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文章做到好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才智的使用也是这样,用到恰当的地方,才是最适合的。应该显示自己智慧的时候要当仁不让,应该藏巧的时候要藏好,愚也是一种智慧。必要的时候当一当“糊涂人”,也无可厚非,反而非常明智。
明朝刘基云:“智而能愚,则天下之智莫加焉。”翻译过来就是:智者如果能带着几分愚,就是天下的大智慧了。因此,大智若愚才是真正的智,贵在“大智”,妙在“若愚”。可是,如今许多爱慕虚荣的人都不明白何为大智若愚,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强,比别人聪明,比别人能力高,恃才傲物、沾沾自喜。
其实,聪明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智慧,真聪明;另一种是小聪明,也就是假聪明,区别在于他们对聪明的理解不同。前者懂得掩其锋芒,懂得审时度势,藏巧于拙,不到关键时候不轻易使用,大智若愚;后者则骄傲自满、自命不凡、好高骛远,自以为是,这就是小聪明。
西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是真聪明,其聪明是藏在内部的;西班牙人是假聪明,总是明露于外。在出将入相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只知道伸却不知道屈;只懂得进不懂得退;只知自我显示,却不了解藏巧于拙。
古人说:“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习惯显露自己的才干,会遭受众多的挫折,其实这也是一种幼稚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做人需要善于藏锋露拙。有才干是一件好事,但是带刺的玫瑰不仅会伤人,也会扎着自己。因此,真正聪明的人能够掌握“度”,也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太聪明的人反而不如不聪明的人。
在五台山塔院寺有副很有意义的对联,让人百读不厌。上联:耍小聪明,不能逃因果报应。下联:位高权重,岂能免生老病死。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很多人就能明白:真正的大智慧,是不耍小聪明。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不是一个愚蠢的人,殊不知聪明也不见得是件好事,因为拥有聪明的头脑而到处抖机灵、耍小聪明,不但没有办法走向成功,还会因此害了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在生活中很常见,这就是为什么成大事的人,大多都不是世人眼中聪明绝世的人。
常言道:“这世界上真正有成就的一般都不是第一流的聪明人,而是第二流聪明与第二流愚笨合二为一的那种人。太聪明,不愿意下笨工夫,什么都看清楚了,也就没了希望,没了期待。”聪明尽管是好事,但是依靠聪明而不断耍小聪明,最终难以成大器。
三国时候,赤壁大战前夕,曹操手里有百万大军,亲自带兵驻扎在长江北岸,想要横渡长江,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带着兵马和曹军隔江对峙,情势非常危机,一触即发。曹操手下的谋士蒋干,自幼和周瑜相识,一起同过窗,便自荐去东吴做说客,试图说服周瑜投降。结果周瑜假装同意,摆下群英会,诱导其盗走曹操手下张、蔡的假投降书,借曹操之手除去了这两个人。
三国时期,因为耍小聪明付出了惨重代价的还有杨修。
杨修是曹操门下掌库的主簿,从小喜欢读书、博学能言,头脑过人,但是他恃才傲物,不把他人看在眼里,因为自己屡次猜准了曹操的心思,经常在他人面前卖弄。为曹操修建花园的时候,他猜透曹操门上写的“活”是“嫌园门太阔”的意思,曹操表面上夸奖杨修聪明,其实内心忌讳的种子已经种下。又一回,他猜到了曹操写在点心盒上的“一合酥”的意思,便自作主张地把点心给众人分吃了。尽管杨修有些小聪明,但是他这种行为触怒了曹操。终于,在曹操领兵和蜀军作战时,曹操说了一句:“鸡肋!鸡肋!”杨修告诉随行的军士收拾行装,准备第二天归朝。杨修自作聪明触到了曹操的逆鳞,曹操以“造谣扰乱军心”的罪名将他斩首。
这就是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是一种天赐的财富,也是一把双刃剑:能够给你带来成功,也能为你带来灾难,最重要的是你如何把握、使用。
自恃聪明的人喜欢将自己的聪明表现出来,其实是耍小聪明罢了。每个人都喜欢聪明的人,但是耍小聪明的人则会招致大家的反感。在现在的职场中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些人总是习惯性地猜测着上司的意图做事,揣摩上司的心情;另一方面又表现得非常自负,自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不断炫耀自己的能力。这样的人,既不能获得同事的欣赏,也不会得到上司的重用。
很多人羡慕那些成功的人,却忽视了他们在成功之前所付出的努力、所下的工夫、所忍受的痛苦、所捱过的寂寞。这些人也许跑的比你快一些,但是他们付出的努力和磨炼也比你多得多。成功从来没有捷径可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进步,不断付出。
有人问沃尔玛的董事萨姆·沃尔顿成功是什么,他说:“成功就是要比别人更努力。”有人问世界豪富保罗·盖蒂的成功是什么,他说:“成功就是要比别人更努力。”有人问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究竟什么是成功,他说:“比别人更努力。”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努力前行,方可接近成功的对岸,成功需要用努力作为代价。
因此,如果想成功,就一定要学会“大智若愚”,不要玩那些小聪明,更不要耍些上不了台面的小伎俩,踏踏实实才是走向成功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