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阿难:“你现在想要了解心性寂然大定的正途,超越生死之流,必须先有正确的见解和认识。”佛于是举手成拳,再问阿难:“你现在看得见吗?”阿难答:“看见了。”佛问:“你看见什么?”阿难答:“我眼睛看见您的拳,心里知道这是拳。”佛说:“能看见的是谁呢?”阿难答:“我同大众,用眼睛看见的。”佛又问:“我的拳,当前照耀你的眼与心,你的眼睛既然可以看见,什么是你的心呢?”阿难答:“您追问心在哪里,我现在便推测寻求。这个能够推测寻求的,大概就是我的心了。”佛说:“咄!这个不是你的真心。”阿难听了,很惊诧地发问:“这个不是我的心,该是什么呢?”佛说:“这种作用,都是外界刺激的反应,产生变幻不实的意识思想,遮障惑乱你心性的自体。自无始以来,直到现在,一般人都认为这意识思想就是真心,犹如认贼为子,丧失本元常寂的心性自体,迷惑流浪在生死的漩涡里。”
阿难说:“我是佛的宠弟,因心爱吾佛,所以出家专心学法。不但如此,对于其他善知识,我都恭敬受教,发大勇猛,凡一切求善求真的行为,不怕困难,都恳切地去实行。种种作为,事实上,都是运用这个心,才能做到。即使要反对真理,永退善根,也是这个心的运用。现在佛说这个不是心,那我等于无心,岂不等于无知的木石一样?离开这种知觉,还会有什么呢?何以佛说这个不是心?这样,不但是我,乃至在会的一般大众,恐怕都有同样的疑惑。希望佛发慈悲,再加开示我们一般未悟真心的人。”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
音洁,责问也
)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
.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这时,佛欲使阿难及一般大众,使心境进入“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佛法的专门名词,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心性寂然正定的实际境象。现行的心理现状,不再起妄想作用,住于寂然不动。生理活动,亦因之进入极静止的状态,住于心性寂然的自体实相,是见性入道的基本要点。因为这种妄想不生的实相,有动心忍性,切断身心习惯活动的现象,所以叫作法忍),便用慈爱的手摩阿难头顶说:“我常说,一切现象所生,都是心性自体功能所显现。一切世界的物质微尘,都因为从心性的本体功能而形成。世界上一切所有,一草一木,一点一滴,如果要研究它的根源,都有它自己的特性。即使是虚空,也有它的名称和现象。这个清净灵妙、光明圣洁的真心,为精神、物质、心理、生理的一切中心体性,哪里没有自体的呢?假若你坚执这个意识分别、感觉观看所了知的性能,认为就是真心;那么,这个心就应该离开现象界所有的色、香、味、感触等等事实作业,另外有一个完全独立的体性。例如,你现在听我说话,因为听到声音,你才产生意识的分别。如果没有声音,能听的心性何在呢?即使你现在能够灭掉一切观看、听闻、感觉、知觉的作用,‘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其实,心内什么都没有,只守着一个幽幽闲闲、空空洞洞的境界,不过是意识分别现象暂时潜伏的影像,而不是心的真实自性之体。但是,我不是说这种现象,绝对不是你的真心所具有的一种作用。你可以从这种心理的现象上,仔细地去研究揣摩。假若离开精神物质,心理生理的现象以外,另有一个超然独立能够分别的自性,那才是你的真心自性。如果这个能够分别的性能,离开外界现象与经验,就没有自体,那就可以明白这些现象,都是外界与意识经验潜伏的影像。意识经验和外界现象,时时刻刻都在变动,不能永远长存。当意识变动了,现象消灭了,这个心不是等于零吗?那么,你的自性本体,等于绝对断灭无有,还有什么可以修行证明得到‘无生法忍’呢?(换言之,假若守着一个幽闲空洞的境界,便认为是心性自体,若不守这个幽闲空洞,这种境界,也就立刻变去。这很明显地证明这样静止的境界,还是一种意识的现象而已,并不是真心自性的本体。)世间一切修行佛法的学人,即使现前可以成功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又名四禅八定。是佛法与外道等修行用功共通的境界。初禅,“心一境性”,就是制心一处,心念专一的境象。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得乐”。四禅,“舍念清净”。并有四种定的境界,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再加灭尽定,统名九次第定),却不能得到圆满无漏的阿罗汉果。(所谓漏,就是烦恼的异名。无漏或漏尽,即是烦恼已尽。阿罗汉,是小乘修行人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断尽一切烦恼,完全没有了无明、欲和烦恼的渗漏,足为人天师表的果位。)都是因为执著这个生死妄想的妄心,把它当作了真心自性的本体。所以你虽然博闻强记,知识广博,记忆和听到的佛法也很多,仍然不能得到圣果,也由于这个原因。”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
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阿难听了佛的教诲,悲泣涕流地说:“我常想仰仗佛的威神,不必自己劳苦修行,您会惠赐给我三昧。(心性寂然不动,照用同时的境界。)不知道各人的身心,本来不能代替,所以不能见到真心自性。我现在虽然身体出家,此心并未入道,譬如富家的骄子,违背慈父,自甘流浪在外,乞食他方。今天才知道虽然博闻强记,如果不用功修行求证,结果等于愚蠢无知,‘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人生现实境遇的烦恼,大体都被两种基本障碍所困惑:第一,被各种心理状态的情绪和妄想所烦恼,所谓我执,又名我障;第二,受一般世间现实的知识所障碍,所谓法执,又名所知障。都因为不能自知自见心性寂然常住的实相,希望佛哀怜我们,开发我们的妙明真心和道眼吧。”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
