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笔受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 译语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

如是我闻 。一时佛 在室罗筏( 音伐 )城 .祇( 音其 )桓精舍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 .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 。摩诃目犍(音肩)连。摩诃拘絺(音痴)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 .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时波斯匿王 .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音夜)。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音柱,待也)佛来应。佛敕(音赤,令也)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 .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音皇,暇也)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 音蛇 )黎 。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 .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 尊姓.及旃( 音占 )陀罗 。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 同呵,责斥也 )须菩提.及大迦叶( 音摄 ).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 隍城外池也 ).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媱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 .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 .摄入媱席。媱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媱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 音加夫,盘足坐也 )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 .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 。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 音帝,详审也 )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 。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 读星骚,臭气也 )交媾( 音构 ).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问题的开始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 到舍卫国 波斯匿王 的宫廷里去,为追悼王父的忌辰而应邀赴斋。佛的从弟阿难 早年从佛出家,那天恰恰外出未归,不能参加。回来的时候,就在城里乞食,凑巧经过娼户门口,被摩登伽 女看见,爱上了他,就用魔咒迷住阿难,要想加以淫污。正当情形严重的关头,佛在王宫里已有警觉,立刻率领弟子们回到精舍,波斯匿王也随佛同来。佛就教授文殊 大士一个咒语,去援救阿难脱离困厄。阿难见到文殊,神智恢复清醒,与摩登伽女一同来到佛前,无限惭愧,涕泪交流,祈求佛的教诲。

佛问阿难:“你以前为什么舍去了世间的恩爱,跟我出家学佛?”阿难答:“我看到佛的身体,庄严美妙而有光辉,相信这种现象,不是平常人所能做到,所以就出家,跟您学法。”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詶( 同酬,答也 )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心灵存在七点认识的辨别

佛说:“世间的人,向来都不认识自己,更不知道自己不生不灭的常住的真心,本来是清净光明的。平常都被这种意识思惟的心理状态——妄想所支配,认为这种妄想作用,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发生种种错误,在生死海中轮转不休。我现在要问你,希望你直心答复我的问题。你要求证得正知正觉的无上菩提,入门只有一个直径,这个直径,就是直心。你须要知道,一切正觉者成佛的基本行为,就是心口如一,绝不自欺。你因为看见了我外貌色相的美妙,就出家学佛,你用什么来看?又是哪个在爱好呢?”阿难答:“能看见的是我的眼,能爱好的是我的心。”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音旧,过失也 )。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佛说:“你说由看见而发生爱好,是眼与心的作用。