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咳嗽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发病率高。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以婴幼儿为多见。发生的原因不外乎外感、内伤两大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是主要病机。临床上咳嗽之因以外感居多,但当前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也占了一定数量。

外感咳嗽应注意外感诸因的辨别,内伤咳嗽强调累及的脏腑及虚实寒热的区别。外感咳嗽中以风寒为多,其特点是咳嗽,喷嚏,流清涕,鼻塞声重,频唾痰涎。伤热咳嗽会头痛,喉肿,咽干,咳嗽。火邪咳喘上壅涕唾出血。燥邪乘肺者,气壅不利,百节内痛,头面汗出,寒热往来,皮肤干枯,大便秘涩,涕唾稠黏等,此类咳嗽临床有一定数量。咳嗽治则应强调新咳宣散,久咳宣补。新咳多实宜散,久咳多虚宜补。《医学心悟》有“咳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故初必须发散而又不可过散,不散邪不去,过散气必虚,皆令缠绵难愈。肺属辛金,生于己土,久咳不已伤及肺金。

◎案例一

刘某,男,52天,2011年10月12日初诊。

主诉:咳嗽反复发作38天。

现病史:患儿出生后16天因新生儿肺炎在某院住院8天,经抗生素治疗症状痊愈出院。出院后不久又咳嗽,再入院治疗8天,除抗生素、祛痰治疗外,发现患儿黄疸未退又给茵栀黄口服液。目前,患儿偶尔咳嗽,吃奶、喝水时易呛。吃奶好,大便次数多,每块尿布均有屎,小便黄,睡眠好(患儿系38周早产儿)。

查体:发育正常,面色略黄,额下、眼周及鼻周皮色黄,舌淡红,苔薄黄,指纹淡紫,黄疸指数8(正常值6),两肺呼吸音粗,偶闻痰鸣音。

中医诊断:①咳嗽(风热)。②黄疸。

西医诊断:肺炎。

治法:培土生金。

处方:分手阴阳50次,补脾经300次,清大肠300次,运内八卦200次,清肺经300次,开璇玑50次,摩中脘300次,揉气海100次,分推肩胛骨100次,按揉风门、肺俞、厥阴俞、脾俞、胃俞、大肠俞各50次,推上七节骨100次。

10月13日诊:仍吃奶、喝水时易呛,口中吐沫,大便日3次,小便已不黄,额下、眼鼻周围黄退,面较显干净。

10月17日诊:经5次治疗后,已不呛咳,吃奶粉有力,精神好转。

◎案例二

易某,男,2岁10个月,2006年9月26日初诊。

主诉:咳嗽2个多月。

现病史:患儿因咳嗽于2006年8月3日入住某院儿科病房,诊断为支原体肺炎,输液16天,主要用药青霉素、阿奇霉素等,出院时支原体转阴,症状仍不减。每天睡前及早晨咳嗽尤甚,临睡时鼻塞、鼻涕倒流,喉中痰鸣,容易咳醒。纳好、喜饮、小便黄、大便干,睡时出汗多。

查体:精神好,面色黄,舌红,苔中黄厚,咽不红,指纹紫滞,两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湿啰音。

中医诊断:久咳(痰浊阻肺)。

西医诊断:支原体肺炎。

治则:攻补兼施。

治法:宣肺通窍,止咳化痰。

处方:分手阴阳200次,清板门300次,清肺经2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风池、肺俞、厥阴俞、风门各50次,分推肩胛200次。给予吴茱萸粉做成的小饼,厚薄大小如一角硬币,临睡时贴患儿双涌泉穴,晨起取下。

9月29日诊:诸症痊愈。

◎案例三

庄某,男,40天,2008年12月5日初诊。

主诉:咳嗽加重10天。

现病史:患儿因二级粪便污染而剖宫产,出生后第2天出现轻微咳嗽,10天后咳嗽加重,呼吸不畅,喉间痰鸣,吃乳无力并进乳少,剧哭,仰头挺胸,声嘶有力,曾在某医院拍胸部正位片,意见为“新生儿肺炎”,给口服希刻劳7天,静滴阿奇霉素3天,症状减轻,3天后又因感冒上述症状重现,再次住入该院新生儿病房,给予抗生素、维生素D、维生素B 6 、喜炎平等,静脉点滴12天出院。目前仍咳嗽,有痰,尖叫啼哭,吃奶差,大便每日3~4次,质稀,色暗绿,腹胀,睡眠差。

