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老子的故事

中国的民间文化积淀丰厚,不仅有丰富的民间故事,还有美丽的神话、动人的仙话,老子的神话、仙话就不少。

1.孔子向老子求教

孔子很谦虚好学,当时老子名声很大,孔子决定去拜见老子,向他请教礼的问题。于是孔子一路风尘仆仆地从鲁国山东曲阜来到周王都洛阳。

那天老子刚洗了头,正在晾头发。孔子一踏进门就被眼前的情景弄傻了,只看见老子披着长长的散发,迎风而立,微微抬头,双目似闭又似开着,面上似笑又不笑,神情似醒又非醒。树叶飘过,不动声色;风吹拂脸,声色不动,就像一株枯树挺立在那儿!孔子心里打了个问号:这就是当代最有名望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老子?怎么会这个样子啊,像个枯木?不过孔子很有礼貌,不打扰老子,而是先退了下去,静静等待着。

当老子会见孔子,和他谈论时,孔子好像被老子带到了一个神奇的智慧世界,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智慧,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哲理。

孔子很真诚地又很直率地问老子:“先生,是我眼花了呢,还是真的,刚才先生的形体就同枯木一样,好像超脱了一切!”老子微微一笑,讲出了一番深刻的哲理。原来老子利用晾头发的时候,完全进入了一个寂静的、虚无的、深邃的奇妙世界,遨游到万物本来开始的地方,即事物的生机活泼的原生态中去了。孔子奇怪地问道:“这种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老子神秘地一笑说:“达到这种境界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是最高层次的快乐,能够体味到这些的就是最高境界的人了!”孔子的心灵被震动了,老子的形象在他心目中变得无比高大,无比智慧,无比光辉!

据说孔子拜见老子回去以后,几天没有讲话。学生们不懚发说,咱们的夫子怎么了?其实孔子是在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孔子从此以后变得眼界更开阔,思想更博大,智慧更丰富了!后来孔子深深感叹说:“真了不起啊,老子是人中之龙啊!而我只好像是瓮罐中的一只小小的飞虫啊!”

孔子的学生不懂,请问老师,为什么称老子是龙呢?孔子说:“如果是只鸟,我当然知道会飞;如果是条鱼,我当然知道会游;如果是只野兽,我当然知道会跑。是鸟,就可以用箭射它:是鱼,就可以用线钓它;是野兽,就可以用罗网捕它。至于一条龙,我就不知道它是怎样乘着风、驾着云邀游太空的。所以说老子是龙啊!”(详见《庄子》)

2.老子出关

老子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于是在56岁那年辞官不做,告老还家。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

老子骑上青牛,离别家乡,一直往西,准备到秦国讲学。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函谷关原来大概就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匣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把守函谷关的关令名叫尹喜,他夜观天象,见紫气横空,知道必有贵人来临。就派人四下打听,看近来有谁要来函谷。不久就打听到了老子弃官西游,将要赴秦讲学,从函谷关路过。

关令尹喜早已仰慕老子盛名,知道他生性善良,慈爱百姓,道高德崇,学问渊博,能知天上阴阳,人间祸福,懂得世间万物既对峙又和合,发展变化无不循道而行,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物。他于是就派人严密把守函谷关,将吊桥竖起,如若见到老子,好留着不让他走,请他在这里住一段时间,写一部书,一来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安邦,二来可以流传后世,教化子孙。

这天忽然风送异香,霞光升起,老子骑着青牛徐徐而来。老子来到城壕外边,见吊桥高竖,无法通过。青牛善知主人心意,看到此种情况,它两眼一瞪,尾巴一拧,四蹄顿生紫云,驮主人腾空而起。牛身下云朵涌动,错落连环,自东往西,越伸越长,霎时在函谷关上空仿佛搭起一座紫色的“天桥”。老子就这样过了函谷关。青牛落到地上,驮着主人,继续西行。

尹喜听说老子骑青牛从城头上飞过,十分惊奇,就骑上白马,领着随从,出西门,一直追赶老子,追了十二里,见老子正骑牛缓缓而行。尹喜急忙下马,上前拜见老子,向他说明了自己的心意,请他答应请求。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开始老子不答应,经关令尹喜再三恳求,老子才答应他的要求。

关令尹喜把老子请回函谷关,盛情招待,十分尊敬,不仅一天三宴,三天九宴,而且亲自铺床叠被,早晚问安。盛情难却,老子就在函谷关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书稿完成后,即辞别关令尹喜,骑青牛离开函谷关,继续西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老子过函谷”。

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所以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

3.老子赶山

今天的河南鹿邑县城内的东北角上有一高约十三米的高台,叫“老君台”。台上有座老子庙,庙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铁柱子,被当地人称为“赶山鞭”。相传老子曾在这里讲学,此地离老子家有好多路,老子来来往往都要经过一座“隐阳山”。这座山很高,遮天蔽日,山北见不到太阳,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当空,庄稼枯死,这座山让当地老百姓受尽了苦难。老子目睹这一切,虽想解救百姓,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后来骑青牛飞过了函谷关,知道自己已经成仙,于是要青牛一起飞回家乡去治理那座山。到了家乡,老子一鞭子打在隐阳山上,山顶削去了,并且飞到了山东,成了泰山。再一鞭子打去,把山腰打到了河南,成了平顶山。这时鞭梢甩断,甩断的鞭子飞到了山西。老子一看手中的鞭子只剩下一个杆子,就顺手插在地上,这就是这个铁柱子的来历。老子又乘青牛飞走了,而那鞭子杆就永远留在了那儿。百姓感谢老子赶走了这座大山,因为从这以后老子家乡的百姓就过起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百姓就把老子挥鞭赶山时站立的土台叫“升仙台”,将地上的铁柱子称“赶山鞭”。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太上老君”,所以当地人又把这个台称为“老君台”,还修了庙,进行祭祀。 rN1gld2YQRsCZ4W5XRekdJoVfYQlbleO7g9YpT4tSQlAis96fIKENXZfHQAXjP0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