如果你不知道眼与心在哪里,就无法免除尘劳 颠倒的错误根本,不能消灭心理的烦恼。譬如一个国王,要用兵剿匪,倘使不知道匪在什么地方,如何去剿灭他们呢?你说,使你发生爱好的,使你在烦恼痛苦中流浪的,都是眼睛与心所指使。我现在问你,这能看的眼,与能爱好的心,究竟在哪里?”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 .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 .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阿难答:“世间上一切有灵性的生物与人,他们能够看见的眼,都在面上。他们能够识别的心,都在身内。”(阿难第一次所答的观念,认为心在身内。)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 音烛,远视也 )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 音酉,窗也 )开豁( 空朗也 ).故我在堂得远瞻见。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佛问:“你现在坐在精舍 的讲堂里面,看外面的林园,在什么地方?”阿难答:“这个精舍的讲堂,在这个园地里面,园林在讲堂的外面。”佛问:“你在讲堂里面,先看到什么?”阿难答:“我在堂内,先看到您,依次再看到大众。这样再向堂外看去,就可以看到园林。”佛问:“你看到外面的园林,凭什么可以看见?”阿难答:“这讲堂的门窗洞开,所以身在堂内,可以看见堂外远处的园林。”佛问:“依你所说,你的身体在讲堂内,窗户洞开,方能见到远处的园林。是否会有人在堂内,根本不能看到堂内的我和大众,而只能看见堂外的园林呢?”阿难答:“在堂内不能看见讲堂以内的人和景物,而只能看见外面的园林,绝无此理。”佛问:“诚然如你所说,你的心,对于当前一切事物,都是明明了了。如果这个明明了了的心,确实存在于身体里面,就应该先能看到自己身体的内部。犹如一个人住在室内,应该先能看到室内的东西一样。试问:世界上有谁能够先看到了身体内部的东西,而后再见到外面的景物呢?你说心在身体内部,在内部应该先看见身内的心肝脾胃等机能的活动,以及指爪头发在内部生长的情形,筋脉动摇的状态。纵然不可以看见,至少亦应当明明了了。事实上,有谁能够自己看得见身体内部的状况呢?在身体以内,既然找不出能知能见的心是什么样子,何以能够知道心由内部发出身外的作用呢?所以你说,心在身体内部是错误的。”(分析一般观念,认为心在身内是错误的。)

阿难稽( 音启 )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阿难问:“听了佛的分析,我认为我和人们能知能见的心,是在身外。譬如一盏灯光,燃亮在室内,这个灯光,应该首先照到室内的一切,然后透过门窗,再照到室外的庭院。世间的人,事实上不能自己看见身体内部,只能够看见身外的一切景物。犹如灯光本来就在室外,所以不能照见室内。”(阿难第二次所答的观念,认为心在身外。)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 音团 )食 .归祇陀林。我已宿斋 。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 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佛问:“刚才我们大家饿了,就去吃饭。试问:可否在饿时推派一个代表去吃,这个代表的人吃饱了饭,我们大家就可以不饿了呢?”阿难答:“每个人的身体各自独立,各自存在,若要一个人代表大众吃饭,而使人人能饱,绝无此理。”佛说:“你说这个明明了了,能知能觉的心,存在身外,那么身与心就应该各不相干。心所知的,身体不一定能感觉得到。如果感觉在身上,心就不能知道。我现在在你身外一举手,你眼睛看见了,心内就有分别的知觉吗?”阿难答:“当然有知觉。”佛说:“既然身外一有举动,你心内在就有知觉的反应,何以认为心在身外呢?所以你说,心在身外是错误的。”(分析一般观念,认为心在身外是错误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 寸上声,细思也 ).潜伏根里 。犹如有人.取琉璃椀( 同碗 ).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阿难说:“依照这样辨别,在身内既见不到心,而在外面的举动,内心就有反应,确见身心事实上不能分离,所以心在身外,也是错误。我再思惟,心是潜伏在生理神经的根里。以眼睛举例来说,就如一个人戴上玻璃眼镜,虽然眼睛戴上东西,但并不障碍眼睛,眼的视线与外界接触,心就跟着起分别作用。人们不能自见身体的内部,因为心的作用在眼神经的根里,举眼能看外面而无障碍,就是眼神经根里的心向外发生的作用。”(阿难第三次所答的观念,认为心在生理神经的根里,并举眼神经视觉作用来说明。)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佛问:“依你所说,认为心潜伏在生理神经的根里,并且举玻璃罩眼来说明。凡是戴上眼镜的人,固然可以看见外面的景物,同时也能看见自己眼睛上的玻璃啦?”阿难答:“戴上玻璃眼镜的人,固然可以看见外面的景物,同时也可以看见自己眼睛上的眼镜。”佛说:“你说心潜伏在生理神经的根里,当一个人举眼看见外面景物的时候,何以不能够同时看见自己的眼睛呢?假若能够同时看见自己的眼睛,那么你所看见的眼睛,也等于外界的景象,就不能说是眼睛跟着心起分别的作用。如果心能向外面看外界的景象,却不能够同时看见自己的眼睛,那你所说的能知能见明明了了的心,潜伏在眼神经的根里,与眼睛戴上玻璃眼镜的譬喻相比拟,根本是错误的。”