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问的基本

第一篇的《学而》,是孔门弟子汇编孔子所教为学的宗旨与目的,以及为学的精神和为学态度的基本道理,是全书二十篇的纲领,所以首先要深切体认。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篇首先提出孔子教示为学的精神与态度,要弟子们应当为学问而学问,不是为功名利禄而学问。它的重心在于“时”字和“悦”字。为什么呢?因为学问之道,在于造就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以及人要如何立身处世的道理。至于知识和文学等等,只是整个学问中的一部分,并非学问的最高目的。立身就是自立,处世就是立人,因此为学的精神,要做到随时随地,在事事物物上体认。洞明世事,练达人情,无一而非学问,遂使道理日渐透彻,兴趣日渐浓厚,由好之者而变为乐之者,才是学而“时”习之到达了“悦”的程度。倘是只为求知识文学而学问,事实上有时反而觉得很苦,哪里还会悦得起来呢!只有在学问上随时有会于心者,才能心胸开豁,无往而不悦的。一定要有这种见解,才不会把这句话变成教条,才能领略到,这一句的确是为学的至理名言了。

因此他又跟着说,真正为学问的人,首先就要确立一种精神,认清人生的本分,然后能够以一生甘于淡泊、乐于寂寞的胸襟,方能顺时因势,随时偕行,如此才可以言“学”。儒者以学问为本,以持身谋生为务;谋生与职业,是持身的要务,不能与学问混为一谈。但要知道,“德不孤,必有邻”,只要学问真有成就,自然会如响斯应,“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当然会有志同道合的良朋益友,互相过从,所以他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如果把这句话只解为朋友来便乐了,有时候是讲不通的。因为朋友不一定都是令人乐的,有良朋也有害友,坏朋友来了的时候,你纵使硬把这句话贴在心里做教条,也会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之叹了。所谓远方,是说不一定是目前亲近的朋友,千里趋风,知音在迩,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故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他跟着又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那是进一步又告诉你,为学问是为了自学做人,目的并不在求人知,假定寂寞一生,默默无闻,没有半个知己,也不要怨天尤人才对。“愠”,是内心怨愤;“君子”,是儒者学问成就者的美称。通常的人情,总是喜欢自我表扬,都有自视甚高的心理,所以无真学问者,便有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甚之对社会人群,生起一种仇恨怨怼的心理。因此在《里仁》篇中,孔子又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了。这个立,就是要建立学问的宗旨与中心,如要真为学问,首先就要确定这个精神和态度,然后才可以谈学问。这三则记载,就是标出孔门为学的精神和态度,首尾条贯井然,并非如教条一样,各自分立的。循此一贯的线索,便可以得到其中的旨趣了。

孔门为学的精神与态度,既已了解,那么,为学又学个什么呢?于是便引出孔门弟子有若的一则话来了。 7IR8e+AqSchZoS5sWHznHbQtmFyEKi6wWW8XxkX1LHxS7lXvv7bNNDpHtvMuGeN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