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千辛万苦上学堂

大妈李桂英对这个“儿子”可以说是疼爱有加,甚至是无微不至——尽管在这样一个苦难的时代,贫穷的家庭,惟一能让这个“儿子”感到开心的,也许只是一顿饱饭而已。但无论如何,李桂英都在变着法地哄卫国开心。当时住在大爸家的奶奶,也是让卫国很快定下心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每天晚上躺在奶奶怀抱里入睡,让卫国从心底里想起了幼年的温馨,疼爱着孙子的奶奶,总是在晚上把卫国搂在怀里,任由他的小手抚摸着自己的乳房。

过继之后,卫国一直没有改口,管大伯叫大爸,管伯母叫大妈。根据陕北的农村,成了年的孩子给人家“顶门”为儿,继承香火是件天大的事情,过继的时候还有由家族中的长辈主持一场仪式,在这场仪式中,过继过来为他人“顶门”的人要向自己的养父母叩头行礼,然后就要改口称呼所顶门户的父母,从此成为别人家的儿子,全心全意承担做儿子的责任与义务;而被“顶门”的父母,也要在这个仪式之后,将养子视为己出,不论家中有没有孩子,都不能偏心眼儿,更不能虐待养子。这也是陕北农村的善良风俗,“顶门”的人舍弃自己的家庭,来侍奉毫无关系的养父母,这本来已是善行,若是养父母再心存歹意,实在是为陕北人所不齿——一旦事情败露,让同村的人知道了,都是要咒骂这家人绝户的。反过来,养子不孝顺养父母也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而且即便日后养子想要与养父母家解除关系,也要通过一个正式场合的仪式,讲出个说法来,说出为什么要解除关系,不然的话,养子在村里的名声也要臭了,会被人骂做是“白眼狼”,连畜生都不如。

像卫国这样年纪还小,或者更小的、不记事的孩子当“顶门人”的时候,双方父母还要立个契约,抱养一方还要付出一定的经济补偿,基本上孩子长大之后也不会记得自己的亲生父母了。但是卫国不同,他是在懂事之后过继给大伯家的,所以这没有任何仪式契约形式。大妈李桂英一开始也想让卫国改口,让他以后都管自己叫妈。但卫国说,我妈说我得叫你大妈,到了你家就会供我念书。孩子毕竟懂事了,虽然心里念着大妈的好,但还是忘不了王家堡的家。李桂英心里不舒服,为此生了好久的闷气。后来又偷偷告诉了丈夫王玉德,哪知道王玉德却并不意外,他知道顶门这件事肯定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卫国已经9岁了,想让他现在改口实在有些困难,但是只要自己家对卫国真心实意的好,孩子也对自己尽心,在自己身后有个料理的人就好了,叫什么并不重要。听丈夫这么一说,李桂英也就释然了。于是在王玉德的包容下,卫国一直管他们夫妇俩叫大爸、大妈,哪怕是成名之后也没有改口。

王玉德虽然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但是却心如明镜,不计较这些小事。卫国虽说没有改口,却一直尽着为人子的责任。农忙的时候,卫国只要看到大人在忙碌,就会主动地去给大爸大妈打下手,要不然就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这一切,大妈李桂英都看在眼里,心里不住地夸儿子又懂事、又听话,对卫国也越来越好。

而年幼的儿子越是受到照顾,越懂得投桃报李、乌鸦反哺的道理,拦羊、扒草、背粪、掏地,在劳动中将嫩弱的肩膀和双手早早地磨出了棱角。其实卫国从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开始逐渐明白了他肩上的责任,来到了郭家沟更是明白了需要在这个家庭里担任什么角色。尽管有些农活会让他瘦小的身板有些吃不消,但是属牛的他最不缺乏的就是倔强、不示弱、不服输的劲头,所以无论多么苦他都自己承受了下来。

就是他这种不服输的劲,给那些在王卫国刚来到郭家沟时,对他有些冷落的小伙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们渐渐明白卫国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极强的自尊心,即使是与一些比自己大好多的男孩子打架,他也从不认输。

大爸大妈看在眼里,也知道这个过继来的儿子,日后准能做出点事来,因为他身上有着与这个贫穷的世界格格不入的气质。

卫国来到郭家沟就是为了上学,转眼间来到郭家沟也快半年了,已经临近年关了。过完年,村里的学校就要开始招收学生了。只是家里一贫如洗,一时间也拿不出钱来给他买纸笔课本,供他上学。要知道,王玉德家也就是因为吃饭的嘴少,才比王玉宽家好过一些,实际上也是过的穷苦日子。卫国不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他知道家里的不容易,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已经开始高高兴兴地准备新书包,把羡慕深深地藏在心里。

一个寒冷的冬夜,大妈担心儿子晚上睡觉着凉,就把卫国冰冷的脚丫,拉进自己的被窝取暖。这时候卫国并没有睡着,而是在被窝里动来动去。大妈就问他:

“卫儿,你怎么不睡觉啊,在被窝里干什么呢?”

“大妈,我在练着写字呢。”卫国回答道。

大妈把被窝撩起一点,向里一看,发现卫国用手在小肚皮上写写画画,仔细看就像是先生在学堂的板子上写字的模样。大妈看着看着,眼眶就湿了,心里可不是个滋味。她不愿意儿子受委屈,“卫儿,赶过了年,妈就送你上学去!”一边说着,一边拍着卫国睡觉。卫国迷迷糊糊的听到了,喃喃地答应着。

转年开了春,眼瞅着到了开学的日子。这天早晨,大妈把卫国从被窝里叫醒,给他穿戴好衣裳,然后挂在他脖子上一个书包,“卫儿,你能上学了!”

卫国简直不敢相信,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只是“嗯”的一声,用力地点点头,眼睛里闪着光。

当时的郭家沟是隶属于刘家圪大队的一个自然村,而整个刘家圪大队就只有一所小学,坐落在自然村马家店。刘家圪大队的各个自然村,是一种散漫的排列形式,这个马家店小学就处在散漫的各个自然村中间。大队也没有能力新建一栋学堂,只好征用了一座废弃的庙宇,再改建成学校。学校总共建有三孔窑洞,其中一孔是教师办公室,剩下的两孔当做教室用,一共挤了四个年级——二年级复式班占一孔,另一孔则是三四年级复式班。原来庙宇的院子很小,改建成学校后只好长期借用河滩当做操场。

大妈领着卫国去学校报了名,拿到了低年级的课本。卫国一看,觉得自己都能看得明白,又想到自己家里没有那么多的钱来交学费,就想跳过第一、第二册,直接从第三册开始学起。卫国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妈说了,大妈觉得也有道理,就让王玉德带着他去找学校的老师。

当时,马家店小学只有一位老师,叫刘正安。说明来意之后,刘老师想了想,给卫国出了几道题。他先是问了卫国几个笔画比较多、字形比较复杂的字怎么写,凭着在清涧县上学的那一点底子,卫国思考了一下,就能正确地写出来了。接着,刘老师又出了几道算术题,因为没学过,所以卫国一看到题就傻在那儿了。刘老师见状,耐心地给他解释,这就是咱们平时数数,加法就是添上,整着数数,减法就是去掉,倒着数数。刘老师了解卫国的知识情况,同意让他作为“插班生”,跟着一年级上第二学期的课程。当时延川县实行的是初小四年,高小两年制。初小是在秋季报名入学的,所以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正好是春季,也就是说卫国可以马上入学,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 vB59aC8G9wHg4ra5TdxKzvASh3YyWCr7uxP9mEhjV7T5t3FoA8z5uO0V0CJL2ZJ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