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过继延川郭家沟

卫儿要过头晬了。这是陕北人满周岁时过的第一个生日,此后一直到了十二虚岁完晬儿,摘了锁线,才叫长起来了,同时也意味着这个孩子已经能帮爹娘顶上事了。

彼年新中国刚刚成立,被欺压奴役了近一百年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是经年肆虐的战火,只给新中国留下了满目疮痍的大地和百废待兴的困局。

陕北这块西北红军早期的革命根据地,伟大领袖毛泽东生活战斗了十三年之久的革命圣地,即使曾经满载荣光与辉煌,可如今却依旧摆脱不了贫瘠的土地和困苦的生活。

尽管彼时的陕北条件落后,但革命老区的底子还在,县里传播着各种各样关于新中国的消息,王玉宽也弄清楚了他的儿子是出生在新中国的。

在陕北这片堪称穷山恶水的土地,清涧更是出了名的苦,这份苦深深掺杂进了再平凡不过的黄土里,被塑进了路遥家那再常见不过的一孔窑洞里,被卫儿嗅进了微弱的气息里。裹在襁褓中的路遥并不知道的是,在短暂的得子之乐之后,他的生身父母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苦中作乐的生活。

西北风从黄土高坡上吹过,卫儿就像一根野草一样,被风吹着渐渐长大了,他像根细弱的草,却尝过了最猛烈的风——就算碾压过他幼小的并不硬挺的脊梁,也不能把他连根吹倒,这是黄土高坡上的草,扎根最深的草。

因为这个世界,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把他当做弱小的孩子看待。

贫苦人家第一等的大事就是吃饭,而当时那个年代,从土里刨食的庄稼人,还是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明年有没有的吃,要看老天爷肯不肯赏脸;一年的收成是好是坏,更要看老天爷的脸色。

穷山恶水造就了陕北人吃苦耐劳的性格,更养育了他们轻易不向困难低头的脖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成为了陕北的基本生存法则。小子不吃十年闲饭,事实上,卫儿作为长子,并没有享受到父母更多的爱护,早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帮着爹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在卫儿出生后不久,母亲马芝兰又怀上了一胎,转年弟弟妹妹们接二连三地降生在这个世界上。添丁进口本来是好事,但也更加加重了生活的负担。最困难的时候,全家人都只有一床被子,孩子们也渐渐长大,但却没有穿过一条囫囵裤子,不夸张的说,要不是还有一孔窑洞遮风挡雨,全家人早就可以出去乞讨当“叫花子”了。

正如前面说起过的,这样高密度的毫无节制的生育,在当时的陕北还属于普遍的生存状态。因为没有适合的节育措施,一旦怀孕就只能把孩子生出来。所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困苦不止卫儿一家,更不止卫儿一个,可以说这一代的孩子面对生活只能被动地接受,苦难成为了他们人生的第一堂课,他们对生活的希冀仅限于能够吃上一顿饱饭,穿上适时得体的衣服。

但是面对苦难,卫儿没有怨天尤人。作为家里的老大,卫儿早早明白了爹娘的不容易,照看弟妹成为了他每天最基本的劳动。除此之外还要去割猪草喂猪,拾柴砍柴。村里人都知道卫儿的乖巧懂事,小小年纪就懂得把砍好的柴在自家院落里码成整整齐齐的一垛。

很多年后,变成了作家路遥的卫儿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无意中成为了对他童年的真实写照。卫儿就是属牛的,而且还是一头有着极强的耐力的,不知疲倦的,不愿意走捷径,相信通过艰苦努力能够获得成功的牛。尽管上山砍柴的时候,因为年纪太小,卫儿几次遇到了危险,有两次甚至威胁生命,但他知道砍柴是他能帮家人的最直接的办法,这就是他的目标,他必须坚持下来。这不仅是他,也是陕北山区孩子们的共识。

除了希望能这吃饱穿暖,卫儿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上学。只可惜家里太穷,吃饱穿暖都尚且做不到,更何况供他上学呢?可是孩子一天天长大,总不能让他长大了还窝在这小窑洞里吧,再不济也不能叫他做个睁眼瞎啊。赶巧那一年王家堡开办了一所小学,卫儿的爹娘本身不识字,但是又希望儿子能上学,能识文断字。父母本着哪怕再穷也不能耽误卫儿学文化、把孩子前程耽误了的想法把他送到了学校。

从卫儿算起往上追溯王家三代人,就没有一个正儿八经上过学的。卫儿可以说是老王家的第一人了。之前没有上过学也就罢了,这次上了两天学,卫儿满心里都想着读书识字,干活就开始分心了,常常是一边含着眼泪一边干活。王玉宽夫妇看了也是跟着着急,但是他们家现在的情况根本不能送孩子上学。再加上家里的拖累越来越大,王玉宽夫妇想到了让卫儿过继给大哥王玉德家,一来可以减轻家里的负累,二来王玉德家的条件要稍好一些,也有能力供卫儿上学。

王玉宽去大哥家商量这件事,王玉德夫妇欣然同意。原来在那个高密度生育的时代,王玉德膝下却是人丁稀薄,王玉德的婆姨李桂英也曾生下个男娃,但是没裹住——还没养出月子就夭折了。老话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陕北人更是看重这后嗣的事情,中国人对无后之事看得非常重,当然王玉德也不例外。

本来王玉德想把弟弟家的老四要过来,更何况陕北有老话:“光景行不行,长子不顶门。”过继历来是中国乡村维持谱系秩序的一种宗法。清涧县把抱养外姓男儿或女儿称作“抚义”,由兄弟的儿子过继,称作“顶门”。卫儿已经大了,要过来之后,等于拆了弟弟家的顶梁柱啊。但老二婆姨马芝兰却坚持要把长子卫儿送过来“顶门”,王玉德也明白他们其实是想要自己供孩子上学。

王玉德家虽说光景过得也不怎么好,但是毕竟强过王玉宽家里,再说王再朝在的时候一直叮嘱他们:老二家孩子多负累大,你们兄弟几个要帮衬帮衬老二。而且虽然卫儿是老大,但是不管怎样说,有子“顶门”,总比没有强,更何况是自己的嫡亲侄子呢!王玉德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兄弟两家“密谋”这件事的时候,有意没有让卫儿知道,怕孩子还小听了这话心里难受。但是卫儿人小鬼大,从爹娘的神情和只言片语中猜出了个大概。而且他对远在延川的郭家村的大伯一家并不陌生,在卫儿大约长到一岁的时候,母亲马芝兰又怀孕了,因为年龄尚小,爹娘又疏于照顾,所以就被送到了奶奶家抚养。后来到了卫儿四岁的时候,王再朝去世了,奶奶带着他投奔了住在延川的大儿子王玉德家。至于为什么舍近求远,宁肯带着小卫儿远去延川也不肯在王家堡帮衬着“负累大”的二儿子,好事者多有求证,却一直没有定论。

无论如何幼年时跟随在奶奶身边,让卫儿体会到了少有的温暖呵护,一直到后来写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时,也塑造了一个能把世间的苦难转化成温暖的老奶奶的形象。这份感情也直接促使卫儿在过继给大伯王玉德时,少了些惶恐,多了些期盼,毕竟去了延川就能见到奶奶了,这在卫儿心里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RId/XThdUUU3TuLzPws7P0DJv+cOqlXmCMitDNOmIqhZOr6hgIbvAOc/W2/tUMG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