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人人皆有与生俱来的奴性

说到奴性很多人都不愿意提起,因为奴性带有强烈的贬低色彩。“奴性”即所谓的卑微、下贱的奴隶本性,而中国人身上的奴性根深蒂固,这种奴性思维深深禁锢着我们的思维、行动,继而让我们从骨子里透露出赤裸裸的奴性气息。中国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统治阶级凭借平民的奴性思维不断的奴役、麻醉人民的精神,稳固自己的统治权力。

鲁迅先生刻意塑造的阿Q 这个典型形象, 虽也具有下层人民的勤劳、质朴之美德, 也有着革命的愿望,但奴性却是十足。

《阿Q正传》第九章《大团圆》中写赵家遭抢之后,阿Q半夜里忽然被抓进县城,到了大堂,“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 “站着说!不要跪!”长衫人物都吆喝说。阿Q虽然似乎懂得,但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己地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奴隶性!……”——长衫人物又鄙夷似地说,但也没有叫他起来。这段描写,一针见血地活画出阿Q的奴性心态和形象:做惯了奴隶,想要他不做都不行;跪久了的腿发生了病变,想要他不跪却站不起来。几千年的奴隶及封建专制社会,其统治的主要特征是恐怖、暴力、吃人,这种社会氛围必定造就滋生奴性的土壤。古老的奴隶社会造就了奴隶国民。专制的封建社会,奴隶变成了农奴。皇帝之下,大大小小的官吏都是大大小小的奴才,下层的人民自然便是奴才的奴才。

在中国,奴性不仅有其深远的历史的社会根源,而且还有其极为深刻的思想渊源。被视为中华民族文明道德的圣祖孔老夫子、庄子、朱熹等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也不遗余力地宣扬什么“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到底,这些民族血缘关系及专制封建统治关系束缚下的伦理道德便是浸透了奴性的说教。这些说教就像麻醉剂一样毒害着人民奴性的魂灵;像栓桔一样捆锁了人民手脚。他们是教人们服服贴贴地做奴才,不要和命运抗争。否则便是犯上作乱、便是大逆不道,在中国奴性便是这样成为了天经地义的东西!便这样作为遗传基因似的一代一代又一代地繁殖下来,渗透了国人的骨髓和魂灵之中。鲁迅塑造的阿Q只不过是众多的奴隶当中的一个范式罢了。

许多人头痛官场的“规矩”。官大一级压死人,见了领导该说什么样的话,该做什么样的动作,该摆什么样的姿势,该在什么节骨眼上进言,该在领导高兴时如何锦上添花,该在领导发怒时怎样化险为夷,如此等等。其学问深不可测。为此有人跟不上步伐,搞得晕头转向,糊里糊涂,遭白眼还不算什么,可怕的是带来仕途的终结,落得个终生遗憾。

广西某重点高校高瞻远瞩,顺应形势需要,推出了别开生面,紧贴实际的“职场礼仪”就业指导课。授课的内容是如何为领导服务。从坐车该坐在何位置,到如何给领导开电梯,如何跟着领导应酬,再到与领导如何相处,说得非常具体,非常到位。如果能够很好地学以致用,恐怕会是个很“称职”的下级。

学校老师们也许是善意的,甚至是沽沾自喜的。开设这样的课程,或许会让他们的学生有更多就业录取的机会,也有可能他们的学生中会有更多的人得到领导们的青睐,步步高升。然而不知学校考虑过没有,你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要成为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还是更多地发展成为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的“奴才”?

