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菩萨

文殊师利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第一位出场代表问法的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乃七佛之师,又名诸佛之师。在佛教造像上,文殊菩萨骑着狮子,狮子代表百兽之王,狮子吼,百兽脑裂,威猛无比。在密教的塑像上,文殊菩萨则是一手拿宝剑,一手拿经典,此剑乃智慧之剑,拔开慧剑,斩断情丝,代表着智慧成就。如何成就智慧?《金刚经》告诉我们,必定要福德够了,智慧才得以开发,也是自求多福,自我解脱的道理。学佛是靠自己,不是靠别人帮忙,也不是靠佛菩萨保佑。世界上最大的福报就是智慧,纵然当上皇帝,或是财福多得足以买下整个地球,仍然买不到智慧;智慧不是权力金钱所能换取得来的。成佛是福德够了,智慧到了,不是工夫问题。以上是对文殊菩萨简单的介绍,也点出学佛首重智慧。

“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这些是印度的礼节,如同中国古礼的打躬作揖,三跪九叩。顶礼要五体投地,两手两足着地,额头要碰到长辈的脚。右绕三匝,合掌向右绕三圈,口中还要赞叹一番。叉手不是两手叉腰,是合掌的意思。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诸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大悲世尊”就是说大慈大悲天上天下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佛啊!世尊是对佛的尊称,“世”不只指我们人世间,包括天上天下,“尊”即人天师表。“愿为此会诸来法众”,希望您为这里在座那么多从各处来求佛法的大众们解说。说什么呢?“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如来就是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谓之佛,大彻大悟成佛之后,就称如来。《金刚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所谓“如来”指什么呢?什么东西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我们拿《金刚经》来注解《圆觉经》,或以《圆觉经》来注解《金刚经》,就很清楚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指的就是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本起是成佛的根本,如做生意要以钞票做本钱,写字总得拿支笔,成佛靠什么呢?——清净,清净是成佛的第一步,成佛的基因、因地。法行是法门,如何能做到清净?达到清净的法门是什么?清净的反面就是不清净,也就是烦恼、散乱、妄想。我们要求得身心清净很难,人心都不清净,是不是?

以上是文殊菩萨所问的主题,接下来还有副题。“及诸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菩萨等于中国文化中圣贤里的贤人,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等有大成就者就是圣人;那些正在进德修业,尚未达到圆满境地,而小有成就者是贤人,如子思、曾子。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翻译的简化,中文有时翻译为大士或开士,然而大士或开士尚不足以概括菩萨的意义。菩萨有觉悟有情之义,觉悟是自己已经悟道,但是功德没有圆满,世界上最多情的人便是佛菩萨,大慈大悲度尽一切众生,众生那么多,怎么度得完?你的痛苦我来挑,你的烦恼我来解决,你的困难我来帮忙,你说多情不多情?这就是菩萨行为,中国文学里有两句诗: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文殊菩萨所问的第一个主题是,如何成佛?文殊菩萨也在此点出了问题的答案,要想成佛,就是要得到“本起清净因地法行”,身心随时都在清净中,如此修行就可以成佛。假使心中有所求,有修道之念,想图个清净,那就不清净了,必须摆脱这一念,才是毕竟清净。不过,这个境界太高了,不容易达到,因此,文殊菩萨退而求其次,而问大乘菩萨们如何发起清净心?

我们经常听到佛教的朋友们说发心,一般所说的发心,不外乎出点钱出点力,这是发小的心。经典上说发菩提心,什么是发菩提心?大彻大悟而成佛,这是真发心。发菩提心又叫发大悲心,真开悟成道的人没有不大慈大悲的。真开悟了,才可以无我,才可以牺牲自我度一切众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体,那么,菩提心的相呢?就是《圆觉经》此处所讲的清净心。诸大菩萨虽然在大慈大悲中,自性却清清净净。菩提者觉悟也,悟了道,得了清净心,才进入大慈大悲菩萨道。

发了清净心有什么好处?可以“远离诸病”。什么病?头痛、牙痛、胃痛、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这些是肉体地水火风四大不调所引起有形的病,还有属于心理无形的病,诸如一切烦恼,一切希求,一切妄念,贪、瞋、痴、慢、疑等等都是病。

佛眼看世间,一切众生皆在病中。病从何来?病从业生。每个人的因果报应不同,身体健康情况都不同,有些人天生身体健康,到了七八十岁,还步履轻便,精神奕奕;有的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在病中即愁中;另有些业力重的人,没病还自认为有病,到处求神问卜找药吃。业从哪里来?业由心造。换句话说,要如何才能身心无病呢?很简单,发清净心,就可以远离诸病。

讲到“发清净心,远离诸病”,中国禅宗有个故事。禅宗的教育法很特殊,如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再加上慈明骂。宋代慈明禅师喜欢呵佛骂祖,骂人是他的教育法,他的骂是出了名的,他的佛法可也了不起。当时的驸马爷是他的同参道友,也参禅开悟了的,临死时,写封信给慈明,告诉他要走了。慈明乘船赶去,驸马等他一到,两人谈了几句就走了。慈明禅师在回程的船上,突然中风,嘴巴歪斜。

他的徒弟急得不得了,说:“师父啊!您是悟了道的一代大师,现在嘴巴歪了,回去怎么见人?”

这位师父平日爱骂人,呵佛骂祖惯了,现在果报来了,嘴巴都骂歪了,这怎么办?