查体:营养发育一般,面色晦黄,舌红,苔淡白,指纹淡紫至风关,两肺呼吸音粗,有痰鸣音,腹胀。

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大便常规无异常,胸部X光正位片示两肺有片状影。

中医诊断:咳嗽(风热痰浊)。

西医诊断:新生儿肺炎。

治则:实则泻之。

治法:健脾理气化痰,佐以安神镇惊。

处方:掐揉印堂10次、山根10次、人中10次、承浆10次,摩囟门50次,分手阴阳100次,捣小天心49次,清板门300次,补脾经200次,平肝100次,清肺经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揉中府、云门各200次,摩中脘200次。

12月6日诊:白天、夜间啼哭明显减少,一天咳嗽2~3次,睡时仍咳。

12月8日诊:诸症明显减轻,前方去掐揉印堂、山根、人中、承浆,加清补脾经300次,清肺经300次,按揉肺俞、厥阴俞、脾俞、大肠俞各50次。

12月12日诊:情绪稳定,能自笑,吮乳力量较前增强,睡眠时间长并且安静,前方继续推拿治疗。

12月14日诊:母述偶尔咳嗽,大便日1次,色黄,精神好,面色红润并丰满,两肺呼吸顺畅,无明显痰鸣音。

按语:以上三例患儿或因早产,或因久病,肺气不足而生咳嗽,呼吸不畅,痰不能咳出,痰浊久留。久咳正气愈亏,子病及母,致肺脾两虚,正如《素问·咳论》中所说“微则为咳,甚则为泄”。大部分年龄较小的患儿咳嗽日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腹泻。肺虚肝木刑金,造成昼夜啼哭,躁扰不宁,寒热错杂,虚中夹实。

治久咳宜从脏腑辨证。首宜安神镇惊,再配健脾和胃,最后宣肺化痰。培土以补脾经、摩中脘为主;清肺经,揉中府、云门,以宣肺气;清肝经、运内八卦,以宽胸理气、止咳化痰;掐揉印堂、山根、人中、承浆,摩囟门,以升阳提神;分手阴阳加捣小天心调阴阳、安心神,以助安眠。诸法合用,使痰鸣得除,大便正常,睡眠安稳而获愈。

◎案例四

谢某,男,5岁半,2005年10月7日初诊。

主诉:咳嗽加重2周余。

现病史:因气候转变而致咳嗽加重,目前咳嗽有痰不易吐,并经常清嗓子,喉中吤吤有声,纳差,大便偏干,小便正常,已在附近医院静滴头孢类药6天,但诸症无明显改善,故来诊。在与家长交谈中得知:患儿2004年10月患心肌炎,在省立医院住院治疗月余,症状改善出院,自后患儿体弱多病,往往送幼儿园一周必感冒,感冒后即咳嗽、胸闷、气短、善叹息,必须休息3周,好转后,又送幼儿园,如此反复,近1年,几乎月月输液,然后服中药调理,患儿脾气大,不顺心时爱哭闹,夜间睡眠时间短,睡时咬牙。

查体:面色略白,精神可,口内略有臭味,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咽红,右侧扁桃体Ⅰ度肿大。按脘腹部略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至气关。

中医诊断:体虚感冒(邪毒留恋,营卫不和)。

西医诊断:反复呼吸道感染。

治法:养阴清热,调和营卫。

处方:分手阴阳100次,捣小天心49次,清板门500次,补脾经200次,掐心经30次,清肺经300次,掐少商50次,补肾经100次,摩心前区300次,摩肺俞、厥阴俞、心俞各300次,揉扁桃体外方200次。

疗程:30次,每周6次,每日1次。

10月8日诊:精神可,纳差,气息粗,活动后气短,大便仍干燥,呈黑褐色。按上方加推大肠300次,连续治疗。

11月2日诊:家长述喉间吤吤声已除,气短、叹息已消失,纳增,面色红润,爱活动,体格明显强壮。

12月2日,因其堂弟咳嗽来诊所,家长说患儿已上幼儿园1个月了,这次全家人轮流感冒惟他未染,家长说没想到小儿推拿疗效这样好。

按语:《素问·咳论》中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又曰,“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心肺同居上焦,患病最易相互稽染。小儿肺脏娇嫩,外感风热邪毒从鼻咽而入,内舍于心,留而不去,致使血流不畅,气滞血瘀而发胸闷、心悸,或因久病,心气不足,血行无力,影响肺气宣降,肺气不利而发咳嗽、咽喉不利。

