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一“书”击起千层浪

随着地域文化的热炒,《河南人惹谁了》《河南人谁也没惹》《解读中原》等一系列议论河南人的书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在人们的心中炸开了锅,河南人再次成为世人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河南人惹谁了》一书最先问世,影响也最大,它第一次以一个河南人的视角,把河南人遭受的白眼和歧视,以及满腹的辛酸,摆到了世人的面前,由此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的有关河南人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社会反响强烈,参与讨论者众多,观点也形形色色,有人附和,有人批驳,有人愤怒,有人反思,有人惊讶,有人困惑……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河南人现象”。

这种针对河南人的地域歧视愈演愈烈,不少人以编造和传播歧视河南人的“段子”为乐趣,好像河南人个个都是洪水猛兽,是与其他地方人不一样的“另类的中国人”。

这种“妖魔化河南人”的舆论,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影响极为之大,有些外省举办的人才招聘会和贸易洽谈会,甚至公开打出“河南人谢绝入内”“河南人免谈”之类的标语,拒绝与河南人打交道。

针对“妖魔化河南人”的现象,河南籍作家周大新。拿起了手中的笔杆子,把愤怒付诸于笔端。在这种情况下,他的长篇小说《2l大厦》诞生了,小说里的字字句句,都流露着一种愤懑,这是河南人的愤怒,对全国所有不尊重河南人的人的愤怒!读者和评论家似乎都没有注意到作者的真正意旨,仅仅认为这是一部同情下层劳动者、反映他们对京城生活的向往以及农家子弟到大城市后复杂心绪的书。而周大新亲口对记者说,主角实际就是河南人。有什么能比一个河南农村人与北京的白领世界对比更强烈?更富有戏剧性?

在小说中,作者把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放在了一幢虚构的21世纪大厦里,充满了象征和寓意。

这些21世纪大厦的房客们,有贪官、奸商、变态者、卖身女、怨妇……周大新下意识把他们都看成与一个朴实又年轻的河南籍保安作对的人。河南保安喜欢上了2l世纪大厦里一个久经情场的北京姑娘,但这个姑娘却是别有用心,先是逼迫他成为她的贴身保镖,然后把他勾到床上……当他慢慢觉得生活有了亮色,他以为有了肉体关系就要结婚,这是他河南农村的观念,但一切却不是那么回事。最后这个河南保安在见识了各色人后,面对着情感的被骗,对人生的绝望,毅然地从大厦43层跳了下去。一个微不足道的河南农家小伙的生命结束了。

其实,这个河南保安又何尝不是整个河南人的缩影,小伙子成了受屈辱的河南人的象征,也是几千年来中原人民朴实重情的象征。周大新说他在写这一段时哭了。

周大新说:“中原很穷,很落后,河南人已经受了那么多苦了,什么样的灾难在别的地方都是小问题,在河南却是大灾祸,三年困难时期,河南人死得最多。大家不要笑话他们了!河南是最中国的,河南人身上的毛病中国人都有,他们不过是更集中更典型罢了,你们笑他们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周大新说他的这种愤怒已经积存多年。过去之所以没写,是因为他还不了解大城市人的内心、北京人的内心。对于国人对河南人的无情嘲讽与歧视,他的愤怒一经点拨便喷薄而出。因为他记得作家张宇说过的话:“河南人是中国人的娘。”

有一位记者也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发出了“河南人到底招谁惹谁了”的疑问,他从三门峡进入河南,经渑池、洛阳、郑州、开封、商丘,他眼中的河南从里到外、从社会生活到言谈举止,相差的不过是方言及汽车车牌上打头的第一个汉字而已。

他连连质问:“朔州假酒夺去多少人的性命,但你听过有人拿山西人说事儿吗?”

“克拉玛依大火中遇难人数多过洛阳,你挖苦别人时又会提新疆人吗?”