慈明禅师说:“别急!不用担心!”然后双手托住下巴,用力一扭,说:“你看!这不就好了!”果然嘴就不歪了。大家想一想慈明何以有此本事?

还有一位天王道悟禅师,整天打坐,县长来访,亦不加理会,把县长惹恼了,叫人把这个和尚丢到河里,但这和尚的衣服一点也没有湿,这下子把这些人吓住了,因此感化了这位县长,成为他的皈依徒弟。天王道悟后来生病躺在床上,疼痛难过得哎哟哎哟地叫。

旁边服侍的徒弟说:“师父!您叫轻一点好不好?你是悟了道的大和尚,叫那么大声,让人听见,多丢脸!师父啊!您当年的威风哪里去了?”

悟了道的师父生病还哎哟哎哟地叫,这像什么话?他的道悟到哪里去了?天王道悟一听不再叫了,说:“哦!不对呀?我痛得叫哎哟哎哟哩,有个不痛的,你们知道不知道?”这几个徒弟都说不知道。

师父说:“我传给你们要不要?”

“当然要,求之不得。”

“好!喔哟!这个是不痛的!”然后,两腿一盘,走了。

各位参参看!哎哟哎哟叫的是痛的,喔哟喔哟叫的是不痛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文殊菩萨问了菩萨如何“发清净心,远离诸病”的问题后,还问了另一个副题,如何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我们现在还没有到末世,到了末世末法时代,连佛像、经典都没有,只剩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现在是像法时代,还有佛像、经典流传,还算是好的时代。到了末法时代,那就很惨了,人类互相残杀,连草木都可杀人。文殊菩萨的慈悲心顾虑很周到,请求释迦牟尼佛,设法使未来末法时代有善根求大乘菩萨道的众生,不堕入邪见中。此所谓邪见,是指不正,歪了,偏了,凡是偏离了佛法的正知正见,都属邪见;也可以说,凡是学佛修道离开了此清净心,都是邪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是印度礼仪对师道佛法的尊重。文殊菩萨说完了这些话之后,“五体投地”,行大礼,如同中国传统礼节的顿首稽颡。顿首,把头叩在地上;稽颡,额头碰到地。

讲到顿首稽颡,在此顺便提一提中国的丧礼。像我现在年纪大了,看报纸所关心的不是红字的喜事,而是黑字的讣文,看看哪位朋友又走了。看这些讣文,经常笑话百出,死在医院里,也称寿终正寝。正寝是指家里的主卧室,我们以前都是把家里最好最大最主要的房子给父母住。子女无论官做得多大,地位多高,也不敢睡正寝。寿终正寝是说死在家里的主卧室里。

人死之后,等尸体完全冷却,再移到大厅,经过小殓大殓,让大家看清楚是清清白白死的,不是被谋害死的,然后下葬。不像现在人死不到五分钟,立刻送到殡仪馆,往池子一丢,泡在冰水里。然后跑到别人家里,坐在大厅,号啕大哭,这些都不合中国古礼。报丧是不准进人家家门的,只能站在门外,对方出来,不论大人小孩,孝子都要跪下。所以讣文里顿首稽颡是向大家跪下磕头的意思。现代的中国人已经没有中国文化了。

“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同样的话重复讲三次,表示慎重。如同国家的法律条文,在立法院里要三读才能通过。这是印度古礼,表示对老师对真理的尊重。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谘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时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菩萨说:好的!好的!善男子(尊称也),你们能够为诸菩萨,询问如何成佛的基本修行法门,以及为末世一切求大乘道的众生,得到正确的认识,使得正法保持在世间,使众生不堕入邪见之中。你现在仔细地听,我为你说。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文殊师利菩萨听到了释迦牟尼佛答应说法之后,心里很欢喜,退回到自己的座位,其他大众也静静地洗耳恭听。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善男子”,等于说诸位同学、各位女士、各位先生。由此可见,释迦牟尼佛很客气很谦虚,慈爱而谦和,有如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形容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看起来好像很威严,跟他一接近,就觉得他和蔼慈祥。

“无上法王”,成了佛才有资格称无上法王。佛是至高无上的万法之王,超乎一切群众之上,超乎一切国土之上,他是人类精神的皈依。释迦牟尼佛亦称为空王,如同中国称孔子为素王,素是纯净的意思。西藏密宗有位大宝法王,是密宗花教的八思巴,年十五岁即六通具足,当忽必烈征服西藏时,拜他为师,奉为大元帝国国师,并封为大宝法王。后来代代相传,袭称此号,但是也只敢称为大宝法王,不敢称无上法王,只有佛才有资格称无上法王。

“陀罗尼”是梵语,总持、总纲的意思,它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根本总法。密宗称一切咒语为陀罗尼,陀罗尼还含有能持能遮的意思,能持是使善法不退,能遮是使恶法不生。

成了佛的无上法王,有个大总持的法门叫作“圆觉”,圆代表圆满,没有缺陷,没有渗漏,圆也包括了一切时间,包括了一切空间,无时不在,无所不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成佛,随时随地可以圆满觉性,随时随地可以悟道。

此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清净”在中国文化讲来,就是斋戒沐浴,洗头洗澡,把身体从头到脚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心里不敢胡思乱想,不敢随意动念,这叫持斋。持斋乃指斋心,内心清清净净。持斋不是吃素,一般把吃素叫作持斋,这是不对的。不吃葱、蒜、韭、薤、兴渠等五荤叫吃素,后来人搞错了,便将错就错。

