统疾病,肾病综合征,癌肿或长期口服避孕药物等,有助于CVST的诊断,但仍有约20%的CVST病因不明。
(二)影像学检查
对疑似CVST患者,CT或CTV以及MRI或MRV都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MRI和MRV可显示大多数CVST,可作为诊断和随访CVST的最佳无创性手段。对比增强MRV可作为MRV的首选成像方法。DSA是确诊CVST的“金标准”,但不是常规和首选的检查手段,使用时应考虑到其有创性和操作不当导致颅内压增高的风险。
1. CT检查
直接征象表现为绳索征、三角征、静脉窦高密度影像;间接征象可表现为静脉性梗死、出血性梗死、大脑镰致密及小脑幕增强。
2. 磁共振成像
(1)急性期:
脑静脉窦内正常血流流空信号消失,并且T 1 加权成像(T 1 WI)上呈等信号,T 2 WI上呈低信号;
(2)亚急性期:
T 1 WI、T 2 WI均呈高信号;
(3)慢性期:
由于血管发生部分再通,流空效应重新出现,典型表现为在T 1 WI上出现等信号,T 2 WI上出现高信号或等信号。
3. 磁共振静脉造影
直接征象表现为受累脑静脉窦完全闭塞、不规则狭窄及存在边缘不光滑的低信号,或者表现为发育正常的脑静脉窦高血流信号消失,或表现为再通后形成边缘模糊且不规则的较低信号;间接征象为梗阻发生处有静脉侧支循环形成、引流静脉异常扩张。
4. CT静脉造影
CTV可以提供一个快速可靠的方法来检测CVST。因为血栓形成的静脉窦的密度呈多样性,CTV尤其对亚急性期或慢性期CVST的诊断更有帮助。CTV能快速和可靠地评价脑静脉系统血栓,主要表现为静脉系统充盈缺损、静脉窦壁的强化、侧支静脉开放和引流增加等。
5.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主要表现为静脉窦完全被血栓阻塞,出现“空窦现象”。其他征象可以出现皮质静脉或深静脉显影不佳、头皮静脉和导静脉明显扩张、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主要是静脉期时间延长>10秒),显示扩张迂曲的侧支循环形成和发生静脉逆流现象等征象。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进行抗凝等治疗或需排除其他出血性疾病的CVST患者,建议行DSA检查。
该患者为产褥期女性,22岁,因头痛、呕吐2天入院。颅脑CT示:左侧横窦绳索征(图3-3-1A),左侧颞叶出血性梗死(图3-3-1B)。MRV示:上矢状窦近段、左侧横窦及乙状窦血栓形成(图3-3-1C、图3-3-1D),T 1 加权显示静脉窦血栓(图3-3-1E、图3-3-1F)。
图3-3-1 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一般可以确诊。尽管平扫CT或MRI有助于对怀疑CVST的患者进行初始评估,但是其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CVST。对于怀疑CVST的患者,如果平扫CT或MRI结果是阴性的,或者平扫CT或MRI已提示CVST的情况下确定为CVST的范围,建议进行静脉造影检查(CTV或MRV)。
1. 对于内科治疗下仍有持续或进展症状的CVST患者或有血栓扩大迹象的CVST患者,建议早期随访进行CTV或MRV检查。
2. 对于临床表现为CVST复发症状,并既往有明确CVST病史的患者,建议复查CTV或MRV。结合MR的梯度回波T 2 敏感性加权图像有助于提高CVST诊断的准确性。
3. 对于临床高度怀疑CVST,而CTA或MRI结果不确定的患者,脑血管造影是有帮助的。
4. 病情稳定的患者,为评估闭塞的皮层静脉或静脉窦的再通情况,在确诊后3~6个月进行CTV或MRV检查是合理的。
(宋海庆)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卒中诊治指南编写组.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11):818-823
[2]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多中心专家共识组.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13,52(12):1088-1091
[3]Bousser MG, Ferro JM.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an update. Lancet Neurology,2007,6(2):162-170
[4]Deveber G, Andrew M, Adams C, et al. Cerebral sinovenous thrombosis in children.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1,345(6):417-423
[5]K.Einhäupl, J.Stam, M.-G.Bousser, et al. EFNS guideline o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 in adult patients.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2010,17:1229-1235
[6]Ferro JM, Canhão P, Stam J, et al. Delay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vein and dural sinus thrombosis: influence on outcome. Stroke,2009,40(9):3133-3138
[7]Fink JN, Mcauley DL.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a diagnostic challenge. Internal Medicine Journal,2001,31(7):384-390
[8]Medel R, Monteith SJ, Crowley RW, et al. A review of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Neurosurgical Focus,2009,27(5):395-401
[9]Gala NB, Agarwal N, Barrese J, et al. Current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ptions of du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2013,5(1):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