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
【 大意 】回复到婴儿那样纯真的状态。
老子认为婴儿不懂得伪饰,一切随性而为,天机自然,最接近于“道”,他主张应向婴儿学习,做一个纯真自然的人。老子最出名的观点就是“无为”,“无为”的核心就是顺其自然,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万物之自然”。
老子所说的自然为何物?老子说:自然者,自然而然也。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天然,指万事万物没有人为因素的那种状态,清水芙蓉,自得天成。“自然”是“道”的根本特性,也是道家所提倡的一种生活态度,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河神和我们一样分不清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为,一天他跑去问北海神:“请问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为?”
北海神打一个比方说:“牛马生下来就有四只脚,这就叫自然。用辔头套在头上,用缰绳穿过牛鼻孔,又在马脚底钉上铁蹄,这就叫人为,不要用人为的事去毁灭自然,不要用矫揉造作去毁灭天性。不要因贫困去求名声,谨慎地守护着自然之道,这就叫回归到了本来的天性。”
“自然”就是指人的本性,也就是人的真性情、真思想,所以“自然”又与虚伪相对。在老庄那里“真”与“自然”是一个意思——真的就是自然的,自然的同样也是真的。自然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至。
物贵天然,人贵自然。老子强调自然无为,不管干什么都要因循自然的规律,不以人为的方式去扰乱它。同样,自然无为也是他的审美标准,一切违背自然的必定就是丑恶的。
自然而然,是对人性的一种肯定,一种保护,一种张扬。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其固有的种种秩序往往就是对人性的限制。如果可能的话,人性对现实是应有所超越的。《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齐国有个叫淳于髡的人,属于齐国的“倒插门”女婿,为人滑稽善饮。有一次,齐威王问淳于髡:“都说先生您能喝酒,您到底一顿能喝多少?”淳于髡说:“怎么说呢?喝一斗也醉,而喝一石也许不醉。”齐威王说:“这话怎么讲呢?”淳于髡说:“如果和大王您在一起喝酒,旁边站着倒酒的,后边立着保卫的,气氛非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我也许喝不上一斗就醉了。若陪重要的客人喝酒,需要不住地照顾客人,这种情况下,能喝二斗也就不错了。如果和长时间没见面的友人喝酒,‘欢然道故,私情相语’,这样能喝五六斗。若是男女在一起搞娱乐活动,大家在一起欢欢乐乐,也就是所说的‘男女搭配,喝酒不醉’,这样可以喝八斗。如果是晚上,‘合尊促坐,男女同席’,烛光晚宴,席间女性又微红香腮,飘柔长发,轻解衣襟,脉脉含情,这种情况觉得心中最为兴奋;情致痛快淋漓,那么就是喝上一石也不醉了。”其实,淳于髡所说的“不醉”的境界,就是人性不受扼制的时候,而饮一斗辄醉则是人性最受禁锢的时刻。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性就是自然之性,任何包装和限制都是对人性的背叛。
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由此,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推崇贤能的风尚,更被他认为是最易产生罪恶的渊薮。在他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显然更符合于人类的本性。
孔子拜见老子时,提出自己的“仁义”主张向其讨教。
老子说:“飞扬的草屑进入眼睛,也会颠倒天地四方,蚊蚁之类的小虫叮咬皮肤也会使人通宵不能入睡。而你所推行的仁义给人的毒害就更为惨痛了,可以使人昏聩糊涂。”
孔子说:“这是怎么讲呢?”