流出一切“真如”,什么是真如?真如乃道体也,真心之体,禅宗所谓明心见性,就是要见到此真如道体。净土宗的三经一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大乘起信论》,其中马鸣菩萨著的《大乘起信论》所讲的,便是真如门与生灭门。烦恼妄想是一切众生造业的根本,烦恼妄想清净了,证得真如,即便成佛。真如翻译得极妙极佳,真如,如真,好像真的。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前面已经解释过了,不再重复。《金刚经》的重点,在强调如何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如何悟道成佛。西藏密宗宗喀巴大师写了一本《菩提道次第广论》,叙述成佛的次第方法。

释迦牟尼佛临走前,讲了一部《涅槃经》,涅槃就是如来自性的别名。涅槃也是寂灭的意思,寂灭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本来清净,本来寂静。涅槃不是死亡,而是永远存在。所以,释迦牟尼佛临走时说“常”“乐”“我”“净”,把以往所说的“无常”“苦”“空”“无我”全都推翻了,不要以为他真的走了,没有,佛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波罗蜜”就是到彼岸,学菩萨道,要修六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修此六种波罗蜜,到达彼岸。彼岸指哪个岸?成佛之岸,脱离苦海之岸。

圆觉涵盖了此“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乃一切大法之总法,一切大法之总源。读《圆觉经》,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所有佛都是依此圆觉法门教授历代菩萨,此圆觉法门是佛法之根本大法。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凡是想要成佛,都必须根据此圆觉修法,才能成佛。

“本起因地”——成佛的工具从哪里找?在我们自己这里找。在我们普通凡夫里有个东西,就是会思想,会起烦恼的东西,人的一切活动都依靠他,要把他找出来,他是成佛的本起因地。

这又如何找呢?很简单,就在人的一念之间。什么是我们的第一念?当我们觉得这个问题很稀奇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念了。各位能不能记得,早晨起来第一个念头想的是什么?想不起来,好,没关系,那么,你有没有把握知道,明天早上醒来第一个念头会想什么?“本起因地”要在这个地方去找。

你说我还是找不到,怎么办呢?“皆依圆照清净觉相”,这就是传法了,把修行的方法也告诉你了。随时圆满观照,照什么呢?回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自己的思想念头怎么来怎么去,要清清楚楚。记住,要圆照,不是偏照。打坐的时候观照很清楚,下了座就乱了、迷糊了,那不叫圆照。要在忙中乱中,随时随地观照自己的念头。

观照念头并不是要你不想,哎哟!我怎么又去想?好像“想”与你是冤家似的。有念头来,不用怕,要知道人的思想念头是留不住的,不信,你留留看!留得住吗?人的思想妄念留不住,但是,要送也送不走。你不去想它,它偏要想,很可恶!对不对?人的思想就那么怪,注意,这就是无明。例如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咦?外面下雨了!门不晓得有没有关?糟糕!妄想又来了,不应该!不应该!我们一天到晚就在后悔妄想里转,如此妄想无明如何清净得了?

那么,有些人打坐,静静地坐在那里不动,是否就圆照清净了呢?一点也不,忙得很,心里想的可多呢!我坐了那么久,气怎么还没有动?是不是上了当?我怎么还没有开悟?如来大法难道是这样吗?那不叫圆照,换一个字,叫怨照,各位想想看,是不是这样?

当你察觉妄想来的时候,就是清净,因为妄想早已跑掉了,当下清净,本来清净,不用再去想把妄想空掉,妄想不空而自空。如此一念清净下去,圆照下去,慢慢修下去,便可以“永断无明”,便可以成佛。

云何无明?

什么是“无明”?无明是佛学的名词。在小乘佛法里,无明是十二因缘的起首,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我们的思想情绪都是无明,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父母未生前,我究竟是谁?死后是否真有轮回?有没有我?这些一概不知,皆在无明中。大无明就是一切的大疑问,学佛不从这里入手,一切都是空事,没有用,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此是因地法门。

其次,我们心念的来去,以及思想情绪控制不住,自己做不了主,反而做了思想情绪的奴隶,这些妄想烦恼从哪里来?是唯心?是唯物?是生理?是心理?自己永远搞不清楚,这就是无明。假如这个因地法门认识不清,只求佛保佑,求佛加庇,说老实话,这正是无明烦恼。

佛说“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文殊菩萨担心我们不但无明断不掉,连无明是什么东西都莫名其妙,所以,特别代我们提出问题:“云何无明?”

下面是佛对无明所作的回答。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什么是无明?实在很难作答。我们知道凡是善于说法者,都善用比喻。人的思想与感情经常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人世间的语言文字有限,所以,人与人交谈,要面对面,看表情、手势、动作才能了解得清楚。