(分析一般观念,认为心的作用,潜伏在生理神经根里,是错误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 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阿难说:“再依我的思惟,人们的身体,腑脏在身体的内部。眼睛和耳朵等有窍穴的器官,在身体的外表。凡是腑脏所在的,自然暗昧。有窍穴洞开的,自然透明。例如我现在对佛,张开眼睛,就看到光明,所以名为见外。闭上眼睛,就只见到黑暗,所以名为见内。以此例来说明,或者比较明了。”(阿难第四次所答的观念,不是针对心在何处去辨别,只根据见明见暗来说明心在内在外的现象。)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眼对。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佛对于这个问题,分举在外在内八点事实来辨别解释。佛对阿难说:“第一,当你闭上眼睛,看见黑暗的现象,这个黑暗的现象,是不是与眼睛所看见的境界对立。如果黑暗现象,对立在眼睛前面,当然不能认为在眼睛以内。那么,所说暗昧境界,名为在内,事实与理论,不能成立。第二,如果看见黑暗现象,名为见内,那么处在完全黑暗的室内,室内的黑暗,都是你的内部了,能说这种黑暗现象,就是你的腑脏吗?第三,假若说,目前黑暗的现象,不与眼睛对立,须知不相对立的境界,眼睛根本就看不见。唯有离开互相对立的外境,只剩下绝对在里面的现象,才可以说是内在的境界。那你所说在内的实际理论,才可以成立。第四,闭上眼睛,认为就是看见身体的内部,那么,开眼看见外界的光明,这个心的作用,是由内到外,何以不能先看见自己的面目呢?第五,假如由内到外,根本看不到自己的面目,你所认为内外界限对立的理论根据,就不成立。假使心由内到外,可以见到自己的面目,这个明明了了,能知能觉的心,以及可以看见物象的眼,就悬挂在虚空之间,怎样可以名为在内呢?第六,如在虚空之间,自然不是你心的本能。那么,我现在坐在你的对面,可以看见你,是否我这个人也算是你自己的心与身呢?第七,我坐在你的面前,你的眼睛已经看到就知道了,你的心已经由你的眼到达我身上,同时你的身体仍然存在着有你自己的知觉。那么这个知觉作用,与你看见外界的知觉作用,是否同是你的心呢?第八,如果你坚执地说,身体与眼睛,各有独立的知觉,那么你便是有两个知觉了。那你的一身,应该有两个心性的体才是对的。综合上述理由,你说闭上眼睛,看见暗昧的景象,就叫作见内,根本是错误的。”(分析一般观念,认为心存在于开眼见明,闭眼见暗的作用是错误的。)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阿难说:“我听佛说‘心生种种法 生,法生种种心生’ ,我现在再加思惟推测,这个思惟的作用,就是我心的体性。当这个心的思惟体性,与外面境界事物相连合,就是心之所在,并不一定在内,在外,或者在中间三处。”(阿难第五次所答的观念,认为思惟的作用,就是心的体性。)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 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 音至,触也 )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 同肢 )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佛说:“依你所说,‘心生种种法生,法生种种心生’,思惟的意识作用,与现象界相合,就是心。那么,这个心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体性,既然没有自体,就没有可以相合的。设使没有自体的东西可以相合,等于抽象与假设相合,只有名辞,并无事实,那还有什么道理呢!如果认为心是没有自体的,你用手扭痛自己身体某一部分,试问,你这个能够知觉疼痛的心,是你身体内部发出,还是由外界进来的呢?假若认为是从身内发出同你第一,次所讲的心在身内的观念一样,应该先能看见身内的一切。如果认为是从外界进来,同你第二次所讲的心在身外的观念一样,应该先能看见自己的面目。”阿难说:“这个所谓能看见的是眼睛,能知能觉的是心,并不是眼睛。若说必能先看见自己的面目,是不对的。”佛说:“假若认为眼睛是能见的,现在你在室内,试问:这个室内所开的门窗,也能够看见东西吗?而且一般刚死的人,眼睛还在,他们的眼睛也应该看得见东西。倘使眼睛还能看见东西,就不是死人了。再说,你这个能知能觉,明明了了的心,必有一个自体。试问:它的自体是一个体呢?还是有很多个体呢?心在你的身上,是遍满的呢?还是部分的呢?假若认为只是一个体,那你用手扭痛某一部分,四肢应该同时感觉疼痛。如果扭痛在一部分,而四肢都感觉得疼痛,那么,开始被扭的那一部分的疼痛,就不局部存在了。如果扭痛的部分,必然有它固定的位置,那你认为全身只有一个心性之体,在经验上和理论上,都不能成立。倘若认为有很多的心性之体,那又成为一个有很多个心性的人了。而且究竟哪一部分的心性之体,才是你自己真实的心呢?同样的,如果认为身内存在的心性之体,是遍满全身的,那同上面所分析的一样,不必再说。假若认为身内的能知能觉的心性,并不遍满全身,那你碰头,同时也碰到足,既然头已经感觉疼痛,足就不会再感觉到疼痛。事实上,并不如此,全身碰痛,全身都有感觉。综合上述理由,你所说的,认为心性无体,因外界现象的反应,心就相合发生作用,根本是错误的。”(分析一般观念,认为心性思惟作用,并无自体。都因外界刺激,相合反应而生是错误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 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阿难说:“我常听佛与文殊大士等讲自性的实相,您说:‘心不在内,亦不在外。’我现在再加思惟研究,在内寻不到这个能知能觉的心,身外又没有一个精神知觉的东西。既然身内寻觅不到能知的心,所以不能认为心就存在身内。事实上身心又有互相知觉的关系,所以也不能认为心在身外。因为身心互相关联,才能互相感觉得到。但是向身内寻觅,又找不到心的形象。这样看来,它应该存在中间。”(阿难第六次所答的观念,认为心存在于身体中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 .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指掌疏 身心相知下,有不相离故