本例患儿素有“心肌炎”病史,心气损耗未得恢复,加之频繁应用抗生素造成卫气虚损,不能外御而易感。心气不足,宗气不展,进而影响肺气宣发肃降,故发咳嗽,喉中吤吤有声,并胸闷气短、善叹息。肺失肃降以致浊气停滞,大肠之气不得下行,故便秘。心气不足而致肝气失调,故脾气急躁爱哭闹等。治病必求于本,根据《素问·咳论》中提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之理,在患儿的治疗中,摩心前区、肺俞、厥阴俞、心俞很重要。

此案说明,咳嗽一疾,不仅仅是肺脏本身的问题,还要考虑他脏致咳的情况,故而在治疗时要扶正祛邪,后遗症期或恢复期须辨证施治。

◎案例五

卢某,男,2岁5个月,2011年9月15日初诊。

主诉:患儿咳嗽加重2天。

现病史:9月13日因发热39.1℃,咽充血,双侧扁桃体大,诊断为“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收入院。入院查血常规:白细胞18×10 9 /L,血红蛋白109g/L,淋巴细胞百分比15.9%,肝功正常,乙肝五项阴性,心肌酶正常,支原体抗体弱阳性,给予阿奇霉素、头孢呋辛钠抗感染,配合营养支持治疗,患儿体温下降,血常规正常,家长要求出院。目前症状:剧咳,精神不振,纳差,大便2天1次,小便黄,夜眠不安,出汗多,从头到腰部衣被湿透。

查体:体温37.4℃,咽红,扁桃体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95次/分,心律齐,舌红苔淡黄,脉浮滑。

中医诊断:咳嗽(风热)。

西医诊断:支原体肺炎。

治法:解表疏风,和顺三焦。

处方:分手阴阳300次,天门入虎口500次,清板门500次,补脾经500次,运内八卦300次,揉肾顶300次,揉膻中300次,摩中脘300次,分推肩胛骨100次,揉风门、肺俞、厥阴俞、脾俞、胃俞各50次。

9月16日诊:白天咳嗽轻,夜间咳嗽多,无痰,纳好转,仍出汗多,睡眠有改善。

9月22日诊:共经6次推拿,夜间已不咳嗽,幼儿园老师反应胃口好,偶尔咳嗽,夜间已不出汗。

按语:患儿剧咳,低热,大便偏干,小便黄,精神不振,纳差,出汗多,乃外感发热后,耗气伤阴,余邪未尽,肺脾两虚,故用发表利肺,顺助其气,和调三焦,益胃生津。重用天门入虎口以及揉风门、肺俞轻解其表。清板门、补脾经、摩中脘以及揉脾俞、胃俞和调脾胃。经治症状基本消失。

◎案例六

张某,女,3岁5个月,2005年11月14日初诊。

主诉:咳嗽45天,加重1个月。

现病史:45天前开始发热、咳嗽,在某院输液9天,静注头孢曲松加其他(药名不详),9天后,改用口服抗生素加中成药,症状减轻停药,不久又犯咳嗽,有痰,纳呆,不喜饮,大便每日1次,小便正常,睡眠不安,已服中药20余剂,效果不明显。

查体:精神可,面色黄而无泽,舌红,苔淡黄,咽红,扁桃体不大,两肺呼吸音粗,有痰鸣音,腹胀。

中医诊断:咳嗽(肺脾气虚,痰浊内生)。

治法:健脾益气,清肺化痰。

处方:补脾经500次,清板门500次,清肺经500次,运内八卦200次,掐少商100次,摩中脘300次,摩气海200次,按揉天突100次,揉中脘100次,按揉风门、肺俞、厥阴俞、脾俞、胃俞各50次。

11月17日诊:咳嗽明显减轻,痰易咳出,纳明显好转。

11月18日诊:咳嗽声几乎不闻。

11月25日诊:咳嗽已愈,食欲增,喜饮,二便正常。

按语:本案小儿咳嗽时间较长,有痰而不会自咯,纳呆,精神不振。概因素体脾虚,痰湿从脾胃滋生,上渍于肺,痰湿内停,肺失宣肃而为咳。脾失健运,故不思饮食。治疗应健脾以燥湿,清肺以祛痰。用摩中脘、揉中脘以除胃中滞气,然后摩气海,按揉风门、肺俞、厥阴俞使脾胃健运,达到培土生金的作用。按揉风门、肺俞、厥阴俞疏风散邪;清板门、清肺经清降胃气,宣发肺气,畅通上下;运内八卦、按揉天突、掐少商促排痰、利咽喉。