其实,语言加上这些表情动作,还无法真正完全明了,否则,人与人之间,不会有那么多误会。要想以世间的文字语言,来表示形而上的道,非常困难。因此,大教主都善于用比喻,佛经里比喻最多,故事也最多,基督教的新旧约《圣经》里比喻也特别多,犹太人的法典里比喻也是一样多。比喻是语意表达最好的方式,但是,我们人反而受比喻的影响,抓住比喻当真话,例如问说:月亮在哪里?便用手指一指,月亮在那里,结果,把手指当作月亮了!这是很可怜的事。现在,释迦牟尼佛也只好用比喻来解释。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无明就是颠倒,颠倒乃佛经所提出,意义特别深远。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其实这句话已经把一切佛法都讲完了。我经常说个笑话,人本来就颠倒了,你看!上帝造人就造颠倒了。两只眼睛都长在前面,后面什么都看不见,所以走路会被车子撞倒,假如眼睛一只长在前面,一只长在后面,就不会有那么多车祸了。眉毛长在手指头上的话,早晨起来当牙刷用,多方便。鼻子倒过来,吃完饭,把筷子往鼻子一插;下雨打伞也方便,往鼻子上一插,不用手撑着。嘴巴假如长在头顶上,吃饭往头上一倒,免得浪费时间。口袋里的钞票脏得要命,又不能当饭吃,却要数了又数,然后还要放在保险柜里。人不吃它就会死的米、麦,却摆在那里没有人理,你说众生颠倒不颠倒?黄金、钻石能作什么用?却珍惜得不得了,贵得要命,结果,还惹来杀身之祸,颠倒不颠倒?说什么“打是情,骂是爱”,颠倒!

人世间没有一样不颠倒,众生颠倒,知见不正,样样颠倒。不颠倒,就成佛了。佛是什么?中国禅宗祖师说佛是无事的凡夫,没有事的平凡人,哪个人能够做得到?都是无事生非,都在颠倒之中。

中国禅宗的傅大士,南北朝时期人,弥勒菩萨的化身,与达摩祖师见过面。他写了一首颠倒的偈子: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这首偈子千古以来,有几个参通?如果能参通,你就悟道了。有些学道的人说这是密宗啊!空手把锄头,打坐阳气一动,两手赶紧结个手印。步行骑水牛,哦!任督二脉通了。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口水是甜的,赶紧咽下去。这样讲真是乱七八糟,颠倒中的颠倒。我当年的禅宗老师说:这首偈子永远参不透的。我说先生(我们以前称老师为先生),您露一点消息给我们好不好?“好呀!”他说,“半夜起来贼咬狗,捡个狗来打石头,从来不说颠倒话,阳沟踏在脚里头。”哈!更颠倒!

如何才不颠倒呢?明代大诗僧苍雪大师有首诗:

南台静坐一炉香

终日凝然万虑亡

不是息心除妄想

只缘无事可思量

这才不颠倒!这才有资格参禅。

所有众生一动思想,一有情绪就是颠倒。世法与佛法是同样的道理,我常常鼓励出家的同学要懂世法,世法懂了,佛法就通了。《红楼梦》里有两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贾宝玉一辈子最讨厌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是贾宝玉的父亲亲自所写,挂在贾宝玉的书房里,借此教育他,后来,贾宝玉懂了这两句话,也就出家当和尚去了。其实,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法?《红楼梦》全都给你点出来了,只是一般人看不懂罢了。我们从颠倒的观念来看世间,很多人做人处世,无一不颠倒,时时颠倒,处处颠倒。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好好的一件事,搞到后来,吵起架来,大家弄得不愉快,就是因为世事不能洞明,人情不够练达,把事情搞颠倒了。

再说,人们不只是世间法颠倒,严格说来,念佛打坐想成佛,是不是也颠倒?这是个大问题,因为佛不在念中求,佛不在坐中求,更不在拜拜中求。那么,佛究竟从何处求?假如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目标都迷迷糊糊,你说你学佛,岂不颠倒焉哉?

下面佛再解释什么是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释迦牟尼佛在此作了一个比喻,如同我们走路,走到一个地方,突然迷失了方向,一时迷糊,东西南北分不出。地球是圆的,本来没有方位,东西南北是人定出来的,根据太阳及地球磁场定出来的。那么,谁令你迷失方向呢?无主宰,不是鬼,不是神,也不是上帝,而是你自己迷掉了。

如何“四方易处”呢?如何迷掉的呢?学佛必须要把这个原因找出来,学佛第一步必须先认识清楚什么是不颠倒的,什么是正的,不过,佛没有讲,他说“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他说我们搞错了,弄颠倒了,把肉体当成我,肉体是四大合成,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坚固的物质谓之地大,如石头、土地、高山,在人体说来就是骨头肌肉。水大,地球上的雨水、冰雪,人体上的血液、脓痰、尿、汗都属水大。火大,外界的太阳能,人体内的体温都属于火大。风大,大自然的气流,人体里的呼吸谓之风大。我们的身体是由这些四大合成的机器,但是,这些不是我,只是我之所属,我只是拥有几十年的使用权,走的时候要交还给大地。我们住的大地对我们太好了,给我们吃,给我们住,给我们用,我们还给它什么呢?吐口水,拉大便,倒垃圾,空气污染,水污染,脏的都给它,最后死的时候,臭的还归还给它。它也不生气,照单全收。所以,道家教我们做人要效法天地,只有布施出来,不想回收。佛说一切众生把这个肉体认作是我,颠倒了,所以,很多人学道打坐尽在身上搞,气脉通到这里啰!身体摇起来啰!又通到那里啰!最后全通到殡仪馆去!身体四大是假的嘛!你把它当真的我,是不是颠倒?

