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礼的作用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上面既然说,对父母生死存殁之间的孝道,固然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但是父母的行为,有时也并非绝对都是好的。只因不敢违背亲心以尽孝道,所以虽然看出父母的行为有不妥的地方,也只好屈志以从,暂时以慰父母之心。可是善恶是非之间,仍须婉转和平地变更。这种地方,就必须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里儒家的精神所系,也就是他们极力所提倡的礼乐之教了。所以有子在这里,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和”,便是和平与中和的意思。“礼”的作用,是在折中一切是非矛盾,使之中肯。所以说,先王重礼教,是因为礼是一种美化人文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方法。无论大小的事,在在处处,都随时需要礼的作用。“先王”,是儒家标榜历史上太平之治、文明鼎盛的代表名称,并不一定指哪一个王朝。

因此有子又说:“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说,无论大小的事,在善恶是非上,碰到行不通的时候,就要知道礼的作用,可以折中的,便中和了它。不过中和又会发生另一冲突和矛盾,所以中和的本身又具有另一新的中和之因存在,这个便要靠礼的无尽妙用了。如果你不知道用礼来节制的话,无论大小事,有时的确是会行不通的。这样就与上则文字首尾衔接,意思完全贯通了。

因为论孝道而引出有子的一则论礼的作用,又因为讲礼之用,再引出一则有子的论为学的方法。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他说为学之用,其所以注重“信”字,是因为“信”相近于“义”,可以使言行相符,讲到便能做到。义是礼之宜,是仁的发挥应用,也就是信的宗极。恭敬的“恭”字,是相近于礼的,待人接物,遇事恭敬处理,便可以避免因错误所带来的耻辱,所以礼就是恭敬的宗极。凡是言行之初,目的动因不必太骛高远,陈义理想不必太过高明,必须择其可以亲切而能做得到的,这也就是学问的宗旨了。这是“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道理。再由此发挥为亲亲、仁民、爱物,便是儒家孔门为学扩而充之的宗旨。因此可知“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一句,就是《雍也》篇中的“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都是教人为学由浅近开始,而渐及于远大也。

本篇到此,将近全篇的结论,所以又引用孔子关于为学态度的一则话,以教示儒者的风格。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是孔子论为学的基本态度。假定有一个人,能够安于本分,在贫贱的时候,能够甘于贫贱,虽然食不能得饱,住不能得安,但是具有敏捷的智慧,注重于笃实履践的工夫,而慎于言语,并且谦虚好学,肯向有道之士讨教求正,即可称得上是好学的了。这种为学的态度,也是反映为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人,是为了人生,不是为了生活。一个人的胸襟意境,能够升华到这种程度,才真正是学问的本色了。所以在《里仁》篇中便说:“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真为学问而学问的人,绝不会在生活困惑时,就放弃了学问的修养和造诣。

上文已经说了孔子论为学的本色,于是就引出子贡的一段探讨学问的话,作为陪衬,以显示儒者学问修养的境界。 1YilVU/i/sP9KFTDhYLJleT0TdgV0TX62iWEyZW4zCzRmT9KnuAl4rGzbqfXrR8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