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闲话讲多了,不要离开本题,不要把静定看成学佛修道,它是讲身心的修养,过去是这样传下来十六个字。
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天下乱了,那个时候不但中国乱,印度、欧洲也在乱,都一样的。因为我们现在的人书读不多,只知道中国有春秋战国,那个时候的欧洲,一样是混乱的时代,印度也是,这个地球的命运是很有意思的。这个时候,孔子出来整理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古书,集中起来叫做六经,现在我们传下来的有五经。比如《诗经》,社会乱的时候老百姓心里有许多讲不出来的话,就用唱歌啊、作诗啊,来讽谏政治。孔子整理的时候,有些太低俗的不要了,把好的集合起来叫《国风》,代表某一个地区的风气,某个时代的情绪。
孔子整理了《诗》、《书》,《书》就是刚才我讲的《书经》,是中国第一部重点记录历史文告的书,记载了心法的传统。最后孔子自己著一部书叫《春秋》,讲春秋时候天下变乱的历史,是他记的账,只记账哦!譬如说“二零零九年,秋天,太湖大学堂跟大家聚会”,孔子只这样记,至于内容是什么,没有写。他后来的学生,根据孔子的记载加以发挥,再记下详细的内容,就有了《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这三传。
从传心法讲到孔子,孔子用一段话讲自己心性的修养,你们注意哦,心性修养很难,不像佛家、道家讲打坐、飞升,没有这个事。孔子一辈子做学问,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就晓得立志了。孔子是个孤儿啊!生活环境很可怜的,年轻时很辛苦,父亲早逝,家里很穷,他什么最苦的差事都干过。圣人是从苦难中磨炼出来的。你们诸位太幸福了,每个孩子都是皇帝、都是公主,哪有这么好的?我小时候都没有经验过这么好的生活,我也是自己磨炼出来的啊!同样的道理,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而立”,到三十岁确定了学问、人生的道德修养是这个样子,真正站起来。
从十五岁到三十岁,这十五年间,孔子痛苦得不得了,所以他说自己三十而立,这个人生磨炼出来的学问,在三十岁确定了。“四十而不惑”,三十岁确定做修养的学问、磨炼自己,有没有怀疑?有怀疑,摇摆不定的。自己生活的经验,有时候明明做了好事,却得了很坏的结果,很受不了;有时候心里反动,就要发脾气了。所以古人有两句话,“看来世事金能语,说起人情剑欲鸣”,这两句话怎么讲?看来社会上只有钱会讲话,大家只要送钱就好了,拿钱给人家就一切好办,“看来世事金能语”,要做官拿钱去买。“说到人情剑欲鸣”,讲到人的心理啊,刀剑就要拿出来杀人了,世上人心太坏了,会气死人的。我引用这两句话是说明孔子三十而立,再加十年用功做人,十年读书,十年修养,“四十而不惑”,才决定要做一个好人,不能做坏人。虽然“三十而立”,但看法还会有摇摆,可见修养之难啊!
四十而不惑,再加十年做人做事,“五十而知天命”,这才晓得宇宙观、晓得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人怎么会生出来?人为什么生来是男是女?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每人的经历不同?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很享受,有的人永远很痛苦?这里头有个道理,“五十而知天命”,换句话说,孔子讲自己到五十岁才晓得宇宙万有有个本能的因果规律的作用,都是十年十年的磨炼。
再加十年的修养磨炼,“六十而耳顺”。我们小的时候读书,老师讲的也听不懂,什么叫耳顺?有同学告诉我,孔子以前大概耳朵听不见,到六十岁挖耳朵挖通了,这是小时候同学们讲的笑话。其实耳顺就是看一切好的、坏的,听人讲话对的、不对的,听来都很平常,都没有什么,就像做饭一样,修养的火候到家了,好人当然要救,坏人更要救,这是耳顺,“六十而耳顺”。
再加十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得道了。你们现在教孩子们读古书,看看孔子几十年的修养,到七十以后,他真正的大彻大悟了,是这么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