再来呢?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什么是六尘?色,外面的光,眼睛看得见的东西。声,耳朵听得见的声音。香,鼻子闻得到的气味。味,舌头尝得到的味道。触,身体感受得到的感觉。法,意识想得到的思维。四大所合成的肉体则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机能。外界的六尘,六种物理现象,与肉体的六根相互作用,产生了影像,谓之六尘缘影。例如,照片、电影、电视都是缘影,都是假象,可是,这些缘影很厉害哟!都会引动我们的喜怒哀乐。看到它们痛苦,我们也痛苦;看到它们高兴,我们也高兴。你看!我们人多么颠倒!明明知道是假的,还是要受它影响。

想想我们的思想,都在六尘缘影中颠倒。例如最近流行的电影《甘地传》,看完回到家,还在感叹甘地真伟大。其实,甘地已死了好久,电影中的甘地又是假的,可是,这部电影就是那么感动人,感动得当场掉眼泪,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被六尘缘影所欺骗。人生的一切事物都是六尘缘影,昨天所发生的事情能留得住吗?能再把它摆在眼前吗?不能,这些都过去了,都是六尘缘影。可是,我们经常想起昨天的事,还会气愤得不得了,难过得不得了,一切众生都在六尘缘影里玩,把六尘缘影当作自己的心。

好,现在释迦牟尼佛把这一切都否定了,教导我们四大合成的身体不是真的我,六尘缘影也不是真的我。再深入探究,如果这身心不是我,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我?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下面佛又用了一个比喻,他说“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我们现有的身心不是我,但是,并没有离开我,它是我们真正生命的反映,如空中花,空中哪有花?把眼睛揉一揉,在空中出现一点一点的,或者头发昏,看到眼前一点一点的小星星。又如你们打坐看到亮光,看到佛菩萨,对不起,“譬彼病目见空中华”不能认真,当真你就错了。“及第二月”,各位有没有看到过第二个月亮?月亮只有一个,对不对?可是,月亮多得很,古人有句诗“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要有水的地方,就出现一个月亮。水中的月亮是不是真的月亮?不是,是天上月亮的反映。

到这里,各位看,佛经写得多美。《圆觉经》《楞严经》《维摩经》这三部经典的文字,真的美到极点。透过这美丽的文字,我们要了解到这个身心不是真我。

学佛的第一步就是破除无明,不要弄颠倒了,不要把这个假的身心当成真我,把它看得牢牢的。想想看!我们一生时间中百分之九十五都在为这个躯体而忙。它需要睡觉,躺在床上,人生已去了一大半。它会饿,吃三餐饭,可有得忙了,买菜、洗菜,要煮、要炒,吃完了,还要洗,吃下去也挺麻烦,又要排泄出来。早晨起来,还要洗脸;冷了要加衣服,热了要脱衣服。为了生活奔波,要工作,要受气,忙了一辈子,结果,它还是不属于我的,最后属于殡仪馆的焚化炉。你看!我们被它骗得多苦!众生颠倒!除此之外,又是名,又是利,那更有得忙了,忙了一辈子,结果如何呢?人真是可怜啊!

要透过这些假相来寻求真正的生命,不要被这些六尘缘影骗住了。其实,大家念佛打坐也是在玩自己的六尘缘影,尤其是学道学密宗最喜欢讲梦,跑到我这里来,老师啊!我昨天做了一个梦……如何如何,哎呀!我听了一个头三个大,明明是梦,明明是假的,偏偏讲了又讲,最后还说这个梦是真的,你说众生颠倒不颠倒?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菩萨说:虚空中实际上并没有花,虚空就是空的,没有东西,因为眼睛有病,所以看起来有花。如精神分裂症的人看到鬼看到神,在他脑海里、眼睛里的确有鬼。

说到精神病,谁有病?谁没病?很难判定。绝对没病正常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已经圆寂的释迦牟尼佛,一个是还未出生的弥勒佛。每个人都有病,因为都在颠倒妄执之中。以前我到精神病院看那些病人,待久了,我就发觉不对劲,全体都是病人,你说他们不正常,他们才觉得你不正常呢!后来我对两位精神病科的医师说:你们小心哟!搞久了,你们也会变精神病。结果,不出所料,几年以后真的也都变成精神病。因为众生颠倒,谁对,谁错,搞不清楚。

“病者妄执”,妄执就是把假的抓住当真的。眼睛病了,看到虚空里花朵的存在,就是妄执。因为这样搞久了搞习惯了,不但迷惑了虚空的样子,连真的花的样子也忘记了,都把假的当成真的了。

“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我们生了又死,死了再来投生,如此生生死死,轮转不停,就是因为妄执的缘故,就是因为把假的当真的缘故。此“妄执”就是其他经典所讲的“业”。

我以前经常和几位神父说笑话,我说你们的《圣经》内容含义很好,可惜,翻译得很糟,那种白话文是明朝时代翻译的,没有文学价值,所以,在中国弘扬不开。佛教之所以在中国能生根发展,佛经翻译文字优美,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折服了中国的知识分子,这点是很大的原因。《圣经》中译不但文字不美,说理也有问题。你说人生来就有罪,令人听起来就反感,老子我生来就没有罪,我妈妈也没有罪,我爸爸也没有罪,我的老祖宗也没有罪,为什么上帝说我有罪?不通嘛!但是,上帝说的没有错,只是你们不懂,你们没有办法依文化背景适当翻译。人生来不是有罪,而是有缺憾,不完美,不圆满,也就是说人生来就有业,有善业、恶业,以及不善不恶的无记业,这个业不是罪,而是一股力量,牵着你跑。

