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亚圣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晚年时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整编成书。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

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著名哲学家劳思光说:“孔子代表中国儒学之创始阶段,孟子则代表儒学理论之初步完成。就儒学之方向讲,孔子思想对儒学有定向作用;就理论体系讲,则孟子是建立较完整儒学体系的哲人。故在先秦哲学家中,孟子有极为特殊之地位。中国文化精神以儒学为主流,而孟子的理论则为此思想主流之重要基据。”

跟至圣先师孔子一样,孟子一生培育英才甚多,中年以后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批判农家与墨家学者,也都与他的学生同行。《孟子》这部书也是孟子去世之后,他的学生如万章、公孙丑等人追述孟子生前的行谊与言谈所遗留下来的宝贵记录。这一部心灵对话的记录共计七篇,261章,3.4万余字,其中充满了一个伟大心灵思索所得的智能言语,使得我们尽管于2000多年之后阅读其书,仍然为这部书中所呈现的心灵深度所深深慑服。

公元前289年农历11月25日,孟子去世,享年84岁,又因孔子去世是73岁,两位圣人的寿命遂被后人认为是人生寿终正寝之时,因此便留下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古谚。

孟子有渊博的知识和很高的道德修养,其精神境界之崇高在我国学术史上影响至深。他的思想对我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民族道德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历代政治家、思想家都很推崇他的学说。唐代思想家韩愈,宋代理学家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清代王夫之、戴震等都非常推崇孟子,这表明孟子的学说中确实含有精湛的内容,具有充沛的生命力。有的至今仍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现简要归纳如下:

1.政治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特别是劝告统治阶级对人民群众要施“仁政”。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群众摆在皇帝老子之上,在封建专制时代能提出这样的观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作用,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会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孟子的这种“仁政”学说和“民本主义”思想,尽管未被历代统治阶级所采纳,但它却构成了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概括了封建制度下政治、经济、思想、伦理、道德诸方面统一的社会模式。首先,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讲,他认识到了人民的作用,重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包含有重民、爱民、保民及“忧民之忧”“乐民之乐”“解民倒悬”的闪光思想。其次,仁政包含着按客观规律发展生产,保护生产力,安定人民生活的思想。第三,从经济的角度上说,“仁政”能保证人民起码的生活条件,安定社会。

2.伦理观念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一生具有远大志向,他说“夫当今之世,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也!”并终生为此而努力,在这方面他堪称中国封建士大夫之楷模。孟子还有一套完整的自我修养方法,他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巍巍然”。孟子这种“巍巍然”的“浩然之气”,表现了他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品行端正,志行高洁的思想品格。孟子还主张,一个人活在世上应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的这种顶天立地大丈夫气概曾为多少志士仁人所景仰,哺育出多少中华民族的英雄豪杰!孟子一生十分孝敬自己的母亲,同时,他还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尊老爱幼的孝德善行,不但几千年来为人们所尊奉,而且对今天处理家族邻里关系和现代人的为人处世也具有指导意义。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固然是封建士大夫的处世哲学,但今天看来,也具有不少合理的正确的内核。孟子的“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这种重义轻利的利义观,提醒人们做任何事都不可见利忘义。在推行市场经济的今天,面对一些拜金主义者和职业道德败坏的人,它似乎更具有现实意义。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3.教育思想

孟子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一生总结了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他重视思想教育,反对摧残人才;他主张老师要身体力行,反对只说不做。他乐为天下育英才,反对贵族垄断教育,主张大力开办学校,培养更多的知识分子;他主张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他重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争取民心而行仁政;他重视人的个性,主张因材施教,强调外在的条件对于人的后天教育成长的影响。在学习上,孟子也有许多有益的见解,如刻苦思虑,深切体会,融会贯通,求自得,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博而约等,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4.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化的内容,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的思想代代相相传,深入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道德风俗、习惯当中,对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精神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他不但在国内有深远影响,而且在国外也得到广泛传播。南宋以后,孟学被列入“四书”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孟子的尊王贱霸思想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理论根据之一。

在西方,早在1594年(明朝万历二十二年)意大利人利玛窦将儒家经典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1873年英国传教士理雅各将孟子学说译成英文在牛津大学主持讲座;1898年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将《孟子》译成德文传入德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格莱格认为孙中山的民主主义与孟子的“民之有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的思想一脉相承;在俄国,其汉学家比丘林所著《中国的国情与习俗》对孟子也有中肯的评价。

由于孟子的思想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引起并加深了世界各国学者和人民对孟子的了解,并且给孟子以高度评价。法国《拉鲁斯大百科全书》称“孟子给人性以比孔子更明确的阐述”。日本《万有百科事典》说:“在诸子百家的兴起中,孟子为普及孔子的学说做出了努力。”英美合编的《新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称“Mencius(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重要导师,称“《孟子》一书比《论语》更富有文学色彩”,孟子赢得“中国第二圣人”之称号。 PXYMO8kjT2zwMJXO/HuEcf3dM+2XgkfjBlBFha9ogGP6oK5xdnQOzw07WEnF2ZC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