佛说:“你讲的中间,中间是独立性的,当然不能迷昧,而且一定有它固定的所在。你现在推测指定的中,这个中在什么所在?你认为在某一处,或某一点,还是就在身上?假若在身体上,无论在内部或表层,就都是相对待的一边,不能认为某一边就是中间。倘若认为在身体的当中,等于你的第一观念所讲的在身体内部。如果认为在某一处,或某一点,那么,这个处或点,是实际的有一所在,还是假设的无法表示?倘若它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那你所讲的中,等于没有,而且是假设的,不能绝对地固定。从理论的观点上来讲,一个人假定以某一处作为标记,称它为中,那么,从其他不同的角度来看,就没有绝对的标准了。譬如以东方为基点,这个表示标记就在它的西面,以南方为基点,这个表示标记就在它的北面。如此标示的准则,因方向而不同,观点跟着也混乱了。表示中间的观点既然混乱,这个心也就会跟着杂乱无章。”阿难说:“我所讲的中,不是您所说的这两种。我的意思如您过去所讲,自身有肉体的眼神经等能看的因,就产生自己可以看见外界景象的缘,所以就形成眼睛能够看见东西的识别作用。眼睛自有分别,外界的物理现状是没有知觉的物体。因此知道这种识别的能力作用,发生在外界现象与眼睛接触的中间。这种作用现象,便是心的存在处,也就是心性的作用。”佛说:“你说心在肉体物质的眼睛与外界现象发生反应的中间,那你认为这个心性之体,是兼带具备物质心识两种作用,还是不兼带两种作用呢?假若是兼带的,外界物质与心识就杂乱了。因为物质本身是没有知觉的,心识才具有知觉的功能。心物是两相对立的,如何能说心是在其中间呢?既然不能兼带具备这两种作用,肉体的物质是无知的,自然没有知觉,更谈不到有一知觉体性的存在,那你所说的中间是个什么状况?所以说心在中间,是绝对的错误。”(分析一般观念,认为心在物质与知觉,身体与外界现象的中间,是错误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阿难说:“我从前常听佛说,这个能知能觉能分别的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一切都无所在,也不著于一切,这个作用,就叫作心。那么,我现在心里根本无著,这种现象,就是心吗?”(阿难第七次所答的观念,认为一切无著就是心。)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 .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佛说:“你说能知觉能分别的心,无著于一切,现在必须先了解一切的含义。凡是水里游的,陆上爬的,空中飞的,这些种种世间生物,以及呈现在虚空中的物象,综合起来,叫作一切。心并不在这一切上,又无著个什么呢?其次,再说你所说的无著,究竟有一个无著的境界存在呢?还是没有无著的境界存在呢?如果没有无著境界的存在,根本就是没有。等于说,乌龟身上的毛,兔子头上的角,没有就没有,还有什么可以说无著?如果有一个无著境界的存在,那就不能认为没有,必定会有一种境界与现象。有了境界与现象,事实就有存在,怎么可以说是无著呢?所以你说一切无著,就名为能知能觉的心,是错误的。”(分析一般观念,认为一切无著就是心,是错误的。)(以上是有名的七处征心之论辨。)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 音娇 )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媱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音易,至也 )。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 。隳( 音挥,毁也 )弥戾车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 音乔住,仰望也 ).钦闻示诲。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 .及成外道 .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 .终不能得。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 .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 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 .能生诸缘 .缘所遗者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V0fkzhTd0KwYeGOIgSeby4WLgrifWxg81xI+gsOQjSfxVZzG1KO4Ko+zprPytgZ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