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多因小儿阳气未充,阴气未盛,不能适应夏季特殊气候环境,暑邪外侵,元气不足,暑湿蕴郁化热,损伤津液所致。临床表现为不规律发热而不退热,有的发热持续2~3周,根据气候的变化,气候愈热,发热愈甚,头身多热,四肢较凉,足部尤冷,口渴多饮,尿多清长,汗闭或有微汗,食欲不振,大便、消化不正常。
治疗以清宣泄热,养阴生津,益气扶正为主。在清宣泄热中,着重宣肺气,泄内热,但不可太过,太过会使津液受伤,则内热更甚。在养阴生津中,着重养胃阴,存津液,小便多是下元虚冷的表现,可温阳补肾。常用处方:清板门,清肺,揉二马,逆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清天河水,分手阴阳(阴重或纯揉阴),摩神曲,揉肾纹。
王某,女,4岁,1995年7月28日初诊。
主诉:患儿发热半月余。
现病史:半月来患儿体温常在38~40℃,伴有精神不振,少气无力,口渴,多尿,少汗纳差,大便溏薄,日1次。去年也曾发热半月余,曾在本院儿科检查,无重要发现,经输液、服中药等治疗,热仍不退,要求推拿治疗。
查体:患儿精神萎靡,面色
白,声低息弱,咽红,扁桃体Ⅰ度肿大,肌肤少汗干热,体温38.7℃,无明显压痛点,舌质淡红,苔薄,指纹红,至气关。
诊断:暑热症(气阴两伤)。
治法:清热养阴益气。
处方:分手阴阳300次,清天河水1000次,揉二马1000次,推脊100遍,补脾经1000次,运内八卦300次,补肾经300次,推涌泉300次。
7月29日诊:仍发热,体温38.5℃左右,下半夜低些,但精神明显好转,主动要求进食。
7月30日诊:食欲增进,面色好转,体温37.8℃。
共经4次治疗发热退,大便正常,纳食增。
按语:患者儿高热月余,心烦,口渴喜饮,自汗频频,恶心呕吐不止,睡眠不安为主症,为暑热所伤,暑为阳邪,性与火同,暑邪伤心,故壮热心烦,暑热郁蒸,故汗自出,暑热伤津,故渴欲饮,暑热伤气,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故便溏,因久病耗气,故少气乏力。因此,治宜清热利湿,以清天河水配推涌泉清热解毒,推指三关配清板门益气养胃,以推天柱骨、运内八卦降逆止呕,患儿外感暑邪入里化热,故治疗时应引而竭之,按病性,因久病,阴阳两伤故宜虚则补之。
车某,男,1岁2个月,1985年7月22日初诊。
主诉:患儿高热1个多月。
现病史:自6月5日开始体温37.6℃,以后逐步升高,5天后体温升到39.6℃,经服紫金锭、妙灵丹,肌注庆大霉素,体温不降,改用卡那霉素,口服螺旋霉素,连续10天后体温降至37.6℃,精神欠佳,烦躁不安,在市中心医院查血常规,血红蛋白73g/L,白细胞计数12×10 9 /L,淋巴细胞百分比2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6%,胸部拍片提示肺纹理粗乱,印象为“支气管炎”。7月15日静输红霉素0.375mg,维生素B 6 100mg,地塞米松2.5mg,连续3天,体温又升至39℃左右,患儿精神差,恶心,呕吐不止,口渴喜饮,汗出多,小便清长,大便自调,手足心常热,睡眠时间少,来本科治疗。
查体:面色
白,口唇苍白,舌淡红,苔白腻厚,咽不红,腹胀,肝剑突下1.5cm,肋下0.5cm,两肺呼吸音粗,喉间有痰鸣音,体温37.6℃。
诊断:暑热症(气虚)。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处方:分手阴阳200次,清天河水500次,推指三关400次,运内八卦300次,清板门400次,推天柱骨300次,清大肠300次,推涌泉300次。
7月23日诊:经推拿后下午没发热,夜间体温39℃,痰多咳嗽,纳差,奶瓶接触口唇就连续呕吐3次,上方加补脾经300次,推脊100次,摩中脘300次。
7月24日诊:回去后至晚上没发热,精神好,晚上很早入睡,睡眠时间长,且安静踏实,晨起吐两口,体温37.1℃。
7月26日诊:白天精神好,体温37.1℃,纳未增进,呕吐止,舌红苔薄白,上方去推涌泉,清大肠加揉小天心100次。
共经9次治疗后体温保持在36.8℃,体重增加,偶尔咳嗽,小便正常,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07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0%,淋巴细胞百分比40%,胸片示肺部纹理增粗较前减轻,痰鸣音消失。
按语:患儿长期发热,耗伤正气,又反复用抗生素,致正气更虚,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湿浊停滞,在上则为痰鸣,在中则为腹胀、呕吐,在下则为泄泻。治宜标本兼治。以清天河水、推脊清解里热,以清板门、推天柱骨、摩中脘、清大肠利湿降浊,以推指三关、补脾经扶助正气。预防与保健:①热病渐愈或热邪已去更宜注意饮食调养。②饮食要适宜,热退后不宜吃肉。③宜吃热粥以助汗,不宜食辛温之物。④宜食清凉之品,如:西瓜、冬瓜、绿豆、白木耳、百合之类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