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家族的统治,唐玄宗李隆基外贬功臣使其悠闲自保,宋太祖赵匡胤则杯酒释兵权,而朱元璋却是疯狂地屠杀功臣。与他们相比,朱元璋手段真是狠毒至极。
朱元璋收兵权就同他废相一样,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首先着眼于机构的调整,阶段性地削弱中央军事机构的权力。这其中最费脑筋的,是军队和统帅的关系问题。要打仗必须任命统帅,但是在战事结束以后,如何收回这个统帅权呢?不收回,将帅有固定的直属大军,一旦有变故,他的统治是不牢靠的。要收回,采取什么方法?
元朝兵权主要由大都督府所掌握,任何将领调动都需要通过大都督府,这无形中会对皇帝的权威造成影响,鉴于此,朱元璋在废除了中书省的同时,就借势把大都督府也撤销了,同时又设立了前、后、左、中、右五个都督府,每个都督府又设了两个长官,即左、右都督,两人都有自己的都司及卫所。朱元璋又明确规定:五军都督府管理兵籍及军政,但是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兵部掌管军官的提拔并且制定军令,但不能直接指挥军队。如果要调动军队,则由皇帝直接负责,然后从卫所中调动部队并且委派将领。将领出征时有印在身,以示皇帝的权威;战事如果结束,印必须交回,各个卫后的士兵则各回本队。这些办法的施行,达到了永久性削弱中央军事机构权力的目的。
但朱元璋并不满足,原因是在国家趋于安定后,随之而来的是功臣武将骄横放肆,皇权与将权的矛盾不断激化。洪武年间发生了蓝玉案,正是这种矛盾激化的结果。
蓝玉,凤阳定远(今属安徽)回族人,洪武后期的主要将领。关于蓝玉早期的历史,史籍记载不详,只说他是常遇春的妻弟,作战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经常在朱元璋面前夸奖他,从而受到朱元璋的器重,初授管军镇抚,后升武德卫千户,旋改任亲军千户,积功至武德卫指挥使,地位不断上升。洪武三年(1370年),蓝玉被擢为大都督府佥事,进入明朝最高军事行政机构。
洪武十一年(1378年)秋,蓝玉率兵出征甘、青,次年取得胜利。朱元璋命置洮州卫,设官领兵驻守。师还以后,蓝玉被封为永昌侯,食禄二千五百石,进入明初新贵公侯行列。
甘、青平定以后,朱元璋用兵西南和东北,蓝玉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云南梁王巴扎剌瓦尔密在元朝灭亡以后,负隅顽抗,一再拒绝明朝招降,最后竟将明使杀掉,朱元璋于是决定派兵征讨。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蓝玉为左副将军,跟右副将军沐英一起,随征南将军傅友德率三十万兵征讨云南。“自九月朔出师,迄下云南,仅百余日”,次年闰二月,蓝玉、沐英率兵西攻大理,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其他一些民族地区,遣人招抚,大部不经战斗便归顺明朝。奉诏班师后,蓝玉因功加禄五百石,其女被册为蜀王妃。
东北的纳哈出是元朝世将,曾被明军俘获过,放还后仍与明朝作对为敌,据金山(今内蒙古哲里木盟东境西辽河南岸)一带屯兵蓄锐,待机南下,从东北方面构成对明的威胁。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蓝玉为右副将军,和大将军冯胜、左副将军傅友德率兵出击。六月,蓝玉率大军直趋前进,一路胜利,到达金山之西。纳哈出见久战不胜,便派人到大将军冯胜处请降,冯胜派蓝玉前往受降。蓝玉设酒宴款待纳哈出。纳哈出斟酒谢蓝玉,蓝玉不喝,一定让纳哈出先穿上他的衣服,才喝纳哈出斟的酒。纳哈出不肯,双方争执不下,形成僵局。纳哈出将酒洒在地上,和随从密语几句后想走。在场有人明白纳哈出话的意思,告诉常茂(常遇春子,冯胜婿,蓝玉外甥),常茂急忙上前阻拦,将纳哈出砍伤。回军路上,明军遭藏匿起来的纳哈出余众的伏击,损失惨重,三千殿后骑兵全部覆没。冯胜让常茂承担这个责任,常茂向朱元璋说明了情况,朱元璋说:“如尔言,胜亦不得无罪。”收回了冯胜的总兵印,命蓝玉行总兵官事。不久又在军中拜蓝玉为大将军,蓝玉成为明朝战时统兵的最高将领。