我们在大颠倒之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搞不清楚,一切都在妄执,都受业力影响,都被错误的思想左右。为什么有烦恼?为什么有痛苦?因为自己妄执。所以中国禅宗说到所有的佛法,只有一句话:“放下。”但是,人就是那么可怜!偏偏放不下。听了禅宗的放下,天天坐在那里,放下!放下!如此又多了一个妄执——“放下”。

唐代白居易学禅,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等于把《圆觉经》的开头讲完了。

须知诸相皆非相

若住无余却有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

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那得兼求果

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

不禅不动即如如

《金刚经》所讲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皆空,一切诸相皆非相。“有余”“无余”是佛学的名称,得了道的境界是无余涅槃,也叫作无为。有余涅槃是小乘境界的道果,无余涅槃是大乘境界的道果。言下顿悟,一切解脱,谓之“言下忘言一时了”。人生本来是梦,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梦中之梦,都是妄执,都是假的。佛告诉我们自性本来空,既然是空,还要求个果位?还想得个道?所以,“空花那得兼求果”。阳焰就是光影,夏天在高速公路上,就可以看到前面路上漂浮着水,这就是阳焰,这是假的光影幻境,怎么会是水呢?“摄动是禅禅是动”,把两条腿盘起来,把心里的念头拼命压下去,以为这就是学佛,以为这就是静,其实,这才动得厉害。假如你不求清净不求空,“只缘无事可思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不禅不动即如如”。

懂了白居易这首诗,才能了解《圆觉经》这一节,佛所告诉文殊菩萨的话,一切众生皆因妄执而生,人都把假的当成真的。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接下来,佛再进一步解释什么是无明,无明并没有一个真东西。例如我们闭起眼睛静坐,眼睛好像不在看,其实,有没有看?早就在看。看什么?看到前面黑洞洞,空空的,看这空空的正是无明。再如我们静静坐在那里,好像什么都不想,心中一念,若有若无,似想非想,此正是无明。但是,你再一寻找,这个东西在哪里?它没有体,假的,所以说,“此无明者,非实有体”。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佛在此又作了一个比方,例如人在做梦的时候,梦中的境界都是真的,并非没有。我常告诉人家,当一个人在做梦的时候,不要去叫醒他,叫醒他是罪过,很残忍。你看有些人做梦时,笑得多甜!他在梦里多享受!多舒服!这种经验大家都有过吧!

可是,人很可怜,古人有两句诗:“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这就是人生。好梦最容易醒,醒来想再接下去,接不下去,所以,不要去叫醒梦中人,让他多做做好梦。我有时在想,佛说唤醒梦中人,到底是慈悲?还是狠心?我觉得一切众生让他做做梦,蛮舒服的!何必去叫醒他呢?

“及至于醒,了无所得。”等到梦醒的时候,才晓得刚才在做梦,什么都是假的,什么都没有。注意!现在我们正在做梦哦!等到大彻大悟,就会发觉我们白天睁着眼睛做梦,与夜晚闭着眼睛做梦,没有两样。晚上做梦是幻,白天做事一样是幻。可是,我们凡夫众生梦中认为是有,醒来还不愿意承认它是假的,还想继续梦下去;明知现在是在梦中,还是愿意沉迷下去。

“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例如我们眼睛生病,看到虚空中有花朵;眼病医好了,花没有了,这些亮光哪里去了?从哪里消失的呢?不,不可以这么说。它本来就是没有的,它本来就是虚幻的,它是空生空灭,它不在虚空中生,而是在你这里生。“何以故?”为什么呢?“无生处故。”空中的花本来是假的,因为我们以病态的眼睛去看虚空,虚空才出现花影,虚空还是虚空,虚空中并没有多出花朵来,当然也就没有生处,也没有灭处。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其实,我们真正的生命是无生的,是生而不生的。什么是生灭呢?例如我现在讲话,各位在聆听抄写,动一下,显出一个现象来,经过一段时间、空间,又消灭了,一生一灭,一来一往,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乃至心里所想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生灭法。假如我们被这些生灭的现象所转,就是凡夫。假如能够发觉在这生生灭灭之中,有个不生不灭的,生而不生,灭而不灭,动而不动,无形无相,就可以如佛经所说“证无生法忍,登菩萨地”,就可以不须断除生灭,就不在生死之中。

由此可见,宇宙万有的现象都是相对的,有生就有灭,有来就有去,有善就有恶,有是就有非,有动就有静,这是生灭法,现象界两边相对,是靠不住的,能生能灭的,而不生不灭的才是佛道。所以,打坐念佛求静,静也是生灭法。静久了,也坐不住,要下来走走,定久了要出定,静极思动,动极思静。为什么凡夫想打坐求静?动久了,烦了,所以想图个清净。但是,真让你静下来,却又静不了。我有几个朋友很羨慕出家同学的清净,想退休,我都劝他们不要,为什么?因为很多人一旦退休,没事做,静不下来,结果,退到“阴”国去了。所以,学佛的第一步要先能享受寂寞,没有这种修养,不要谈学佛。

想当年我在峨眉山顶闭关的时候,山峰顶上,不要说人影没有,连鬼影子都没有。万山冰雪,孤零零一个我,所谓: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就是如此境界。有时夜晚看经,一盏油灯,一灯如豆,孤灯独影,那才清净!那才享受!这才真是享尽清福,是人生一大享受。你们学佛修道,回去看到老婆孩子,抱一抱,然后就走开去打坐,偶尔清净一下,老婆孩子还是在旁边,假如真把你丢到人烟绝迹的地方去,保证你吓都吓死。

