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十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言称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的。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认为如果不能好学深思,仁、智、信、直、勇、刚等品质就会流于“六蔽”,告诫子路学习的重要性。孔子一生更是好学不倦,自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孔子强调“多闻、多见”,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多学而知,还要注意思考,否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强调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主张行事不凭主观臆测,不墨守成规,不片面武断,不自以为是。这些道德修养的方法也包含了认识论的意义。

孔子在教育上坚持“诲人不倦”(《述而》),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他兴办私学,使得教育的范围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方面,“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其中道德品质教育是首要的,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治学要首先立人,所以他要求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并教导学生修业进德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孔子的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教导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并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精神,指出学习的规律,重视温习的作用,主张“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在教育中注重启发的作用,主张“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根据不同的对象而因材施教,并在“学”和“思”的关系上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反对只思不学和学而不思。这些思想即使现在看来,仍有着非凡的教育意义。 vOZHkeh+pQxpvqFJmN5FiYFxM7HA/PS62LHue38DN7T0BNErinFncuiXCM7Zf4I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