老子说:“你要想让天下不至于丧失淳厚质朴,你就该纵任风起风落似的自然而然地行动,一切顺于自然规律行事,又何必那么卖力地去宣扬仁义,好像是敲着鼓去追赶逃亡的人似的呢?白色的天鹅不需要天天沐浴而毛色自然洁白,黑色的乌鸦不需要每天用黑色渍染而毛色自然乌黑,乌鸦的黑和天鹅的白是出于本然,不足以分辨谁优谁劣。名声和荣誉那样外在的东西,更不足以散播张扬。泉水干涸了,鱼儿相依偎在陆地上,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湿气,靠唾沫来互相得到一点儿润湿,这样互助互爱、苟延残喘有什么意义呢?倒不如回到江湖里将对方忘却、自由自在。”
正人君子的外表文质彬彬,他们用一层层面具把自己的真实面目遮掩起来,衣服有一定的样式和颜色,语言总有一定的分寸,举手投足温文尔雅,面部总装有一种固定的表情。这种人不仅虚伪无聊,同时也毫无趣味。我们引为骄傲的文明如果就是这般模样,那真是太可怕了。我们在同一条流水线上制造规格一样的机器,我们是否也在用同一种见不到的模子铸造同一规格的人?人们说相同的话,想同样的问题,千人一面,万众一心,这样的文明将把人类的本能和创造力扼杀殆尽。
魏晋许多文人厌恶这种一本正经的正人君子,要求抛弃一切压抑人性的礼节,让每个人能真实地表现自我,高兴时就放声大笑,痛苦时就号啕大哭。
经常纵酒的刘伶,每每喝得酩酊大醉。有一天家中酒喝光了,他想酒简直想疯了,于是缠着他妻子不放,要她去酒店为他买酒,妻子把酒瓶摔在地上说:“你喝得太多了,这不是自己糟蹋自己吗?从今天起非戒酒不可。”刘伶说:“太好了,我自己没有毅力戒酒,只有求神保佑我能戒掉。现在快去弄些酒肉来。”妻子听了非常高兴,连忙去买酒买肉供在神前请刘伶发誓,刘伶跪下来发誓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命,一饮一斗,五斗清醒,妇人之言,千万别听!”说完把供在神前的酒肉喝光吃尽。
刘伶的好友嵇康提出为人应当“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越名教”就是抛开传统束缚人的礼节、名分等,剥光自己人格、情感和思想上的伪装,赤裸裸地露出自我。
他曾说自己对做官求荣毫无兴趣,只想放任自己的天性,过一种自然的生活。他向过去的朋友讲了九条不愿做官的理由,其中有几条是:自己喜欢抱着琴漫步边唱边弹,或者去野外钓鱼射鸟,做官以后就不能随意行动;当官要正襟危坐着办公,腿脚坐麻了也不能起来活动,自己特别不喜欢世故奸猾的俗人,而做官必然要与这些家伙共事,看到他们吹牛拍马、点头哈腰的丑态,实在叫人恶心。
他不愿意为了权势和荣华扭曲自己的本性,强调要像老子所说的那样,按自己的本性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往往不能真实表现自我。见到势利小人很少有人公开表示轻蔑,大多数情况下还得面带微笑地和他应付敷衍;许多公事实在是讨厌极了,但谁也不会拂袖而去,还得耐着性子把它干完;自己平时的沮丧失望情绪,很少在脸上表露出来,在人前人后总要装出一副自信的样子;自己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更不敢在脸上露出兴奋得意的神气,否则必然招来“翘尾巴”的指责;即使是在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情人面前,也免不了要说违心的话、表违心的态、干违心的事。在这个世界上很难见到真实的面孔了,人们露出来的都是伪装后的虚假的“脸”。
谁也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大家不仅默认了伪装和说谎,而且还在不断地鼓励它。不信,你朝势利小人吐唾沫看看,不仅势利小人要与你老拳相向,旁人也会说你是“二百五”;你成功了在公开场合喊“我成功了”试一试,“浅薄”“轻浮”“骄傲”会一股脑儿压在你的头上。
在现代人的词典中,压抑自己的本性就叫“克制能力强”,善于伪装就叫“有涵养”。如果叫你头上天天戴上伪装圈,你一定感到难受极了;同样,人们天天戴上意识的假面具也活得太累了,所以人类自从文明诞生之日起就离不开狂欢节。
巴西和西方其他国家盛行狂欢节,节日这一天人们完全打乱日常的生活秩序,撕下一本正经的假面孔,把长期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使大家暂时能恢复各自的本来面目。这时人们说话可以不讲礼貌,行为也允许有失体统,尽情尽兴地狂欢。这些国家每年狂欢节总要死许多人,但政府和人民宁可死人也要保留这个节日,如果一年到头不狂欢一下,那可能大家都要憋得真的发狂。
老是躲在阴暗角落里不见天日,这不是活受罪吗?老是把自己的真面目隐藏起来也叫人难受,我想每个人都愿意露出自己的真面目,就像每个人都喜欢阳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