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孝弟是什么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名有若,鲁人,是孔子的弟子,少孔子四十三岁。他指出孔子教示为学问的目的,是在完成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也可以说是完成一个真人,就是以孝与弟,作为学问的基本。为什么呢?“孝”是为人儿女者,上对父母的一种真性情的表现,也就是天性至爱的升华,这是一个为学的纵向中心,所谓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是贯串上下的。“弟”是指对兄弟姊妹,乃至朋友社会人群真诚的友爱,这是为学的横向中心,所谓由亲亲、仁民,而至于爱物。弟也就是友弟,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友爱的基础。

人为什么一定要孝弟呢?因为人之所以为人,他不同于动物之处,就是有灵性和感情。孝与弟,是人们性情中最亲切的爱之表现,一个人对父母兄弟姊妹骨肉之间,如果没有真性情和真感情,这就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了。我们都是做过儿女的,也都有机会要做父母,至于兄弟姊妹朋友,大家也都是有过经验的,试想,假使对上下左右,没有孝弟的至性至情,那个社会会变成一个什么形态呢?所以,以孝弟为学问的基本,就是要求人人培养这种真性情的美德。由此扩而充之,对社会国家和人类,才有真爱。

古人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也是由于这个道理而来。西方的文化,大体很注重社会人群横的一面,所以由男女夫妇的爱,扩而充之,就是社会和国家爱的观念,而且重视下面较多;至于对上面的父母呢,并不特别注重孝道,只是下对儿女的养育,尽了最大的爱,儿女长大了,上对父母也就不一定要尽孝。再看西方的上,是以形而上做对象,建立一个神,作为信仰的皈依,也许忽略了人与神之间基本的桥梁——对父母的孝道。所以举世重视的西方文化,好像只背了一个丁字架在世界上走,似乎不能撑持这个上下左右十方的天地了。

如果你认为教孝教弟,还情有可说,那教人不犯上,岂不是愚民思想、专制的观念吗?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革命还会成功吗?时代还会进步吗?那我告诉你,你的观念错了。请问,谁说“上”字只是对君主专制,或统治者的表示呢?上就是上下的上,一个有真性情、真学问成就的人,他绝不会忽视从上代以来的传统历史和文化;只有缺乏真性情的人,才会想推翻上面传统下来的历史文化。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到此拦腰一刀,不是被好犯上的人腰斩了吗?今天社会的风气,不孝、不友爱的形成,不是人本位已经失去大本了吗?温故可以知新,由此慎思明辨,便可以知道未来的世界应该是如何的了。

由此可以认识孔子教学的伟大处,真是放之六合而皆准,弥纶天地而不过。所以有子在这里,告诉你孔门教人为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性中的真性情。它的基本,就是先要做到孝与弟。如果人生最基本的孝弟真情都没有了,还谈得到其他吗?因此他再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句话。不孝弟,必定会犯上,那是必然的趋势和结果,那是人性的反面,也是缺乏良好教养的表现。古文鲜字与少字通用,毋须另讲。

为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性最基本的孝弟,为什么在这里,又单独地插入一则说“仁”的话呢?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则话在这里插入《学而》篇里,未免显得太突兀了。其实并不奇特,“仁”之一字,是我们传统文化里一个至高无上的精神,尤其是儒家的学问,以完成一个人达到仁的境界为宗旨。上面把孔门为学的精神、态度与目的,都已提出来了,到此才显示为学的宗旨,在于完成一个“仁”字。学不至仁,便无成就。然而仁不在于学理上的巧言思辩和外表的做作,所以在《卫灵公》篇及《阳货》篇中,又引孔子的话来证明说:“巧言乱德”,“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仁是性情心性的最高境界,有体有用,必须要笃实履践才能做到。第四《里仁》篇中,专讲此道,所以不必在这里多做讨论。这里单独插入这一则,只为显出为学的宗旨,乃顺承上面所讲各则而来,是一画龙点睛之笔。如果你认为“巧言”只是指巧辩之言,“令色”只是指阿谀的态度,那么除了不巧言、不令色以外,便算是达到仁的境界了吗?这未免太不踏实。要知道,为学而达到仁的境界的人,在孔子生平,是绝少轻许的,就如继传孔门道统的曾参,也自谦地不敢轻易言仁。所以在提出为学宗旨的“仁”字以后,加入了曾参的一则话,表示学而至仁,他亦有所不敢造次轻言之慨。但他说自己只能做到日日以三事反省自己,也许略近于仁吧! gAlZmDNzMCmOzjZrTtfawIpU+0gmN41pZ+UO26KHaN1/ONd6Gx6XPXJkCJ6Ntmh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