扩廓帖木儿死后,纳哈出降。此时的北元势力虽经明军一再打击,但败而未灭,仍然构成了对明的威胁。击败纳哈出的当年,蓝玉为大将军,率兵征讨北元。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四月,蓝玉率兵出发,自大宁进至庆州,闻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抄近路兼程而进。后经侦察得知元主营在捕鱼儿海东北八十里处。蓝玉命王弼为前锋,疾驰直击其营。元军仓促应战,伤亡惨重,元主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人向北逃跑,蓝玉率精骑追赶,没有赶上,俘获其次子地保奴及妃、公主等数万人和大量牲畜,并得其传国玺、宝玉、金银印章等物,取得巨大胜利。元主北逃以后被人杀死,北元因此而四分五裂,不久灭亡。
蓝玉胜利班师,朱元璋闻讯兴奋异常,将蓝玉比作卫青、李靖,大加褒奖,回来后封凉国公。蓝玉的政治生涯、军事武功至此达到巅峰。
然而,蓝玉自恃有功,骄横不自检束。打败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后,他不仅私占掠获的大量珍宝、驼马,还将元妃占为己有。朱元璋闻此大怒,说:“玉无礼如此,岂大将军所为哉!”蓝玉班师至喜峰关,因已入夜,守关人未及时纳入,蓝玉怒而纵兵破关而入,朱元璋知道后很不高兴。蓝玉领兵在外,经常擅自升降将校,进止自专,诏令有所不从,甚至违诏出师。在朱元璋面前,有时也是举止不恭,语言傲慢,失君臣礼。更严重的是,蓝玉蓄庄奴、假子数千人,横行霸道,胡作非为;他还强占民田,鱼肉百姓。百姓上告,御史官举劾,他竟将御史打了逐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官员告蓝玉同景川侯曹震等谋反,蓝玉被杀,株连三族,坐党论死者一万五千人,史称“蓝狱”,是继胡惟庸案后的又一次大案,连称“胡蓝之狱”。
如此众多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为什么会毫无反抗地束手就擒呢?显然,他们没有任何要同朝廷作对的准备。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反谋。这也是一个冤案。那么朱元璋为何要杀了蓝玉?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导火线就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年仅三十九岁的太子朱标死了。按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只能由皇太子的长子接任,而朱标的长子早已夭折,这时排行老大的朱允炆才十五岁。朱元璋诛杀权臣,就是想要为子孙铲除后患。
有一则记载说,当初马皇后去世以后,朱元璋一直处于郁郁不乐的状态,戮杀大臣的行为也更加恣意妄为。有一次,太子朱标进谏说:“陛下您杀大臣杀得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和气。”朱元璋听了以后不说话,沉默了很久。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来,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命令太子去捡起来。面对长满刺的棘杖,太子觉得很为难。朱元璋说:“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磨干净了,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所杀的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你皇位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太子跪下来给朱元璋磕头,但心里却不同意朱元璋的观点,低头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他这是什么意思呢?他是说,父亲您似乎不是尧舜那样的明君,否则哪来那么多乱臣贼子?你想,朱元璋听了这话能不生气吗?老皇帝气得搬起椅子就扔了过去,要砸太子,太子吓得赶忙逃走。
铲除权臣如同除掉荆杖上的棘刺,是为了便于掌握。虽然老将都已经被杀光了,但新起的蓝玉等人能征善战,强悍桀骜,让人很不放心。因此,为了孙子朱允炆,为了防备不测,对蓝玉这样的强臣,反也得杀,不反也得杀。然而,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这却导致到了靖难之役时,南京朝廷竟无将可派,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杀功臣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