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成书后,先是在国内广为流传,据《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事实上,《战国策》《尉缭子》《吕氏春秋》《荀子》《淮南子》等书里,对《孙子兵法》也多有征引。三国时的诸葛亮曾盛赞孙子的高超计谋:“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这里的孙即指的是孙子,吴指吴起。而曹操本人在为《孙子兵法》作注时,也有不同凡响的见解,他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这表明孙子的许多论断已深入到曹操军事生涯的精髓。
在国外,《孙子兵法》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自8世纪时(中国唐代),该书被日本在中国的一位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日本,这部兵书便越出国界。15世纪中期,《孙子兵法》传到朝鲜(李成桂王朝)。17世纪时,孙子学几乎成为日本的显学,以后各个时期都有大量研究《孙子兵法》的成果问世。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出版有关《孙子兵法》的专著多达100种以上,而且仅传到我国的就有50余部。代表作如山鹿素行的《孙子谚义》,著名武将武田信玄的《风、林、火、山——孙子的旗帜》。《孙子兵法》西渐,以法国为最早。1772年,一位名叫阿米奥的神甫把《孙子兵法》带回法国,在巴黎有了第一本法译本。此书受到拿破仑的青睐,他特别赞赏书中说的“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并在率军作战中信赏信罚,破格提拔许多有胆识之士,满足下属的功名心态。1860年《孙子兵法》有了俄译本。紧接着,德、意、捷、越、希伯来、罗马尼亚等各种文本相继问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的著名军事家与杰出的学者越来越推崇《孙子兵法》谋略学的价值。俄国著名学者E.A.拉津教授说:“孙子在古代中国军事理论思想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之大,相当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英国功勋卓著的军事家、元帅蒙哥马利也说:“世界上所有的军事学院应把《孙子兵法》列为必修课程。”与此同时,翻译和出版有关《孙子兵法》的著作也纷至沓来。继美国退休准将格里菲斯的《孙子》新译本问世之后,接连推出的有阿多俊介的《孙子之新研究》、左藤坚司的《孙子思想史的研究》等。有学者统计,从20世纪起,仅西方世界便出现过《孙子兵法》的7种英译本。又据统计,到1992年12月底为止,全球出版的《孙子兵法》已有29种文字的版本,甚至包括坦桑尼亚的斯瓦希利语和印度的泰米尔语等稀有语种。《孙子兵法》在传播过程中还有一个特点也应看到,它虽说是一部兵书,但由于其思想深刻、涵盖面广,其影响所至,远远超出军事,变成指导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体育乃至人生等各个方面的不朽经典。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著名学者波拉克说得好,孙子和孔子一样有永恒的智慧,这种智慧属于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