.涌出宝光。其光晃昱(
音育,光耀也
)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
.赩(
音戏,大赤色也
)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否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佛说:“你先前答复我,看见了这个拳,何以有这个拳的色相?怎样变成这个拳?你又凭什么而看见?”阿难答:“因为您身体自己具有色相的作用,所以才有这个拳的色相。看见的是我的眼,构成拳的是您的手。”佛说:“老实告诉你,一切有智慧的人,要悟解真理,须要譬喻才能明白。譬如这个拳,假若没有我的手,根本就不能握成拳。假若没有你的眼,你也根本看不见。用你的眼睛,比例我的拳,这个理由,是相同的吗?”阿难说:“当然相同。如果没有我的眼,我哪里看得见?用我的眼,比您的拳,事实与理由都是相同的。”佛说:“你说相同,其实不同。如果没有手的人,根本没有拳可握。但是瞎了眼睛的人,并不是绝对看不见。你试问路上盲人,你看得见吗?盲人必定答复你:我现在眼前,只看见黑暗,别的什么都看不见。可见一切盲目的人,只看见黑暗,他与一般眼睛不坏的人,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所看见的黑暗,有什么不同呢?假使瞎了眼睛的人,看见的完全是黑暗,忽然恢复了视觉,还是可以看见眼前的种种色相和现象的。你如果认为能看见的,是眼睛的功能;那么,眼睛不坏的人,在黑暗中看见前面完全是一片黑暗,等到有了灯光,仍然可以看见前面的种种色相,那么,应该说灯光才是能看见的本能了。假若灯光是能看见的本能,灯光自身具有看见的功能,那就不叫作灯,灯应该就是你的眼才对。再说,灯自有能见的功能,和你又有什么相干?要知道灯只能发光照到一切色相,在光明中,你这个能看见的是眼睛,绝不是灯。由此你更须了解,眼睛只能照显色相,自身并不具有能见能分别的知觉功能。能见的是心性自体功能,并不是眼睛本质。”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
音记,希望也
)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
中.为阿若多五比丘
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
音触,整也
)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
音悠,所也
)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
音阳,日出也
)升天.光入隙(
音细,孔缝也
)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佛言如是。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 音季 ; 同及 )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卷一终)
阿难与大众听了佛的解说,虽然口已默然,而心还没有开悟,仍然静待佛的教诲。佛就再向阿难和大众说:“我初成道的时候,在鹿园中
,对憍陈那
等五人以及一般弟子们说:人们与一切众生,不能开悟自性,得成正觉,都是因为被客尘烦恼所误。现在要他们当时解悟的人,亲自提出说明。于是憍陈那就说:我在佛弟子当中,身为长老,大众推为见解第一,就因为我领悟到客尘二字,所以有此成就。譬如行客,投寄旅店,暂时寄居,不会安住。如果真是主人,自然安居不动,不会往来不定。我自己思惟,变动不住的名为客,安居不动的是主人。又如晴天,灿烂的阳光照耀天空,阳光射入门户的空隙里,在门隙的光线当中,可以看到虚空中尘埃飞扬的景象。这些尘埃,在虚空中飞扬飘动,而虚空自体,依旧寂然不动。我由此思惟体会,澄清寂然,是虚空的境界。飞扬飘动,是空中尘埃的状态。”
于是佛在大众中,把手掌一开一合,问阿难说:“你现在看到什么?”阿难答:“我现在看到您的手掌,一开一合。”佛说:“你看见我的手一开一合,是我的手有开有合呢?还是你的能见之性有开有合呢?”阿难答:“佛的手在大众前一开一合,我看见您的手有开有合,并不是我能见之性有开有合。”佛说:“那么谁动谁静呢?”阿难答:“佛的手不停地在动,我的能见之性,跟着没有静过,谁又是不动的呢?”佛说:“如是。”佛于是从掌中放一道光明到阿难的右方,阿难跟着转头向右方看去。佛又放一道光明到阿难的左方,阿难又跟着转头向左方看去。佛问:“你的头现在为什么摇动?”阿难答:“我看见您放光到我的左右两方,我的视线跟着光也向左右方追踪,头就跟着摇动了。”佛问:“你左右转动顾盼的,是头动,还是能见之性在动呢?”阿难答:“我的头当然在动,我的能见之性,正在追踪左右闪动的光,未曾停止,这中间实在不明白还有谁在摇动。”佛说:“如是。”于是佛又向大众说:“人们都以摇动的名之为尘,以不停止的名之为客。你们看阿难,头自摇动,能见之性并无摇动。再者,你们看我的手当然有开有合,可是你们的能见之性,并无卷舒开合。这个道理极其明显,何以你们反认为变动的是自身,摇动的现象是自己的实境呢?自始至终,时时刻刻,认定念念变动无住的意念,生起灭了,灭了生起的作用,当作自己的心性,遗失真心自性的自体,颠倒行事。致使性心失真,反认为物理变动的现象就是自己,在心理生理的范围内打转,自入迷误。”
(以上《楞严经》第一卷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