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河南民工——地域式的歧视

河南民工,准确地说,是一群带着浓厚河南农民习性而到城里讨生活的口音独特、衣衫肮脏、蓬头垢面的建筑工人、收废品的、卖蔬菜水果的人,因而他们是历史上第一批大规模登上全国性舞台接受全社会审视与评判的河南人。

几年前的早春,某国有建筑企业的三位青年工人,在南方一座城市的一个工地旁边,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了一名投河的异乡少女。这一座城市的晚报将它刊登在《七彩民工》栏目上,三青年,被编辑改为“三民工”。当有人向该报社纠正说:“这是一个国有建筑企业,那三位青年不是民工。”却被告知:无所谓国有还是民营企业,到我们这一座城市搞建筑的,我们都视其为民工。同时还补充了一句:民工是个中性词啊,它是没有褒贬之意的。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涌动着的民工潮自然伴生了诸多社会问题,比如交通、市容、治安、管理等问题。少数河南民工在外出后表现出的低下的素质也使河南在形象问题上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成为今天许多人丑化河南人的口实。

改革开放颠覆了河南人的传统,民工潮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现象,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千百万的农民脱离了土地的束缚,南下北上,东迁西移,带着各种各样的梦想到城市寻找新的生路。

对于素有头脑灵活,善抓机遇和有着经商传统的沿海一带的农民来说,外出打工、经商也许不是太难的事情,尤其是广东、福建和江浙一带的人数百年前就有不少已开始漂洋过海。

但就千百年来受传统重农轻商思想影响的河南农民来说,确是经历了一番心灵与现实的搏斗。

有位史学家说过,古老的中国犹如一个重负而破旧的大车,要使他车轮转动起来很难,但一旦开始前行,巨大的惯性将使其滚滚前驶,很难有力量使他停滞下来。对于河南的民工潮来说也是同样的规律,一波又一波的河南农民走向了东西南北,见到了全新的东西,学习到了新的观念和技术,也为家乡寄回了一张张靠劳动挣得的汇款单。据媒体报道,2000年,河南全省对外输出劳务680万人,创汇达279亿多元,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然而,固守了一辈子黄土地的河南农民终于舍弃了那几分薄田出去闯世界了,面对着外边精彩的世界,他们心中应该说都有着憧憬和希望。多数的河南农民在城市里靠自己的力气吃饭,并攒下了余钱,希求以此来改变家里贫困的状况。但由于文化水平和能力有限,河南民工在外打工主要从事建筑、修理、保安、卖菜和收废品等行业。河南民工在许多城市几乎包揽了大中城市市民的吃喝拉撒,同时大多数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良好的成绩,许多人成为所在城市的荣誉市民。

尽管大家都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但不可否认的是,以世俗的眼光来看,河南民工所从事的本身就是一个个先天性遭人歧视的行业,是都市里的另类和边缘人。由于职业的偏差和本身经济能力的局限,他们中的许多人穿着不干不净的服装,陌生而胆怯地行走在像麦田一样宽阔的马路上,走在像繁星一样灿烂的霓虹灯下,无论是服饰和神态都与外在环境显得是那么的不协调。无论是在拥挤的地铁,还是公共汽车上,常能听到当地人那清高的声音:都是这些民工把交通搞得这样乱。在光辉繁华的大街上,也时常有穿着时髦的女士掩着鼻子冲着过往的民工说:这里简直让乡下人搞得臭气熏天。

河南民工被歧视,已经渗透到了城市的角角落落,包括对他们不屑一顾的眼神。小区发生了盗窃案,首先排查的对象是附近工地上的民工。穿戴有模有样的一些城里人乘公交车,总是斜着眼看同在一个车上的民工。一边看,一边还会不断地抚摸自己放钱包的口袋。在一些人眼里,似乎河南民工都是些手脚不干净、俗称“三只手”的小偷。

河南民工身份在都市里的尴尬地位加上少数河南民工表现出的种种不良甚至不法行为使整个河南民工和河南人蒙羞。这些民工中,造假行骗的有之,偷盗欺诈的有之,杀人越货的有之。尽管他们是河南民工中的极少数,但影响是极其恶劣的,加上各大城市公布的外来人口犯罪情况与各种河南民工违法犯罪的突出报道与渲染,以及包括段子在内的口舌文学的兴起,就使河南民工的整体形象被扭曲了,“河南民工”也成了一个带有歧视意味的词语。 RGVIa6nRfOlFDDWH8ThG+eF2j5MqOgnGkou+GfyLphIOh7g204z+Yb1ZezlLFw9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