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纳什均衡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了挑战。亚当·斯密的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的,但最终全社会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但是,纳什均衡理论却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的,但结果却是损人不利己,它反映了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囚徒困境如此,快餐店定位也是如此,我们接下来要说的顽猴博弈亦是如此。

将一群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主人每天都要打开笼子抓一只猴子,然后当着其他猴子的面把这只猴子杀掉。条件反射使这群猴子达成一个共识:不要被主人抓走,因为抓走就会被杀掉。所以每次当主人靠近笼子要抓猴子时,猴子们都极度紧张,畏缩在一起面面相觑,不敢有任何举动,生怕引起主人的注意而被选走杀掉。

当主人把目光定格在其中一只猴子的身上时,其他猴子马上远离这只猴子,统统畏缩在笼子的另一边,希望主人赶快下定决心把它抓走。当主人把这只猴子抓走时,没有被选中的猴子就非常高兴,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看着被选中的猴子拼命反抗,直到这只猴子被杀掉。可这样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重复进行的,日复一日,最终所有猴子都被主人宰杀了。

我们假想一下,如果这群猴子从意识到被抓去就是被杀的那一刻起,群起反抗,当主人抓它们当中的任何一只时,其他猴子都上去抓挠主人,主人迫于它们集体的压力,或许会高抬贵手,放它们一马。

然而,每只猴子都不知道其余的猴子是否会和它一样进行反抗,假如自己单独反抗而其他猴子按兵不动,那自己就有被主人注意而被选中宰杀的危险。于是,在猴子的潜意识里形成了一种某只猴子被抓走,其他猴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纳什均衡。因此,它们都不愿意带头反抗,而最终结果是全体猴子都没有摆脱被宰杀的悲剧命运。

不要以为只有猴群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人类在这方面的教训更是惨痛。

德国牧师马丁·尼莫拉的一首诗被刻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可以说是对人类所形成的这种自私的纳什均衡的绝妙注解,全文如下: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

后来他们又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那时已经没有人能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可见“沉默是金,开口是银”并非是人类永恒智慧的箴言,它也可能是自私狭隘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沉默?言语?福兮?祸兮?这就是上面那首诗留给我们的思考题。

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喜欢保持沉默,并对在公共场合喋喋不休的人抱以怨言。但在有些时候,我们没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必须开口。看到别人掉进不幸、苦难的陷阱里,不要庆幸自己没有落难,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陷阱,怎么能够保证自己、自己的家人及子孙后代不身陷其中呢?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算我们再独善其身,可环境充满危险,我们又如何自保?

请谨记一句话: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 Gx0QJPnnKXc9v3fC0oZkSW+T8m9F6xwPlmUYbbUBhBgm72sJq1m/w3eM63GziS5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