以上是讲到“妄见生灭”,“轮转生死”,顺便提起。我们继续看下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佛告诉文殊菩萨成佛的第一步怎么走,我们都有资格成佛,谁都一样,包括蟑螂、蚂蚁一切众生。第一步因地怎么修呢?“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要晓得所有的一切都是虚空中的花朵,今天我们讲的,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假的。人生如戏,要晓得我们现在是在唱戏,演父亲的就要像个父亲,演儿女的就要像儿女,演丈夫的就要像个丈夫,演妻子的就要像妻子,要演得大家都叫好。但是,不要忘了你是在唱戏,唱完戏,卸了妆,都到殡仪馆报到去了,这一切都是假的。但是,一般人唱戏都唱昏了头,上了台就下不来,上台容易下台难。

同时要认识清楚,“亦无身心受彼生死”。生生死死是现象的变化,我们那不生不死的真我,并不在此生死上,你要能找到这真生命,才可以了生死。注意,我们那不生不死的道,“非作故无”,不是造出来的,也不是修出来的。你说我敲了好多木鱼,打了好多坐,念了好多咒语,大概可以成佛了吧?哈!那是你妄想!观自在菩萨在《心经》中不是也告诉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修它没有多,你不修它也没有少,它不是造作出来的。空本来就是空,不是你修出来的。

你们平常打坐觉得空空的,哟!好舒服!好清净!我见到了空性!不要自欺欺人,那是你自己身心造出来的一种感受。甚至,有的人跑到我这里来说:“老师,糟了!掉了!”我说:“什么掉了?”“那个空空洞洞的掉了!”你们说好不好笑?空不是你修出来的,不是你不修就不空,它不用你修,本来就空。我常常讲,不要去空妄想,怎么那么多事?是妄想来空你啊!妄想本来是空,你想留它也留不住,用不着你去空它,所谓:

秋风落叶乱为堆

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

任他著地自成灰

懂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开始修行了,这是如来因地。我此话不会骗你们,讲错了,下地狱,到地藏王菩萨那里第四层地下室,地狱本来十八层,现在时代进步了,又加了四层地下室。(众笑)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我们再来体会空。空,是学佛的第一步,也是学佛的最后一步。各位注意!“空!”我刚才说空,有没有一个空?什么都没有了对不对?即有即空,即空即有。那么,你说空,现在有没有知觉?有,有知觉。那知觉不空?不!“彼知觉者,犹如虚空”,因为空,所以有知觉。如果没有知觉,就不叫空。

“知虚空者,即空华相。”我知道现在空,那个能知之性本来就是空的,你又何必再去空它?妄想来了何必害怕?因为空,所以什么都知道。“亦不可说,无知觉性”,你不要认为空就无知觉,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不要认为空是什么都不知道,不要以为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入定,千万不要搞错了。“有无俱遣”,说有也不对,说空也不对,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不抓住一个有,不抓住一个空,不空而自空,不定而自定,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如是!如是!“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此即是唯心净土,此即是觉性,顺此而行,即是正路。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什么理由呢?“虚空性故。”虚空是个形容词,我们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把自然界的空间当成虚空,所以,在心理上自己造就一个空空洞洞的境界,以为这就是虚空,实际上,有个空空洞洞的境界存在,已经不是空了。这是第六意识有个虚空的观念,是造就出来的,在唯识的道理讲来,就是作意。自然界的虚空其实并不空,里面含有空气、水分、灰尘、细菌等等。佛法所讲的虚空是个名词的引用,虚空既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无以名之,名之曰虚空。千万不要抓住一个虚空的境界,当作虚空。

其次,我们的无明妄想究竟如何去断?佛说无明如虚空之花,无生处,无灭处,不了自了,了而不了。这个道理听起来好像很玄妙,其实很平凡。《心经》里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所谓了或不了,因为它本身就是虚空性。例如我们听的、看的、想的、讲的,都是无明所起的作用,你说它有吗?没有,用过便休。没有吗?当场就能够用,它本身自性是虚空。

