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利而不露能自保

【原文】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也。”

【大意】曾子说:“能力强却向能力弱的人请教,知识丰富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经纶却像一无所知一样,别人冒犯自己也不计较,我曾经有一位朋友就是这样的。”

据说曾子的这位朋友就是那“大智若愚”的颜回。

古语说得好:“满招损,谦受益。”

一个人即使并不自满,而只是才华横溢、锋芒毕露,也容易受到别人的攻击,受到损伤。因为你的流光溢彩使周围的人相形见绌、黯然失色,所以,你越能干,事情做得越完美,就越得罪人。也许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可事实就是如此,人们完全可以这样想:“都是爹妈生的,你凭什么?!……”

所以,凡事当留有余地,不要那么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要使人家感到需要你却不受到你的威慑。

没有谁的一生会一帆风顺,永远成功。有些才华横溢的人会把微小的才干显露出来而隐藏更大的才能,使它成为自己身上的发光点,而他们的真实才能一旦显示出来时足以令人震惊。当你既有才华又知展才之道时,结果一定惊人。

当然,我们也不应矫揉造作,因为炫耀易流于自大,自大则不免招致轻视。展示应以谦虚的态度流露,以免流于粗俗。露才过甚,为智者所不屑,恰到好处地展示是无言胜有言,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出之。巧妙地掩饰是赢得赞扬的最好途径,因为人们对不了解的东西抱有好奇心。不要一下子展露你所有的本领,慢慢来,逐次增多。赢得一次辉煌的成功后再进行下一次,获得热烈的掌声后再期待更大的成功。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走向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如此。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也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春秋时期,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个项目是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六个人,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六名将领各射三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第五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三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便退了下去。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颍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看重他。颍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出,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结果公孙子都跑了一半时,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颍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提腿就来夺车。颍考叔一看,将车拉起,飞步跑开。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颍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颍考叔果然不负庄公所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颍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颍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颍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上栽了下来。

如果说这个例子还不能说明锋芒太露易惹祸上身的话,那么旧时为人臣者功高震主,为主所杀的例子就应该更具说服力了。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主子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就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滥杀功臣之事,所谓“卸磨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可能会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为什么?原因就是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辅助刘备,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刘备死后,阿斗即位。刘备当着群臣的面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嘴上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他没有杀诸葛亮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制”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虽容易取得暂时的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深藏你的拿手绝技,你才可永为人师。当你施展才能时,必须讲究策略,不可把你的看家本领都通盘托出,这样你才可长享盛名,使别人永远唯你是依。在指导或帮助那些有求于你的人时,你应激发他们对你的崇拜心理,要点点滴滴地展示你的造诣。含蓄节制乃生存与制胜的法宝,在重要事情上尤其如此。

“枪打出头鸟”这个道理相信大多数人都明白,锋芒毕露可能会招致自身毁灭,所以,做人要灵活,不该出头别出头。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知我,我心里一定会老大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年轻人,总是希望别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知道自己是个不平凡的很有成就的人。要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最有效办法当然是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是从言语、行动方面努力的话,会很容易在言行或举止方面锋芒毕露。

锋芒是刺激大家的最灵验的方法,但是如果仔细看看周围一些有人缘的人你会发现,他们与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如此,行动也是一样。他们个个深藏不露,表面上看好像他们都是庸才,其实他们的才能颇有出于你之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其实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其实颇有雄才大略而不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谈举止上露锋芒,不肯做出众人物,这是什么道理呢?

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露锋芒,便很容易得罪旁人,得罪旁人便成为自己前进的阻力,成为自己成功的破坏者。行动露锋芒,便会招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将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如果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形势之下,你的立足点就会被推翻,哪里还能实现你求知于人的目的呢?

年轻人往往会狂妄自大,树敌太多,与同事之间不能水乳交融地相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语言表达上、行为举止上锋芒太露,以至影响到他人。言语、行为之所以锋芒太露,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这也是遭人妒忌的最大原因。

当然,你也许会说,采取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没有人知晓自己的才能了吗?其实只要把握住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并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你,赞赏你。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出的成绩不能令人特别满意。你如果已经具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如果还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准备。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年轻人,害处颇多,而好处却很少。这种锋芒好比是额头上长出的角,额上生角必然会很容易触伤别人,如果你不去想办法磨平自己的角,时间久了,别人也必将去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也就太多了。

做人灵活,就不要太露锋芒,正如那句俗话说的:人怕出名,猪怕壮。太露锋芒很有可能招致“毁灭”,而盖其锋芒方可图日后更大发展。 jC/F3oA8R9zIfZ7d6OSz+JB/CnqLPPpXIe3Fbi/ZIASzqQ7SszfZH5q7fXD8Yj4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