◎案例七

赵某,女,2岁5个月,2007年3月31日初诊。

主诉:咳嗽10余天,加重1天。

现病史:患儿10余日来断续咳嗽,3月29日夜间突然发热,体温39℃,经附近医院诊治,口服西药退热,次日体温略低,咳嗽加重,时有腹痛,纳差,大便3~4日1次,质干量少,小便黄,睡眠不安,鼻有鼾声。

查体:精神可,面色 白,舌红苔白腻,指纹淡紫至风关,咽略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啰音。

胸部正位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心脏未见异常。腹部B超显示腹腔内2~3个1.0cm×0.6cm大小低回声,边界清。结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中医诊断:①咳嗽。②腹痛。

西医诊断:①支气管炎。②肠系膜淋巴结炎。

治法:宣肺止咳,理气通滞。

处方:分手阴阳100次,清板门300次,清大肠200次,清肺经300次,清肝经300次,运内八卦100次,揉掌小横纹100次,揉二马100次,分推膻中200次,揉乳根、乳旁、肺俞、厥阴俞各50次。吴茱萸膏贴双涌泉穴。

4月1日诊:当夜热退,仍咳嗽、腹痛。

4月4日诊:经4次治疗,咳嗽明显见轻,面色转润,腹痛消,食欲大增,大便日1次,质不干。

按语:本有里热积滞,咳嗽已久,正气将虚,又复感外邪致发热,鼻中有涕、咽红、扁桃体大、便秘等。证属实证转虚,首先要用清大肠、清板门清除里热,理气通滞;继用清肺经、分推膻中,以及揉乳根、乳旁、肺俞、厥阴俞理气宽胸;再用分手阴阳、运内八卦、清肝经、揉二马对久病养阴益气,止腹痛。

◎案例八

某患儿,男,7个月,1993年5月5日初诊。

主诉:咳嗽反复发作4个月余。

现病史:患儿系双胞胎,自出生后体质差,经常呛咳,呕吐,唇青,本院儿科诊断为“支气管炎”,经中西药物治疗好转,但经常反复,后去某院儿科诊断同前,给口服小儿止咳糖浆、强力霉素,日3次,暂见效,最近1周又出现咳嗽有痰,吃乳少并吸乳无力,大便日3~4次,色黄绿,消化不良,无明显酸臭味。

查体:精神尚可,面色略青,山根青,舌红苔淡白,指纹青紫滞至风关。咳嗽声深有痰鸣,呼吸粗,两肺呼吸音粗,有干性啰音,左下胸有中水泡音。体温37.1℃,腹胀。

辅助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见两肺纹理增粗。

中医诊断:久咳(气虚咳嗽)。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则:扶正祛邪。

治法:健脾理气,止咳化痰。

处方:分手阴阳100次,补脾经500次,清补肺经500次,运内八卦100次,分胸阴阳300次,开璇玑(用煮熟的鸡蛋乘热开璇玑法的路线在胸部操作至蛋凉为止),按揉风门,按揉肺俞各300次,拿肩井30次。

共经8次治疗,患儿咳嗽基本好转,咳声畅,吸乳好转,精神大增,建议每月进行1周治疗,连续3个月,患儿身体增长快,咳嗽未再发作。

按语:患儿主要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素体较弱,易感受外邪,疾病迁延,留恋不解,正气虚弱,病机为正虚邪恋,因而反复发作。长期咳嗽的患儿护理尤其重要:①患儿需经常调换卧位或抱起扶拍其后上背部,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和湿度适宜。③乳母适当增加营养。

◎案例九

王某,男,3岁,2005年11月25日初诊。

主诉:咳嗽半月,发热2天。

现病史:近半月来咳嗽反复发作,已在本省两家西医医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支原体感染”。经静滴青霉素5天、静滴阿奇霉素7天、服中药5剂,目前仍咳嗽,嚏喷清涕,纳呆,大便日2~3次,小便正常,睡眠可。

查体:体温37.9℃,舌红苔薄黄,咽红,指纹紫滞,两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细湿啰音。

