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有一个孩子叫“卫儿”

1950年1月2日,农历己丑年十一月十四,路遥满月了。

那个时候的陕北,像路遥家这样高密度的生育方式,比比皆是。这就导致一大家子的兄弟姐妹年龄差距特别的小,所以陕北人一般都习惯以虚岁计算年龄。像路遥这样生在近年关的月份,在陕北都算作月份小,过完年就算是长了一岁,所以到了1950年的1月2日,路遥满月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是两虚岁了。

1949年是中国生肖里的牛年,路遥这个属牛的小生命的降生,也给这个饱受贫穷之苦的家带了短暂的欢乐。

陕北在新生儿满月的时候,有闹满月的乡俗。到了这一天,一定要请路遥的外家人来主持剃头仪式,也叫“落胎发”,被剃去的胎发也不会就这样扔掉,而是被搓成密密的一团,缝在新生儿的枕头上,据说可以保佑孩子晚上睡觉不哭闹。就好像中原风俗出生不久的小儿夜里啼哭,要请人在黄表纸写“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之类的话,贴在宅前的路旁或者是树上。

当时人们的生活大多清苦,但无论怎样,总是不愿意亏欠了孩子的满月庆典,说起来这也是陕北穷苦人家难得的欢乐时光了。到了路遥过满月日的这一天,路遥的姥姥带来了特意用当时能吃到的顶好的面粉,蒸成的十二个面鱼及面篮、石榴各一对,并以十二股红线系起来的铜钱戴在了路遥的脖子上,这样的做法叫做锁钱,并且这种仪式要一直持续到路遥十二虚岁。

除了这些仪式,主人家免不了备下一些酒肉招待前来贺喜的亲友和邻里,也就是满月酒。满月酒一般分为三顿,第一顿是满月日之前,要吃臊子面,寓意就如同长寿面一样;第二顿是在满月日当天的上午,要吃炸糕和烩菜,这是对孩子高升成才的期盼;第三顿才是满月酒的正席,也叫满月席,是在满月当日的下午,有条件的是要吃“八碗席”的,红烧猪肉、炖猪肉、白条肉、清蒸羊肉、酥鸡、排骨、酥肉、丸子等一个菜一碗。

满月酒本来就是陕北人人生中的重要仪式,再加上路遥是王玉宽的头生子,更是要好好热闹一番,一点也马虎不得。王玉宽早早备下了酒肉,做好了油糕款待亲友,只是当时正处在困难时期,八碗席是肯定没有了,只是象征性地上了几个家常菜,里面掺着少许的肉丁。

正席之前,路遥的姥姥给路遥剃了胎发,经过了这个仪式,路遥母子俩也就可以走出窑洞见人了;又给他绑好了锁线,又在他身边摆好了带来的面食。做完这一切,姥姥在一旁絮絮地念“鱼鱼授起,石榴留起”。做完了这些,正席也就可以准备开始了。

按照习俗,孩子满月的时候,得请长辈给起个名儿。当时那个时候,陕北的各项情况都还很落后,再加上缺衣少食,生下孩子就像在地里种下的庄稼,能不能养大还得看天。陕北人跟土地亲近,所以老辈人都觉得孩子取个贱名儿好养活,所以一般的小孩儿满月的时候大多会取个猫儿啊狗儿啊的小名,贱名贱养活,取这么个名儿也是想让孩子无论在多恶劣的情况下,也能使劲扑腾着活。

正席开始后,王玉宽就把孩子抱过来,让孩子爷爷给起个名儿。王再朝一把年纪还操持着这一大家子,俨然是一代大家长啊。他想了想就给这长孙起了个小名叫“wei”,还说孩子上学先这么叫着,大名等以后请先生取。由于年代久远,这个小名儿“wei”只留下了个读音,曾经有好事者问过路遥的兄弟,这个“wei”到底该怎么写,但同样没有得到确切答案,只知道传到后来,“wei”就变成了卫,上学之后路遥也就有了正式的名字“王卫国”。当然在这之前,家人和邻里都是“卫儿”、“卫儿”地叫着。

转眼到了1950年的4月2日,农历庚寅年的二月十六,路遥也就是卫儿,迎来了他的百天日。陕北穷是穷了点,苦是苦了些,但是民风习俗却保留得全得很,这一天家里要给他过百晬。

说起来这个百晬和闹满月大同小异,都是承载了爹娘对孩子的无限期盼,形式也不过是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吃吃喝喝,惟一不同的是这百晬还多了一个抓周。

不止是陕北,中原许多地区也留有这样的习俗,只是到了今天大多演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游戏。抓周的时候,会在孩子身边,用书、笔、算盘、秤杆之类的物品围成一圈,任凭孩子自己去抓,抓着什么就寓意着孩子长大后会从事与之相关的职业。卫儿当时抓周的情况,已不得而知,但凭着极大的善意揣测,他当时多半抓的是笔或着是书吧。

卫儿的降生,给原本不堪重负的家庭,又增加了一份重量,却又同时给这个家庭注入了一丝希望。短暂的喜悦之后,卫儿的爹娘——王玉宽夫妇不得不埋下头来为一家人的生计忙碌。尽管在怀孕和坐月子的时候,王再朝一再帮衬偏袒二儿子家,兄弟妯娌之间也没有多说什么,但毕竟王玉宽已经是当了爹的人了,卫儿的出生让他腰杆挺直自立门户的同时,也催促着他开始为这个家奔忙。 IbH19GK3266e5fFYm6edzxdecZxsbhcUNBMPTJ1hxf1UFx7fH1K1LZC54K0e7xU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