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孟子
——民主思想的先驱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

这是孟子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图画,面对着这一尘封历史2000余年但依旧鲜活无比的画面,我们感到震惊!

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啊!这里没有饥饿欺凌,没有征伐杀戮,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人人尊老爱幼,知礼达信,这不是中国老百姓几千年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吗?孟子以他那如椽之笔,构筑了这一王道乐土。朴实无华的几行文字,浸透了对百姓的殷殷关爱,透露了治世的玄机,更昭示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我们曾一味地盲目赞美西方民主制度的发达,羡慕他们哲学思想的成熟,但站在伫立于遥远历史起点的孟子面前,我们心中陡然升起一种自豪。中国原本并不缺乏民主的基因,民主之花早在2000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绽放,而且光彩照人。而此时的西方,还是一片混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足衣足食知礼,“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他把民生民计置于一切问题的核心,由此生发出一整套民本主义理论,这种民本主义实质就是一种民主的理念,而他为老百姓设计的理想社会又是那么温馨美好,可亲可近。在迷离恍惚的中国历史的尽头,竟然还有一位如此超越时空的民主先驱,又怎能不使人震惊呢?还是来看学者们对孟子民主思想的评价吧。

康有为认为:“此孟子立民主之制,太平法也。盖国之为国,聚民而成之,天生民而利乐之,民聚则谋公共安全之事,故一切礼乐政法皆以为民也。但民事众多,不能人人自为公共之事,必公举人任之。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众民之所公举,即为众民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君王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

与康有为持大体相同观点的袁保新认为:“大体而言,我们不能说2000多年前孟子的王道仁政的思想已经发展了近代西方的民主理论,但是,孟子从人性论出发所主张的‘民本’思想的确涵有主权在民的成分,却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遗憾的是,孟子在揭举民本思想的同时,未能进一步从法制层面来规划,而秦汉之后的儒者,又后继乏人,结果只有在西风东渐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接续上孟子的思想,为孟子的民本理论注入法制架构的思考。”

台湾谭煊吾认为:“总观孟子的民本思想,概括了现代民主思潮的一切: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法国革命所争取的自由、平等、博爱,林肯不惜南北一战所换来的民有、民治、民享,国父集中外大成所首创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老子的小国寡民……成为理想的追求,或是进步的建设,皆离不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思想范畴。故孟子不仅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保姆,也是世界先知先觉的革命导师。”

王杰:“在孟子看来,国君、社稷都是可以‘变置’的,唯有人民是不变的,民心之向背是政权是否稳定的基础,这是一种明显的民本主义思想。”又:“孟子的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思想界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巨大作用,对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是首开中国思想文化中抨击封建君主及专制制度之先河。”

孟子先进的民主思想对2000年来的封建王朝来说无疑是个重磅炸弹,激起了封建独裁者的恐慌。有一个故事很能表现出孟子思想带给统治者的震撼,历代统治者多半对孟子思想憎恶有加,却又有时不得不表现出崇尚的态度。明太祖朱元璋在即位为皇帝后,便装腔作势要读书,而读书的内容则不外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论语》这本书读起来就像孔子这个人一样,不疾不徐,无欲无求,朱元璋便也自然而然地打起瞌睡来了。读到《孟子》时,朱元璋才从浓浓的睡意中猛然惊醒,听到讲官朗朗地念出“闻诛一夫纣也,未闻弑君也”,又听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这位出身草莽的专制皇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孟子》这部历代读书人所共同的必修课中怎会出现这些大逆不道的话呢?孟子针对时君所发的言论,似乎字字句句都从《孟子》书中跳出来指责他一样,于是在恼羞成怒之际,朱元璋忍不住大骂孟子:“假使这个糟老头生在我大明的时代,还能让他有免罪的机会吗?”盛怒之下的朱元璋正不知如何处置这早已死了千年之久的孟子,刚有臣下来报告即将举行祭孔大典的事,这位皇帝老头立即心生一计,下命令说:“把孟子的牌位给我撤了,并把他赶出孔庙!”借着这个举动以泄其心头之恨。然而,合该孟子有永享祭祀的口福,第二天,掌理观察天象的官员就赶紧来报告天空出现异象的消息,朱皇帝尽管在人间作威作福,也还不敢得罪上天,违逆天意,就又赶紧把孟子的牌位请回了孔庙。

