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嗔恚 |
贪、嗔、痴、慢、疑,是世人受“苦”的根因,这五毒就像是潜藏于内心深处的五个心魔,这里我们重点说一说“嗔”。
嗔,即是怒火中烧。凡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世人总是会发脾气、不高兴,它是障道之祸首,所以经书上说“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嗔恚。”
嗔怒,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情绪,有嗔怒习性的人,就像胸中有一股怒火,随时都准备爆发。
古时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他厌倦战争,专程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
他对宗臬禅师说:“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禅师说:“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说:“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禅师还是说:“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法,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说:“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这位将军用禅语诗偈说道:“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也开玩笑地用偈语回道:“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除却心头之火,不是嘴巴说放下就能放下的,“说时似悟,对境生迷”。习气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别人轻轻一点怒火又起,其实是心未净。
嗔心不除,休言四禅八定。所谓火烧功德林,就是指人发脾气,便起了嗔恚之火,就把所有的功德都烧光了。除此之外,愤怒往往会波及他人、伤害他人。
人在愤怒时,常常难以自制,一旦失手,就是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所以,富兰克林说:“愤怒起于愚昧,终于悔恨。”
真正有智慧的人、有觉悟的人,即使遇到逆境,也决不会燃烧自己的功德,更不会不问青红皂白就发脾气。要修忍辱。能忍,尔后才有定;能定,尔后才有慧。通俗地说,就是提高情绪自制力,让激动和盛怒降温,直至彻底消失。
心净则嗔灭,这本身即是无量之功德;远离嗔火,莫因一时之嗔让悔恨与遗憾缠绕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