中医诊断:风寒咳嗽。

西医诊断:支气管炎。

治法:温阳散寒,宣肺止咳。

处方:清板门600次,平肝100次,清补肺经各300次,揉掌小横纹300次,揉小横纹各100次,揉外劳宫500次,摩中脘300次,揉风门300次、肺俞300次。

11月26日诊:推拿后嚏喷、流清涕已止,目前仍咳嗽有痰、纳差。上方加补脾经500次。

共4次治疗后纳增,惟偶尔咳嗽。两肺呼吸音清晰。

按语:客者除之,本案用清肺经、揉风门散解风邪;又以补肺经、脾经,揉肺俞以敛肺气,以防正气走泄;加揉小横纹、掌小横纹以开胸散积化痰涎。小儿患病容易,但因体属纯阳,用法得当,易趋康复,这也是小儿推拿特点之一。

◎案例十

赵某,女,5岁,2001年1月4日初诊。

主诉:咳嗽10余天。

现病史:每临睡前醒后剧咳,并作呕,有时呕出胶黏色白块液,后咳平息,纳好,不知饥饱,不断要吃,小便正常,大便日2次,黏腻色绿,夜眠一般,呕吐后能睡。

查体:精神可,面色略黄,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腹胀,两肺呼吸音粗,痰鸣音。

中医诊断:咳嗽(寒积咳嗽)。

治法:消积降逆,宣肺祛痰。

处方:揉板门300次,清大肠200次,运内八卦200次,补脾经200次,清肺经300次,掐揉四横纹各200次、小横纹200次,摩膻中、中府、云门各100次。

治疗第1次,清板门推约10分钟后,咳剧呕吐,色白黏厚,吐痰及黏液一掌心。第2天晨又吐1次,量多,还是黏稠,但咳嗽次数减少,精神活泼。经4次治疗,基本不咳嗽呕吐,大便日1次,色黄,质稠,两肺闻及少量痰鸣音。

按语:食滞气郁凝滞,胃气上逆,故呕吐厚腻黏,肺气不降,咳声连续。由于贪食饮寒,故肺寒,患儿已混合喂养,但母乳充沛,其乳母喜食冷饮水果,每天大量寒食,故其乳汁偏寒,因是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出现呕黏腻色白,而患儿本身胃纳好,难免积食咳吐。大便色绿亦为寒象。《黄帝内经》中称此为肺咳,但其根源在肠胃,胃气上逆,肺无降路,痰涎壅滞,阻碍呼吸,则咳剧作。治宜消积降逆,宣肺祛痰。揉板门、清肺经治肺咳;掐揉四横纹、小横纹消积除痰;摩膻中消积痰、助脾胃健运;清大肠除积通滞;摩中府、云门开宣肺气。

◎案例十一

赵某,男,1岁1个月,2007年3月29日初诊。

主诉:咳嗽4个月,发热1天。

现病史:患儿反复咳嗽4个月,白天轻夜间重,有痰。已服中药10余次,痰略少,一天前开始发热,体温38.1~39℃,伴鼻塞,流清涕,流泪,夜眠不安。

查体:精神可,面色白,唇红,舌淡红,苔薄白,指纹紫滞,体温38.4℃,两肺呼吸音粗,双上肺有干啰音。

中医诊断:咳嗽(内伤兼外感)。

治法:散寒解表,健脾补肺。

处方:四大手法各50次,平肝清肺200次,清板门100次,运内八卦200次,推八道200次,揉膻中50次、乳旁50次,按揉肺俞、厥阴俞各50次。

3月31日诊:经推拿热退,咳嗽见轻,第2次推拿后又开始流清涕,咳嗽较前重,有痰。大便1次,有不消化物,烦躁不安。查体:体温正常,右腮红,舌红,苔白厚,指纹淡青,两肺呼吸音粗。

处方:分手阴阳100次,补脾经200次,清肺经200次,运内八卦200次,揉二马100次,揉掌小横纹100次,揉膻中50次,揉肺俞、脾俞、肾俞各50次。

4月2日诊:咳嗽已明显见轻,痰少。

4月4日诊:咳嗽愈,消化正常,食欲增强,睡眠好。两肺呼吸音清晰,治疗同上。

按语:患儿发热1天,症状符合新感寒邪。因咳嗽4个月,久病咳嗽肺气已虚,肺虚则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故为发热,流清涕,面色白,日轻夜重,为风寒外束,痰湿内阻,肺脾不足。先用清板门、清肺经、四大手法,但因清宣太过太早,发散太过,肺气更虚,故出现当时热退、咳嗽见轻,第2天又流清涕,咳重,故久咳肺气虚,还是应该补脾土以生肺金,改方后效果明显。 7pYo8aU8YQQIoO25iIND/QfQHpcRJRv9YTplhcyuJ+2vw9WOA28Fm5WOemcVu/D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