当然,这不是简单比数字的数学题。

河南籍著名作家刘震云也站出来,表示自己愿意“做河南人的形象大使”。他在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把一个民族的缺点漫画成一个人和一个地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戏剧化表现,这样说起来方便和有快感。”如果河南人能成为大家对生活发泄的一个渠道和形象,对于社会稳定也是有帮助的,也算是河南人对生活的一种贡献,但问题是,大家现在谈论和嘲讽的已经是进行了许多艺术创造的‘河南人’,而不是生活中的河南人了。

“河南人长得不凶恶,中等个儿,黑皮肤,一说话声音很大,人多的时候爱憨厚地笑,一个人的时候神情有些忧伤。由于皱纹里的尘土还没来得及洗干净,生活起来容易粗枝大叶,什么东西都爱一锅烩,烩菜、烩饼、羊肉烩面,这容易让人钻空子。

“河南人有缺陷,但大家把这种缺点归结到道德品质上就使事情简单化了,从人性的角度,我承认河南人可能比别的地方的人对世界更敏感和更担心罢了。敏感担心也不是一天了,而是敏感和担心了几千年。在历史过往那里战争频仍,灾难不断,祖祖辈辈多少次是在生命线的边缘挣扎,我们吃饱饭还没几天呢。人从生存的夹缝里走出来,就像刚从阴暗的隧道里走出来,一身的毛病可不就暴露了吗?

被人非议和歧视,怕也不是空穴来风,作为河南人要自省。治好头上的秃疮再上街,对人对己都有好处。在生活中,话语是没有力量的,我对河南人的奉劝是,不要再急着把孩子送到城里捡破烂和卖菜了,赶紧把他们送到北大和清华吧!

河南人口基数大,一个多亿,不在‘免谈’中沉默,就在‘免谈’中爆发。也许二十年后,河南成了经济和文化强省,全国人民又赶着说河南话了。那就是一幅清明上河图。”

河南籍著名作家李佩甫也曾感慨地说:“贫贱才是万恶之源。我们若不能为子孙们抹去贫穷,从自己身上根本改变生活状态,恐怕被人歧视将一直延续下去。试想,有一天人们一看,坐在那最有智慧的、最有才华的、最有钱的、最漂亮的就是河南的孩子的话,谁还敢歧视我们河南人?”

然而,不管是骂河南人也好,嘲讽河南人也好,不见得河南人就坏,恰恰暴露了骂人者褊狭刻薄、幸灾乐祸、自傲自大、画地为牢的“灰暗心理”,还折射出人们的不宽容、不自省、盲目从众、极端情绪化、玩世不恭等“劣根性”,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柏杨先生所写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对中国人的阴暗面的提示。相比之下,河南人面对恣意漫骂、群起围攻的宽容心态和发奋自强的做法,反倒更令人敬佩一些。

在《妖魔化河南人应该缓行》这篇网络文章里,作者这样说:在北京这样的地方,谁去了也揽不着什么好听的。

他的北京同事毫不客气地对他说,北京之乱,就是你们外地人弄的,你们外地人为什么不好好在自己的地盘上呆着啊?作者顿时哑然了,原来在北京人眼里,外省人就是捣乱鬼。并且这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对他讲的话,竟然有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

作者还提到有一位北京女性青年在北京电视台做谈话节目时当场喊出“我坚决不嫁给外地人!”作者在内心深深被刺疼的同时这样问道: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你在妖魔化别人的时候,你的灵魂是坦然和宁静的吗?和“妖魔化河南人”的声音相比,这些微弱的呼喊还没有使我们完全清醒。我们中的很多人也许还没有明白“妖魔化”背后隐藏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阴影。

事实上,世界范围内的许多事例都已经证明——地域文化歧视正是种族歧视的前兆。而种族歧视即有可能使一个统一的强大种群面临被分割的危险。这些都应该被以讽刺、漫骂为乐的人所深思的。 RGVIa6nRfOlFDDWH8ThG+eF2j5MqOgnGkou+GfyLphIOh7g204z+Yb1ZezlLFw9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