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和妈妈分开时号啕大哭
——患有分离焦虑

涛涛的妈妈是一所公立学校的教师,休完产假后就回到教学岗位,把他交给奶奶照看。涛涛从落地开始就是个非常皮实的孩子,从来不哭闹,很乖巧。爸爸妈妈都能够很安心地去工作,一大家子人也非常开心。

但是,最近涛涛却有了很大的转变。只要妈妈一下班回到家,就立马跑到妈妈跟前,搂着妈妈的脖子,脸蛋紧紧地贴着妈妈的脸,生怕妈妈会离开他;吃饭时,也不坐到儿童椅上,非得坐在妈妈的腿上;妈妈洗个碗,涛涛像个膏药似的拽住妈妈的衣服,生怕妈妈走了,妈妈上个厕所也要紧紧跟着;更重要的是,每天妈妈上班的时候都得奶奶从妈妈怀里使劲地抱过来,妈妈才能去上班。

涛涛这样的反应让妈妈也没有办法,工作的时候也经常给奶奶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有一次,妈妈刚进了门,涛涛就立马跑到妈妈跟前抱着妈妈,伤心地哭着,好像受了莫大的委屈似的,妈妈见到自己的宝宝这样,也不免伤心起来。奶奶看到了,也非常心疼,觉得好像亏待了这个小孩子。

涛涛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称为分离焦虑。调查研究发现,宝宝从1岁左右,和妈妈分离时,就会出现分离焦虑现象。伴随着成长,宝宝已经清晰地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而此时的宝宝还处于母婴共生阶段,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一旦妈妈离开,孩子就觉得要和妈妈永远分离了。

一般情况下,孩子出现焦虑的时间是1~6岁,但在1~3岁这段时间会达到高峰。孩子大约在8个月大的时候会对爸爸妈妈有清晰的认知,并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与他人有所不同。当别人问宝宝,爸爸妈妈在哪里时,宝宝可以明确地指向爸爸妈妈所在的地方。

我们有的时候还会发现,当妈妈在宝宝身边时,宝宝也非常欢迎别人抱他,亲他,跟其他亲人甚至陌生人都玩得很开心。但是一旦妈妈不在宝宝身边,他就开始大声哭闹。在宝宝看来,妈妈是把自己扔给了其他人,永远地不要他了。但宝宝并不知道,妈妈只是暂时地离开了。

有了自我意识的宝宝,非常惧怕分离,害怕被亲人抛弃。对他们而言,短暂的分离也是件极为痛苦的事情,他们时刻想得到父母的关注。为了获得更多的爱,他们通过哭声来引起父母的注意,以获得所谓的安全感。孩子在成长阶段出现的分离焦虑是种很正常的现象,但是过度的焦虑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也会给父母带来极大的烦恼。

欢欢的妈妈就很好地解决了宝宝的这种现象,让我们看一下她是怎么处理的。

第一,做好分离缓冲。

欢欢今年1岁半了,从1岁开始起欢欢出现了分离焦虑现象,妈妈觉得很心累,上班间歇还得给家里打个电话,询问一下孩子的情况。结果,妈妈发现宝宝在妈妈离开的这段时间里并没有出现大哭大闹的现象。妈妈意识到其实欢欢只是怕自己会永远离开她。为此,妈妈在每次出门前都告诉孩子,妈妈要去上班了,晚上就回来了,如果不上班的话就不能给宝宝买漂亮衣服和玩具了,妈妈上班,宝宝要乖乖的,爷爷奶奶会带你出去玩。结果,每次,宝宝都特别听话,妈妈也特别开心。

妈妈这样和宝宝沟通,让孩子意识到妈妈的离开是暂时的,而不是永远的。宝宝在了解了妈妈的离开只是一段时间后,就有了定心丸。再加上与妈妈短暂的分离时间内,有奶奶陪宝宝玩耍。这样,妈妈在无意中就逐渐地缓解了他心理震动和情感冲动。时间长了,宝宝习以为常,也能够健康地成长。但是,妈妈在与孩子分开的时候切勿流露出恋恋不舍的情况,否则宝宝会发现到妈妈的情绪,哭闹得更加厉害。

第二,继续巩固孩子的内心安全感。

其实,孩子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会哭闹,但是在妈妈离开后却玩耍很好。欢欢就是这样子,除了每次给孩子心理暗示之外,妈妈还给予了欢欢有规律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每周末妈妈都会带孩子出去玩,有空就多陪伴孩子,让孩子意识到父母并没有忽视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

为了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更好地面对生存的环境,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好的照顾,不仅要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还要多鼓励孩子,夸奖孩子。让孩子在父母的爱中逐渐成长,在成长中不断地适应外在的环境,更加乐观、积极地面对每一天的生活。 Qu5PvFDjwuZ8uew0JYaN+MVtRdDMhgpLo3Zdrm263CflVy2SekiYYeJVNz1Nr3v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