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施予是真正的慈善 |
佛说:如果真心帮助,不挟带任何杂念的布施,就是真布施;不怕将来没有回报的布施,就是真布施;不对受施人存任何轻视之心的布施,就是真布施。
这里有一个施善得报的故事。
有一次,佛托着钵出来化缘,遇到两个小孩在路上玩沙子。他们看见佛,就站起来非常恭敬地行礼,其中一个孩子抓起一把沙子放在佛的钵盂里,说:“我用这个供养你!”
佛说:“善哉!善哉!”
另外一个孩子也抓起一把沙子放在佛的钵盂里。佛就预言,若干年后,一个是英明的帝王,一个是贤明的宰相。
百年后,一个孩子当了国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阿育王;另一个就是他的宰相。在典籍中,关于阿育王的史实与传说很多。比如,他曾经打败东征的亚历山大;他建的一座寺曾经飞到中国来,就是浙江宁波的阿育王寺。
阿育王的一把沙子就得到了这么大的回报,很多人向寺庙里捐金捐银,什么好处也没见到。原因无他,越有所求越得不到。
这不仅是佛法,也是做人的道理!
什么是真正的慈善?佛祖讲得很清楚,一是出于至诚;二是不求回报;三是不轻毁人家。
前面两条好理解,不轻毁人家是什么意思呢?
“轻”是轻视。因为自己处于“施主”的地位,心里难免有几分优越感,在语言神态上就可能表现出看轻对方之意。比如那个“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中,有钱人搭一个棚子,好心给饥民施粥,这是件功德事,说话却不客气,看见来了个人,就说:“喂,来吃吧!”谁知那个人有骨气,不受嗟来之食,掉头而去。你瞧,本来是想帮助人家,反倒得罪了人家,还说什么“好心无好报”,太不通人情世故了。
“毁”是诋毁的意思,也就是说人家的坏话。这个坏话不是当场说的,是背后说的。比如,给了别人一个帮助,生怕人家不晓得自己心眼好,马上去告诉人家:“那小子现在都混成这样了,穷得连给小孩交学费的钱都没有。我看他可怜,借给他500元。”这好像是真话,怎么说是诋毁呢?因为这是揭人隐私。人在社会上,是要讲信誉的,这是一种无形资产。你让人知道了他的窘状,他的信誉马上下降,以后办事人家不放心他。所以,你借给他500元,一句话就让他损失了无形资产5000元。你这500元他还要还你,他损失的5000元找谁去要?他不找你报仇就好了,还想指望他的回报?
假如受自己帮助的人发达了,自己却原地踏步,说的话就更难听了:“那小子,当初如何如何,要不是我帮他一把,他哪有今天?”这就不只是诋毁,而是诬蔑了。他混到今天这一步,99%肯定是靠他的才能和努力,你那点帮助哪够用?不自度者,连佛祖也认为度不了他,自己不努力还揭别人的短,不是诋毁是什么?人家不报复就好了,你还指望他的回报?
电影里经常出现这样的镜头:某女身出豪门,某个小人物跟她结了婚,从此步步青云。此女便以此为傲,气稍不顺,就说:“你没有我,哪有今天?”最后,老公坚决要跟她离婚。这个女人就是犯了诋毁的毛病。不错,你是给了他一个机会,但运用这个机会的才能却是他自己的,没有才能有机会也白搭。他有这个才能,在别的地方也可能找到这种机会,怎么能说没有你就没有他的今天呢。
在佛的三大布施原则中,最重要的当然是至诚之心。你不是因为他有权有势,不是因为他长得漂亮,不是因为他将来可能有出息,不是因为想炫耀自己,总之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完全是因为一念之善,这样的施予才是真正的慈善,无论你的施予多么微不足道,都是该得善报的。
给予是通往天堂的唯一路径。
有位国王想励精图治,他觉得如果有三件事能够解决,则国家立刻可以富强。第一,如何预知最重要的时间;第二,如何确知最重要的人物;第三,如何辨明最紧要的任务。于是群臣献策说,把时间支配得正确,最好是列表;国家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教师或科学家;而当务之急是弘扬科学与严明法律。
国王对这些答案都不满意。他去问一个高僧,高僧正在垦地,国王问他这三个问题,恳求高僧的忠告,但高僧并没有回答他。高僧挖土累了,国王就帮他的忙。天快黑时,远处忽然跑来一个受伤的人。于是国王与高僧把这个受伤的人先救下来,裹好了伤,抬到高僧家里。翌日醒来时,这位伤者看了看国王说:“我是你的敌人,我昨天知道你来访问高僧,准备在你回程时截击,可是被你的卫士发现了,他们追捕我,我受了伤逃过来,却正遇到你。感谢你的救助,我不再是你的敌人了,我要做你的朋友。”
国王再去见高僧,还是恳求他解答那三个问题。高僧说:“我已经回答你了。”国王说:“你回答了我什么?”高僧说:“你如不怜悯我的劳累,因帮我挖地而耽搁了时间,你昨天回程时,就被他杀死了。你如不怜恤他的创伤并且为他包扎,他不会这样容易地臣服你。所以你所问的最重要的时间是‘现在’,只有现在才可以把握。你所说的最重要的人物是你‘左右的人’,因为你立刻可以影响他。而世界上最重要的是‘爱’,没有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给予是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人只有怀着一颗真挚的爱心面对生活,才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关爱和帮助。那么他能不快乐吗?所以选择了给予就等于选择了快乐。
一尊几百年前的弥勒佛,因年久失修,有些残损了,寺里请来佛工为其修葺。当佛工根据残损程度揭开弥勒佛的腹部,准备加固翻新时,在场的方丈和僧侣们无不惊愕动容——弥勒佛祖的阔腹里居然装着12个男女老少的陶俑!