但是专制跋扈的朱元璋并未因此而改变对孟子的憎恶。24年后的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朱元璋闲来思及当年的这件陈年往事,觉得《孟子》书中必定大有文章,遂命大学士刘三吾(公元1312~1399年)把《孟子》全书做了一次相当彻底的思想检查,删削了《孟子》书中所有诋毁君主的言论。《孟子》全文共计3.4万余字,刘三吾等人狠狠地删掉了其中85章,出版了一本书叫做《孟子节文》,完整版的《孟子》遂被列为禁书,科举不以之取士,考试不以之命题,想从此把它打入冷宫。尽管刘三吾承皇帝之命编了这本《孟子节文》,并将原版《孟子》列为禁书,《孟子》原书并未从此湮灭,政治权力的护航,并不足以作为人心归向的担保,《孟子》一书仍旧广为流传。

由这一段史实看来,孟子民主思想的活力并不因时空的改变而有所减弱。所以孟子尽管已经死了千余年,他的思想仍挟带巨大的力量,使得似乎有点过度敏感的明太祖几乎为之疯狂,并将之视为可恶的敌人,亟欲除之而后快。而造成明太祖之所以如此仇视孟子的原因,实在于孟子的民主政治思想对君主专制政权具有极为强烈的破坏性与颠覆性。现代学者容肇祖先生曾仔细研究过《孟子节文》,并将被刘三吾删掉的部分做了分类,《孟子》原书中被删掉的共有11类内容:

(1)“不许说人民有尊贵的地位和权利”;

(2)“不许说人民对于暴君污吏报复的话”;

(3)“不许说人民应有革命和反抗暴君的权利”;

(4)“不许说人民应有生存的权利”;

(5)“不许说统治者的坏话”;

(6)“不许说反对征兵征实同时并举”;

(7)“不许说反对捐税的话”;

(8)“不许说反对内战”;

(9)“不许说官僚黑暗的政治”;

(10)“不许说行仁政救人民”;

(11)“不许说君主要负善良或败坏风俗的责任”。

在这些洋洋洒洒共11类的归纳中,指出孟子思想被排斥及删除的部分,全是孟子民主政治思想的精华所在。这些被删的思想精华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也完全被禁止出题命试,由此可见孟子的民主政治思想对专制帝王而言,真犹如洪水猛兽一样可怕呀!

孟子思想的意义及影响并不局限于中国,在邻近的日本亦深受孟子思想灌溉。在日本历史上持续将近300年之久的德川时代(公元1603~1867年)即深受孟子思想的影响。在上野之战中,明治天皇打败了德川最后一代的幕府,江户从此易名为东京,现代日本历史于焉展开。在日本德川时代以来皇太子的养成教育里,《四书》都是必修的课程。与明朝朱元璋对孟子思想的排斥一样,《论语》《大学》《中庸》所阐述的思想与价值,均可以为统治阶层所接受。然而,《孟子》书中深刻的批判色彩,以人民为根本的民主主张,尽管换了时空,变了容颜,不变的却是又一次挑战了统治阶层的权威,日本这个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国家当然也不可能例外。当时日本宫廷的讲官,在教皇太子读书前会先针对《孟子》一书做一番思想检查,并在课本中用红笔注明,自某章某句以下数章,或以下若干字,请皇上不必阅读。那些东西就叫作“御读禁忌”,这些有朱笔批点的所谓“御读禁忌”的《孟子》,现在收藏在日本京都大学总图书馆的《清家文库》中。 e6S/nRM78kt0oFkKOn/8Xe76ldvqxj7PjJMt1FXOp854xMRe9h5CY2mXtTJg4p2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