学校的职能和职责是什么?通俗也最为常见的答案就是一句话:教书育人。教什么样的书,专业不同,答案不同。但育什么样的人,答案应该是一致的。拿过去流行的说法,就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现在尽管这句政治色彩比较浓的口号很少提了,但培养有用人才这应该是最起码的要求。什么是有用之才?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从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到儒家一贯倡导的“以德育人”,都是把重视人的道德品性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教育的本质是应该倡导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改良社会风气。从这个理念出发,我们的学校在培养学生和教育引导学生上,应该以全面的综合发展为标准,这样的毕业者才可称为合格人才。而绝非是见风使舵,毫无主见的“墙头草”。

学校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的要在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上下功夫。合格的人才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有独立的思维和处事能力。社会发展进步,要靠众人的努力和奋斗,但更多的是要依靠有思想、有主见、有气魄的先行者走在时代前列,担当领路人作用。每个领域都需要这样的先行者,而先行者的产生,很大的程度地要靠学校培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社会上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带路人。从这个角度看,学校的责任是何等的艰巨,又是何等的重要。

培养人才理当是多方位的,而现在许多学校把目标锁定到极小的范围内,尤其对官员感兴趣,这就很让人担比了。君不见,学校里凡是搞活动,只要涉及到自己的学生,必定是先把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的摆列出来,以示炫耀。一些学校不以教学取得何种成绩为荣,倒是对出了多少什么级别的领导特别在意。大学生具有可塑性,学校倡导什么,炫耀什么,对他们而言,那就是风向标,导航仪。为什么公务员成为趋之若鹜的热门职业,除了稳定,有社会地位,还有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进爵升迁的捷径。仕途学问的确很多,但怎样走好学问更多。教科书能教出仕途之路,可以说是纸上谈兵。许多为官的经验是在实践中悟出的,绝不是靠老师几句点拨就能成“才”。

分析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奴性的中国人有这样几个共同的特点。首先,缺乏独立思想。缺乏独立思想的人,难以有正常的逻辑思维,常常是人云亦云,见风使舵,缺乏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容易受到别人的蛊惑进而被人操纵。其次,缺乏平等精神。奴性文化教育出来的人具有强烈的等级思想,认为尊卑有序,见到地位高的人就卑躬屈膝,见到地位低的人就颐指气使。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饱受这种文化的熏染,他们没有勇气表现真实的自我,更没有勇气去平等地爱自己,只能匍匐在权贵的脚下过着没有尊严的生活。奴性的人见到权贵往往点头哈腰,见到稍微有点势力的小官更会感到恐惧,而见到比自己孱弱的人则会暴露出狂妄的一面,变本加厉的嘲笑捉弄那些残疾弱智的人,这种劣根性深深地存在每个奴性的人中间。

最后,奴性的人对权力往往会顶礼膜拜。中国人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学而优则仕,把当官当成是求学的最终目的,甚至当成人生为之奋斗努力的终极目标,穷尽一生只为向官阶看齐。中国人之所以对权力如此痴迷是因为在几千年的历史绵延中,有权利的人可以养尊处优,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不用卑躬屈膝地伺候他人。

【赢家策略】

那么,奴性的中国人有没有方法摆脱出原来的旧皮囊呢?首先就要有坚定的信心,摆脱根深蒂固的思维,培养出独立思想。我们从小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一板一眼,模式化的教育方式无法培养出独立的人,书呆子比比皆是。要想培养出独立的思想就要摆脱原有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时候要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不同的思考方式,注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然后,我们要有平等精神。在民主制度不断完善的今天,平等精神已经遍及大街小巷。平等精神是我们人格尊严的保证,培养起自信、自尊、自爱的平等人格才能使我们不屈服于权贵的脚下。要想活的有尊严就不能忘记追求平等精神。

最后,打破对权力的崇拜。奴性的中国人深受权力的迫害,在被权力蹂躏了几千年后我们一定要敲醒警钟。越是崇拜权力的人,越是喜欢被权力蹂躏,这种人在拥有权力后更是后患无穷。中国人要想改变这种格局,就应定要打破陈规,改变对权力的崇拜。 k+nf5vPaEhSU9K+o70qJbuQDlziwkGkwxiXFSFYDWNAReXt5P+7THYXh0It4248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