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比饥饿更饥饿的饥饿

王卫国正式成为了延川县马家店小学的一年级学生。

当时的马家店小学,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场所的不足,只能选择复式班的教学方式,低年级和高年级合在一个教室里上课,老师先给高年级的学生上课,再教低年级的学生,高年级的学生还要负责低年级的辅导。当时王卫国虽然是一年级的学生,但是由于复式教学的缘故,也能听到高年级的课,基本已经能跟得上二年级的课程了。他的学习成绩优秀,每学期结束,都能拿回一张奖状。

在这个时候,他已经能够与新环境相适应了。但一开始,因为自己是外来的而受到过小伙伴们的嘲笑。小孩子们的嘲笑方式很简单却又很尖酸:王卫国的清涧口音。他们会派一个孩子先来问他话,当听到他回答之后,所有的孩子都会大笑,然后夸张地模仿他的“清涧口音”;渐渐地就有粗鲁野蛮的孩子开始叫他“外路脑子”。

原先在王家堡的时候,王家算是村里的大户,而王卫国一直都是孩子王,什么时候受过这种窝囊气?所以他理所当然地发起了反抗,只不过因为自己一家是外迁到郭家沟的,大爸平时待人的谦逊平和他也是看在眼里的,所以他只是向孩子们提出了抗议。没想到当他提出抗议的时候,嘲笑他的小伙伴们竟然做出了大吃一惊的表情,他们没有想到这个“外路脑子”居然敢反抗他们。

于是他们开始变着法子地孤立王卫国:在村里的时候,没有人和他一块儿玩耍,只要看见他走过来,大家就会大笑着散开,把他一个人晒在那里;上山砍柴的时候,总是有人早他一步“占山为王”,把所有可以砍到柴的地方,都分给自己人,但是惟独不让王卫国砍。

现在情况不同了,上学的时候他会和村里小伙伴们结伴;下课了,也有人和他一起打闹;放学了,也会有小伙伴和他一起打猪草、砍柴了。导致着翻天覆地变化的是因为王卫国身上不肯服输的劲头,自尊心极强的他,面对鼓励和嘲笑,没有变得越来越唯唯诺诺,而是抬头挺胸做人。有时受到比自己大的孩子欺负,他也会勇敢地反抗,打起架来也是一点不含糊,慢慢地小伙伴们发现,这个“外路脑子”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好欺负,孩子心性也是三分钟热度,王卫国的个性也让大家越来越喜欢他了。

王卫国在学校越来越适应,王玉德夫妇也正想着法子供小卫国念书。那时,社会上热闹非凡,今天要搞“大跃进”,明天要搞“反右倾”,这么整来整去反倒让农村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不过好在他们家里不过是四口人,而且只有一个小孩,日子虽说过得紧,但是想想办法总能凑合过去。

1986年开学,王卫国在马家店四年制初级小学里升到了二年级。

与此同时,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人民群众拥有了土地,却在短时间内失去了目标,刚刚摆脱封建土地制度下的中国农村在前进的道路上举步维艰,而这种艰难在现实社会中具体表现为脱离客观规律的社会运动。

与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热情有所不同,王卫国并没有为大跃进等一系列运动取得的“成绩”所迷糊,这一切对于他来说最大的记忆就是“饥饿”,涵盖一整个时代的饥饿。这份饥饿并不只是肉体上的,还有心灵上的影响,同样也是巨大的——这个时代太残酷,但同时也进一步刺激他养成了忍耐、刚毅、倔强、自立的个性。

其实早在1957年,少年王卫国刚刚来到郭家沟的时候,反右斗争就已经在全国迅速展开了。当然,由于地理性因素,再加上庄稼人大多是靠土地吃饭的本分人,所以即使这是一场全国性的大运动,也远远没有波及到王卫国的生活。

然而到了1958年,这场运动却很突然,无法避免地摆在了每一个中国人面前。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确立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如火如荼地席卷了全国。

全国性的“大跃进”运动开始之后,由于盲目的繁重的工作和劳动,造成了劳动力的大量消耗,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也为了更快地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指标,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农村人民公社紧随其后的诞生了,于是家家砸坏自家的饭锅,送到了冶铁厂,开始在公社大食堂吃大锅饭。

农村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又是乡级政府机构。公社取消了自留地,这就等于把土地从农民手中收了回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原本在土改时分到的土地,先是归了农业社,农业社又归了人民公社,打下的粮食反倒比过去单干和互助组时少了。王卫国家更是艰难,本来只要肯下苦力气,靠着大伯王玉德一个人的劳力,完全可以供得起一个四口之家,哪怕并不富裕,至少是可以满足一家人的温饱的。可现如今,加入了人民公社,哪怕再起早贪黑,流多少汗,受多少苦,一年挣下来的工分也是均等的,而且少得可怜,公社里分的粮食,也不够一家三口的口粮,也没有多余的哪怕一点点钱,更别说满足其他的花销了。

其实,这种情况要放在以前,王玉德一家也就凑合凑合,紧紧裤腰带挺过来了,可是现在王卫国不仅要长身体,还要上学,这可是他们一家子的支柱啊,说什么也不能委屈了儿子。可是每当到要给儿子添置上学所必须的东西时,王玉德就不住的犯愁,这些花费付出放在20世纪40年代,虽然也是一时拿不出手,但是当时只要肯卖力气,总能凭着一分辛苦得到一分收获,哪怕是前几年,也能做到满足温饱,更不会为儿子上学的纸笔费用着急啊。

王玉德的难处,王卫国也是看在眼里的。他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眼下更是能体谅家里的困难,也不愿意让老人跟着他着急,所以只要学习用具能用,哪怕将就一些也没有一句怨言,从来没有提过过多的要求。

上学的用具能省就省,但是王卫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俗话说的好,“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总是吃不饱饭,确实让他苦不堪言。但是他又知道家里眼下的光景不好,拿不出那么多粮食来,所以他平时在吃上也没有跟大爸大妈嚷过。

平时是能忍得住,可是一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吃东西,自己的眼睛就不受控制地盯着人家。这也没有什么丢人的,他毕竟是个孩子,毕竟没有怎么吃过饱饭。有一次大妈看见了这情况,就问他:“卫儿啊,你看到别人家的娃娃吃好吃的,你想吃不?”

儿子回答:“想吃,有时看到人家吃我都想流口水,可要是看不见人家吃,我也就不觉得想吃了。”。

儿子的回答,让夫妇俩心疼不已。王卫国太懂事了,懂事的让人心疼,所以夫妇俩暗下决心,无论如何,哪怕日子再不好过,宁可自己多受些苦,也得供儿子念书,也得把孩子养成材。朴实的父母在王卫国的成长道路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明白不念书的孩子成不了事,正是他们这样无私的付出,才使得王卫国有机会成为日后享誉中国的路遥。 mIxVo0mzXmXSK1hWXpHEEgNS/Z1FWQxErt2LFPsAaxtN9e2xstVCfHQBPG3jlBc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