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腔隙性脑梗死/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一、概念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LI),又称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mall artery occlusion, SAO),主要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等各种疾病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常见的发病部位有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及脑桥等。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引起的脑部小动脉玻璃样变、动脉硬化性病变及纤维素样坏死等。部分患者有糖尿病史,进而发生小血管病变。病变血管是直径100~200μm的深穿支,多为终末动脉,血管壁的病变引起管腔狭窄,当有血栓形成或微栓子脱落阻塞血管时,由于侧支循环差,发生缺血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为直径0.2~15mm的囊性病灶,呈多发性,小梗死灶仅稍大于血管管径。坏死组织吸收后,可遗留小囊腔。

三、临床表现

多见于中老年人,多有长期的高血压病史。急性起病,一般无头痛,也无意识障碍。临床常见的有4种。

1. 纯运动性轻偏瘫(pure motor hemiparesis, PMH)

是最常见的类型,偏瘫累及同侧面部和肢体,瘫痪程度大致均等,不伴有感觉障碍、视野改变及语言障碍。病变部位在内囊、放射冠或脑桥等处。

2.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dysarthricclumsy hand syndrome, DCHS)

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病变对侧面瘫、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病变部位常位于脑桥基底部或内囊。

3. 纯感觉性卒中(pure sensory stroke, PSS)

表现为偏身感觉障碍,可伴有感觉异常,病变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4.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ataxic-hemiparesis, AH)

表现为偏瘫,合并有瘫痪侧肢体共济失调,下肢常重于上肢。病变多位于脑桥基底部、内囊或皮质下白质。

本病常反复发作,引起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称为腔隙状态(lacunar state)。常累及双侧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出现假性球麻痹、痴呆、帕金森综合征等表现。

四、辅助检查

头部CT可发现低密度病灶,但对小病灶或病变位于脑干时,应进行头部MRI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的主要依据。DWI对诊断更有帮助。

五、诊断

中老年患者,有多年高血压病史,急性起病,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头部CT或MRI检查可发现相应的脑部有腔隙性病灶,可做出诊断。

六、治疗

与大动脉粥样硬性脑梗死治疗相似,需要积极控制好相关危险因素(图2-3-1)。

图2-3-1 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

(龚 涛 陈玉辉)

参考文献

[1]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Wang Y, Wang Y, Zhao X, et al. Clopidogrel with Aspirin in Acute Mino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N Engl J Med 2013; 369: 11-9

[3]Ropper AH, Samuels MA, Klein JP. Adams and Victor's Principles of neurology. 10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4 M8Y3BHS+8BB30IMma8YbyAUN7mwdITPUxlxqUGr/ZtM4sVpyKI7K1yQpgn7Dw7C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