见过、朝拜过弥勒佛的人们,往往陶醉或羡慕于佛祖无与伦比的朗笑,更为弥勒佛的超级大肚子动之以容、付之一笑。有人还铭记着有关弥勒佛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可是,又有几人能够联想到、颖悟出弥勒佛之所以大腹便便、笑口常开的真正因由?
心中装着别人,装着衣食父母、亲情悠悠的男女老少,装着需要照顾、需要超度的芸芸众生,肚子能不大吗?笑容能不爽朗吗?
佛教以及信奉佛教的人们,能创想塑造出如此经典、如此奥妙的弥勒佛来,就是一种念及苍生、真实再现的慈悲情怀,就是一种高深玄妙、经世绝伦的人文艺术。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真实幸福,不能仅仅囿于个人的一管之见、一私之利,要关爱别人、帮助别人,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只有这样的心志和心态,人生才能抵达一种高尚而神圣的境界。如此才能得到无比的快乐。
有一人过世之后,发现自己置身在一个金光闪闪的国度里,心想:“我现在一定比生前想象的情况好多了。”接着,一道光芒迫近他,引领他来到了一个非常富丽堂皇的宴会厅。
大厅里,有一张摆满各种佳肴美馔的长桌。他和很多不认识的人一同入席,开始准备享用自己喜爱的美食。
但是,正当他拿起刀叉时,突然有人从背后靠近他,并且在他的手臂后面绑了一块薄木板,这么一来,他根本无法将食物送入口中,因为他的手臂无法弯曲。
环顾四周,他注意到其他围坐在桌子边的人也有相同的困扰,无法弯曲已被笔直固定住的手臂。顿时,哀号和哭喊的声音四起,无论他们再怎么努力想将食物送入自己口中,仍无法随心所欲地弯曲手臂。
他走到那位带领他来到此地的人身旁,说:“我不愿待在这里,你还是让我到另一个地方吧!”
突然间,一道光芒引领他穿过大厅的门槛,来到另一个广大又华丽的宴会厅。
同样地,这个宴会厅里也有一张摆满和之前一样美食的大桌。这个人心想:“哦!这和刚才的场景很像。”
当他坐在餐桌前面准备进餐的时候,也有一个人走到他的后面,在他的手臂后面绑住一块薄木板。同样的情形再度重演,他仍旧无法弯曲手臂将夹取的食物送入口中。
正为此感到惋惜和伤心时,他环顾餐桌四周,注意到这里和先前的情形有些许不同。
这里的人索性将他们僵硬、笔直的手臂伸直,把手上的食物送入邻座的人口中。每一个人都将美食喂给旁边的人,每个人都能享用到佳肴。整个大厅其乐融融,每个人都笑逐颜开。
帮助他人正是生命的本质。为他人尽力,也即为自己尽力;一个人在帮助别人时,无形之中就已经投资了感情,别人对于你的帮助会永记在心,只要一有机会,他们也会主动帮助你的。
所以,你会因为帮助了别人而被别人放置在一个温暖的环境中,享受给予之后的快乐。
天堂与地狱只有一线之隔,给予与索取也只有一步之遥,为求心的宽慰与快乐,请先给予他人以帮助。因为那是你通往天堂的唯一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