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文版序

我的《极简欧洲史》有幸被引介给中国读者,令我欣喜异常。

中华文明远比欧洲文明古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远比欧洲文明进步。欧洲的火药、罗盘针、造纸术和运河的水闸,皆从中国传来。在中国,一千多年里唯有通过了科举考试的幸运儿才能当上国家官员,而欧洲人采用这一极为公平的体系已是19世纪的事了。

然而最近的几百年里,为什么欧洲却将中国甩在了身后,执世界牛耳,令东方从属于西方呢?这就是我的《极简欧洲史》提出的问题。不过,那个时代已经远逝,中国重新崛起为世界强国之一。

其实,前现代时期的文明交流远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要繁盛得多。只不过在今日世界,这一交流要更加迅疾、频仍而已。不论中国、欧洲还是美国,现在都已成为同一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伴随我们的多边贸易水涨船高,我们对彼此的理解与认知也远非昨日可比。

希望我的书能有助于中国读者快速了解欧洲的历史,进而领悟西方文明的特质——所谓西方文明,不仅包含欧洲,而且囊括了美国以及我的祖国澳大利亚。事实上,澳大利亚正是与中国最相邻的西方国家。我仍在努力认识中国的路途上。期待有朝一日,有人能写一本《极简中国史》让我从中受益。

(刘鑫译) ZLHy7lsoDR+yZqSWKPw94A1c9uX+E9ixdoCElKAEChhLS+C4jOumRZ1qmHViOq/u



引言

如果你看书有直接跳到最后去看结局的习惯,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因为开头没多久,便已讲到结局。这本书以不同的角度,总共把欧洲历史述说了六遍。

本书的内容原本是授课用的讲义,目的是让澳大利亚的大学生对欧洲历史有个初步的认识。但身为老师的我并不是从最前面开始,按部就班讲到最后。我的做法是先为学生很快地做个概论,再回头补充细节。

我用前面两章的篇幅简要勾勒出欧洲的完整历史,这确实是极简欧洲史。接下来的六章,各取一个特定主题延伸。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借着回头作更深入的检视,学生可以加深了解。

所有故事都有情节:开头、中间、结局。以这个定义来看,文明并不是一个故事。如果我们认为文明的演变必然有起伏跌宕,我们就会被其中的故事性吸引,虽然它迟早会走到结局。我的目的是从中找出欧洲文明的基本元素,看这些元素如何透过时间重新组合,从古旧中形塑出新的样貌;看旧有的东西如何屹立不摇、风云再现。

历史书总是会触及众多的人物与事件,这是历史的好处之一,带领我们贴近人生。不过,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呢?哪些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诸如此类的问号总是萦绕在我心头。

因此,很多历史书所囊括的事件和人物,并没有出现在本书里。

本书的第二部分,也就是较为细节性的描述,约莫谈到1800年就戛然而止,这纯粹是因为我在准备这些教材时,另有一门课专门讲述1800年以后的历史。有多少历史故事会因为这样而被遗漏?不过,我偶尔会这样期盼:如果我的方法行得通,你会看得出来,我们目前所居住的这个世界,轮廓面貌在许久以前便已奠定。

本书的重点,在古典时期之后多半放在西欧。在形塑欧洲文明这件事情上,欧洲各地区的重要性并不均等。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英国的议会政府、法国的民主革命,造成的影响都比波兰被瓜分来得重大。

我对历史社会学家,尤其是米歇尔·曼恩(Michael Mann)和帕特里夏·克龙(Patricia Crone)的著作仰赖甚多。克龙并不是欧洲历史的专家,她的专精领域是伊斯兰文化。不过,她在一本名为《前工业社会》(Pre-Industrial Societies)的小书中辟有一章:“畸怪欧洲”(The Oddity of Europe),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杰作,只用了三十页就讲完整个历史,几乎跟我这本“极简史”一样短。它提供了我将欧洲的各种混杂元素加以整理并重组的构想,成果即是本书前两章所呈现的样貌。

多年来我任教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有幸与艾瑞克·琼斯(Eric Jones)教授结为同事。他对我以大格局看历史的做法多有鼓励,而我对他的著作《欧洲奇迹》(The European Miracle)也仰仗甚多。

我编写这些教材,最初的对象是澳大利亚的学生,他们懂得太多澳大利亚历史,对欧洲文明所知却太少,而他们,也是欧洲的一分子。

此次新版加入了新的章节,详述了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的历史。 ZLHy7lsoDR+yZqSWKPw94A1c9uX+E9ixdoCElKAEChhLS+C4jOumRZ1qmHViOq/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