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模裴蓓曾经说过一段话,令我很受触动:
“对一件事有兴趣一点儿也不稀罕,几乎每个人都有几件感兴趣的事儿。但兴趣能说明什么?如果找不到内在的热情和长久的持续力来支撑,很多兴趣就会在短期尝试后被放下。只有兴趣和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以及稳定的内在驱动力保持高度的契合,才能一直走下去,才能走得越来越远。别把兴趣当成借口,它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努力和钻研。”
在这段话中,共有几个关键词:兴趣、热情、核心价值观和稳定的内在驱动力。在这里,兴趣是起点,热情是催化剂,核心价值观是行为准则。几个因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稳定的内在驱动力,才是成功的原动力。
找到了兴趣后,更重要的是找到热情。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某种东西,就会穷极一切将它做到最好。
热情是一种能量,它来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动机,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自己的状态就会发生一些变化,首先是精力充沛,其次是容易沉浸在做的事情里面。即使身体特别累,但心里还会感到异常愉悦。而且,在你喜欢的事情上,你可能比你想的更有天分。
提到马化腾的成功,有人认为他是遇到了好机会;有人说是他对产品的专注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从一位软件工程师,到中国即时通信业务的开拓者,马化腾是如何用“企鹅”征服地球上最多网民的国度的?热情!
腾讯成立于1998年,主要业务是开发和销售“BP机寻呼系统”,后来转到互联网寻呼系统。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化腾接触了即时聊天工具ICQ,窥见了里面潜藏的巨大发展前景。不顾其他股东的阻挠,马化腾执意开发了QICQ。
随着QICQ用户的不断增加,公司经费逐渐减少,1999年10月即公司运营一年后,账上只有1万多元。马化腾想了很多办法,还主动向国外的风投公司进行融资,经过努力,最终拿到了200万美元。
马化腾当时如果没有坚持保住QQ这个“复制品”,可能依然是个蹲在深圳一角的“蚁族”,成功总是不会来的太容易,不投入热情,怎能轻易让你得到梦想的馈赠?
在融资过程中,马化腾做了两次腰椎手术。第二次手术后,他是平躺在床上,高举着手提电脑办公,病痛丝毫没有动摇他的意志。从网民必备的QQ,到五星级产品QQ邮箱,再到微信,腾讯的产品大多都能令用户黏合度极高。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和马化腾本人对网络的热情有关。他对腾讯的产品、竞争对手的产品,都非常熟悉。在腾讯内部,产品经理都把他当作不可多得的产品测评师,都喜欢听他的建议。
这种十年如一日的激情,对中国创业文化产生了影响。马化腾认为自己的成功离不开一个公式——“务实+专注+创业热忱”。成功路不会一直畅顺,坚持耕耘,保持事业热情,一定能助你攀登成功顶峰。
不可否认,马化腾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热情!
在团队里,存在着“2∶6∶2”原则,先天富有热情的人与先天性格冷清的人各占20%,而60%的人居中间,他们可能被感染成前者,也可能被感染成后者,而凝聚力与竞争力会在这一前一后之间拉开天壤之别。
人类的行为中,最容易后天训练的职能就是专业知识与技术,最难训练的就是热情。
一次,一名日本记者问美国希尔顿酒店集团的创始人希尔顿:“您属下酒店员工微笑服务做得很好,是怎么培训出来的?”希尔顿先生回答说:“微笑的员工不是培训出来的,而是挑选来的。”
确实,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的员工很难做好酒店服务工作。因此,对酒店而言,多挑选一些热情的员工,用他们的热情去感染其他员工的热情是非常重要的。
热情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很多人成功了,他们并不聪明,但非常热情;很多人消沉了,他们非常聪明,但缺乏热情。这就是热情的魅力,让世人倾服。
美国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散文家、诗人爱默生曾言:“无热忱便无伟大。”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富有热情而成功的。
稻盛和夫提出过一个成功方程式:事业的成功=思考方式×热情×能力。这也就是著名的“稻盛成功方程式”。稻盛认为:能力,大多数都来源于天生,很难改变;热情,是倾注到工作中的激情和努力;思考方式,是人生态度与思维。如果说“能力”和“热情”可从0分到100分计算,“思考方式”则可以从-100分到+100分计算。
在能力、热情、思考方式三个要素中,稻盛最看重的是思考方式和热情。他认为:内心不渴望的东西,自己也不会主动靠近它,一个人能够实现的只有他内心渴望的东西;观念错了,非但劳而无功,反而会起反作用。转化消极的思考方式与激发工作热情,是取得成绩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