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9.特务统治,监视天下

为了巩固朱氏家族的统治,朱元璋居然用特务来监视天下,这是以往任何一位皇帝所不能比的。

朱元璋生性多疑,为了加强对大臣的监视,防止他们在背后捣鬼,开始时,他派遣一些检校、佥事等人暗中侦查大臣的举动。

检校即特务。顾名思义,特务仅仅是一个职务名称,在当时,它并没有形成正式的组织机构,这或许是因检校任务特殊,属地下工作者、隐蔽战线,不便于公开的缘故。检校的职责是:“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他们的任务虽然单一,但却特别重要,因为告发他人的隐私勾当于朱元璋,是不需要层层上报的,所以检校们是可以直接面见皇帝本人的,且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这一点,连当时的高官显贵都望尘莫及。

洪武一朝,最著名的检校头子有高见贤、夏煜、杨宪等人,他们专“以伺察搏击为事”,即以特务工作为生。这几个人得势后,连朱元璋最亲信的李善长等人也怕他们,日夜提心吊胆。

检校们可谓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有女僧引诱华高、胡大海妻敬奉西僧,行“金天教”法,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把两家妇人连同女僧一起丢在水里。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罢朝吟诗:“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朱元璋对他说:“昨天作的好诗,不过我并没有‘嫌’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出了一身汗,磕头谢罪。但朱元璋没有放过他,还是遣送他回老家了,说:“朕今放汝去,好放心熟睡矣。”宋濂是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做人本分,性格诚谨,在官场上混了这么多年,从未“当奸人过”,即从没害过任何一个人,但他照样被监视了。有一天,他在家中请人喝酒,翌日,按惯例早朝,朱元璋严肃地问宋濂:“你昨天是不是在与人饮酒,那么客人是谁,吃的又是什么菜呢?”宋濂吃了一惊,如实做了回答。朱元璋笑笑说:“是这样的,你并没有骗我。”

在当时,检校中集聚了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其中就有画家。朱元璋曾在宋讷家安插了一个检校画家。一日,宋讷独坐生气,面有怒容。朝见时,朱元璋问他昨天为什么生气,宋讷大吃一惊,不得不如实说:“手下的奴才不小心把茶器打碎了,我愧失教,因此而生气。敢问陛下从何而知之?”朱元璋没说什么,只把那个检校画家画的画展现在宋讷面前,宋讷一看,这才明白。

即使退了休而没有公务的人,朱元璋也要监督他们。吴琳原先是个高级检校,曾身居“浙江按察司佥事”高职,他一直在朱元璋身边工作,负责他的衣食起居,可谓亲信中的亲信;后来擢升为兵部尚书。洪武六年,兵部改为吏部,吴琳又转为吏部尚书。吴琳告老回黄岗,朱元璋派人去察听,远远见一农人坐小杌上,起来插秧,样子很端谨。使者前问:“此地有吴尚书这人不?”农人叉手回答:“我便是。”使者复命,朱元璋听了以后,大加赞许。

曾经从敌方叛变过来的高级将领,尽管对朱元璋一向忠心耿耿,但还是受到经他授意的检校们的重点监督。他这样说:“昔日,他们能投到我这边来,现在,或者以后,他们也能投到别人那边去。对这种人,我总是不放心的。”对降臣罗复仁就是如此。罗复仁曾经是陈友谅的编修,为人厚道,为政清廉,学问深奥,是陈友谅十分器重的人物,但是他觉得跟着陈没有发展前途,遂就“遁去,谒太祖于九江,从战鄱阳湖、围武昌,均立下了功劳;被授予中书谘议”。洪武三年(1370年),官拜弘文馆学士。应该说,他对朱元璋是没有二心的。在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朱元璋对他没有防备之心,而是信任他的,一见面就称他“老实罗”。但就是这样一个“老实罗”,后来也受到检校的监督。

虽然检校们的权力很大,上可以监视大臣中书,下可以监视平民百姓,但他们并没有扣押和处决犯人的权力。胡惟庸案发生后,由于检校只能执行察听、侦伺工作,而无扣押处决犯人之权,因而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举镇压的需要。于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下令设立了锦衣卫。

在明代,实行的兵制是卫所制,但还设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上十二卫”。这个上十二卫,便是皇帝的私人卫队。锦衣卫就是上十二卫中的一个卫。较其他卫而言,锦衣卫更贴近皇帝本人,换句话说,锦衣卫就是皇帝的贴身卫队,负有护驾之重任。凡盗贼奸宄要秘密缉访,街涂沟洫要经常注视,是一个组织完备的军事特务机构,和皇朝的府、部、院都没有隶属关系,由皇帝直接指挥,只对皇帝负责。

锦衣卫设有监狱,称之为锦衣狱,属锦衣卫下边的北镇抚司管辖。狱内刑罚不仅残酷,而且名目繁多。一个人若不幸踏进锦衣狱,那么便“五毒备尝,肢体不全。其刑最残酷者,名曰琶,每使用,使人百骨尽脱,汗下如水,死而复生,如是者二三次。荼酷之下,何狱不成。”一个犯人如果被送进锦衣狱,那就等于被送到了地狱,再也没有生还的可能。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认为锦衣卫的诏狱用刑过于残忍。同时,镇压臣民不轨妖言的任务也基本完成,于是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把犯人移交刑部审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胡惟庸和蓝玉案全部结束,朱元璋再次申明此禁,诏令京师外罪囚,不得交锦衣卫,无论罪恶轻重,全都经三法司。但是这条法令并没有维持多久,明成祖即位后,又重新利用锦衣卫来镇压建文帝的臣下,恢复了诏狱。以后历代皇帝都倚仗锦衣卫做耳目爪牙,锦衣卫的职权日益扩大,人员日益众多,最终造成残酷的恐怖气氛,一直延续到明亡。

明代对官员的服装进行改进,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对官员服装用“补子”制度来表示品极,而有“补子”的服装便被称为“补服”。

“补子”是一块约40~50平方厘米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补子”图案一般文官用禽鸟纹,武官用走兽纹,各分九等,容易识别。明朝实行官员服装“补服”制,从而使官员之间等级明显,利于管理。

朱元璋设置锦衣卫的更深一层的原因是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假借了若干由头,连杀带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差不多灭了个干干净净。这类案子,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如果交给朝官们按法办理,就有可能旷日持久,甚至定不了案。所以就把这些案子作为诏狱交给锦衣卫办理,可以迅速实现自己的目的。 ML8trEwxFwZGCxppiYkbpoaYEF/TIFOwVyEV5zqDh5YD6rxE3dcdE7RJ5YY5RvI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