“常不动故”,我们也经常误以为修道修到最后不动,以为不动念,或者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定。这样的话,何必学佛?学石头,学死人多好!所谓不动是形容词,它是动而不动,例如我讲话,诸位听见了没有?听见了,这不是动吗?各位听到我讲话的声音,乃至听到外面的车声,这是动相。假如你到了高山顶上,听不到任何声音,那时你听见了没有?听见了,听见了一个没有声音的,这是静相。动相你听到了,静相你也听到了,动相与静相,你都清清楚楚,此时念头没有动过,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动来知道动,静来知道静,能够知道动静的那个不在动静上面,与动静毫不相干,他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用常不动来形容他,他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来藏是佛法的名词,所谓如来是悟了道、成了佛的称呼。如来也是形容词,好像来了,其实没有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来,如同我们的思想念头好像来了,来了又去,自性空故,常不动故。那么,何以谓之“藏”?因为他能生万法,含藏一切万有。所谓如来藏,即是一切众生自性之别称也。“如来藏中无起灭”,在我们的自性中无所谓起灭,例如我们研究《圆觉经》,我讲了一大堆话,各位也听了一大堆,所有生起灭了,听过了都不相干,无生亦无灭。话也听懂了,书也看到了,但是,用过了便休,自体上都没有了。看了,懂了,印象马上过去,无知见故,在自性中都不执着,无知亦无见。何以如此呢?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如法界性,此话怎讲?我们初步学佛,一定说无明妄想是罪孽,一点都没错。无明妄想为什么那么难除去呢?如来藏性微妙不可思议,一切众生妄想业力亦微妙不可思议,转了此业力就是佛。“如法界性”如何解释?我们引用的《楞严经》上所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清净本然就是《圆觉经》所讲的如来藏性,周遍法界。法界是佛学名称,比宇宙还广大,普遍充满一切时空,此法界超越了我们观念中的时间、空间。随众生之心量大小而大小。应所知量,循业发现,看你的智慧到达什么境界,随你的业力而发现。《圆觉经》在此讲得比较简化,如法界性,随你的心量有多大,就有多大。我们的心有多大?大得很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干叫两声,就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说大不大?但是,如此专心念下去,会不会到呢?会到,“如法界性”。我们的自性有没有边际可量?没有。“究竟圆满遍十方”,不是修了就会比较大,不修就比较小,他本来圆满,遍满十方,没有时间、空间的阻碍。懂了这个道理,才能开始学佛,“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圆觉经》一开始,文殊菩萨提出问题,问学佛从哪里开始?什么是如来因地法行?等于盖房子的地基在哪里?佛答复要断无明。文殊菩萨又再进一步问:什么是无明?无明有如病目见虚空之花朵,虚幻不实。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佛告诉文殊菩萨,要修行大乘菩萨道,要发清净心,要懂得自性本来清净的道理,妄想念头用不着去空它,自去自来,自由自在,无挂无碍。发清净心是属于因位,果位则是发菩提心。如何能清净呢?自性本来清净,不用你来清净。懂了这个道理,才是学佛的第一步。

末世众生依照这样修行,才不至于堕入邪见,才不至于走岔了路。假如没有认清这个目标,对不起!根据《圆觉经》来说,都是邪见。不过,万一走了歪路,也没有关系,慢慢再绕回来,只是绕了一大圈,走了很多冤枉路而已。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以上是释迦牟尼佛讲道的记录,以三藏十二部分类,谓之长行。后面是偈颂,偈颂的作用是把前面所讲的道理加以归纳。在印度来说,这些偈颂是最美丽的诗歌,可以配合音乐唱诵。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文殊汝当知”,文殊菩萨你要知道,“一切诸如来”,所有一切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从于本因地”,修行的基础,开始的第一步,“皆以智慧觉”,都是从自己的内心,求得般若智慧觉悟。

“了达于无明”,觉悟通达无明自性本来空,“知彼如空华”,无明妄想业力有如空花,自生自灭,你不用去空它,“即能免流转”,了解无明本空,就可以免除在生死中流转。

“又如梦中人”,又像做梦的时候,喜怒哀乐样样俱全,“醒时不可得”,醒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无明也是如此,如同我们要发脾气,忽然一想,不值得,气死了才划不来,笑一笑,不气了。这时候,气愤哪里去了?无所来去,等于醒时不可得。因此,永嘉大师在他的《证道歌》里告诉我们,“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觉者如虚空”,悟了道如何呢?沩山禅师说:“悟了同未悟。”得了道的人与没有得道的人一样。什么是佛?禅宗祖师说是:无事的凡夫。

“平等不动转”,平等就是不二法门,空与有,善与恶,是与非,一切平等,自性本空,所以“平等不动转”。假如需要你去空他,就不平等,就动转了。

“觉遍十方界”,觉悟了以后,了解自性遍满十方,无所不在。

“即得成佛道”,这样就可以成佛了。

“众幻灭无处”,妄想空了到哪里去了?难道找个仓库装起来不成?妄想自性本空,灭了无处所。

“成道亦无得”,《心经》上说“无智亦无得”。假如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半吊子,绝对无道。真有道的人,不会告诉你有道,很平凡,你看不出来。你看真有钱的人,装起一副穷相,决不会告诉你有钱,对不对?

“本性圆满故”,为什么?本性圆满。若认为自己有所得,傲慢自大,那就不圆满了。自性不增不减,得个什么?

“菩萨于此中”,大乘菩萨们了解了这个道理,“能发菩提心”,能够发起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清净心,一体之两面。

“末世诸众生”,未来末世的一切众生,“修此免邪见”,依照如此修行,就不会走错了路。

以上是大智慧的文殊菩萨提问题,佛加以解答。学佛的第一步是智慧,最后成佛的也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

文殊菩萨代替我们问无明妄想如何了断,佛答复说无明烦恼自性本空,不用你去空它,如空中之虚花,自来自去,自生自灭。能起烦恼妄想的,他本来没有动摇过,用不着去除它。懂了这个,当下一念清净,有何放下不放下?!若说放下,放下是他;若说提起,提起也是他,自性本空如梦幻。

懂了这个道理就成了吗?千万不可狂妄。纵然见了空性,得了清净,正好修行。禅宗五祖告诉六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所谓“见性起修”。这个道理从《圆觉经》里,看得很明白。文殊菩萨代表智慧,这是第一步;见道以后修道,修普贤菩萨行。普贤菩萨代表行愿,万德庄严,万行庄严。所以,接下来是普贤菩萨登场。 0CnkMK7lqCidr51fhPtA2e9OESyZ76zvNS2ToWsFlcfpYkzjnR02VZH/sD0hBlL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