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中国制造业宏观层面的两大挑战

近些年,中国GDP虽然还保持着高速发展,但是出现下滑趋势。在此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种种问题的考验:从劳动力角度看,中国人口出生率达到了联合国红色警戒线,未来将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从环境角度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环境破坏巨大;从经济发展结构上来看,过去几年过多地依赖房地产,而作为强国根基的制造业发展相对缓慢……

本节从另外一个视角“经济发展质量”来看中国制造业宏观层面的主要问题。要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就得选取一个恰当的指标,本书选择“全要素生产率”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的一般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开发利用的效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经济增长来自于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总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是某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

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经济一路腾飞,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奇迹。但是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指标表现如何呢?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在20世纪90年代初达到最高,随后开始波动;自2006年起,全要素生产率不断下降,如图2-5所示。

图2-5 中国全要

2017年4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魏尚进先生在复旦大学发表《走向创造大国的前景与挑战》的演讲中指出,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甚至为负。如图2-6所示。

图2-6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资料来源:美国哥伦

全要素生产率为负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把国家当成一家企业的话,那就是在一个会计年度里,公司老板投入了100万元用于购买生产所需要的全部生产要素,经过一年的经营,公司的产出不到100万元,公司亏钱了。在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十九大这段报告中最关键的两个词。虽然中国经济近年来增速放缓,但是每年还保持了6%以上的增长率。在全要素生产率为负的情况下,不同行业注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一些行业过热,如房地产、互联网和资本市场;而真正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制造业则不是很乐观:生产效率低下、环境破坏严重等,出现了经济发展结构性失衡的局面。在制造业中每家的具体情况又不一样,也有一些企业经济效益很好,如华为,但是整体效益较差。

因此从经济发展质量视角来看,中国制造业宏观上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生产效率低下,全要素生产率为负;二是经济发展结构性失衡,制造业不够“热”。

为了应对这两大挑战,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针对经济发展结构性失衡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本书主要讨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中国制造业该如何升级转型,因此不探讨经济发展结构性失衡这个话题;针对全要素生产率为负的现状,为了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将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赋激发出来,转化成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在此过程中创造社会财富和就业机会,推动整个社会的升级转型。

从中国国家竞争力模型可以看出,技术可用性是中国最为薄弱的环节,大力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突破技术瓶颈的有效方式,因此它是中国目前迫切需要的。另外,中国正处于效率驱动的发展阶段,从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最主要推动力也是技术创新。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非常及时。

然而提高生产效率、解决全要素生产率为负这个迫切现实的问题不光需要创新,还需要其他因素,中国需要多条“腿”走路,这点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成功经验中可以借鉴,将在第3章再做详细说明。

制造业是解决整个社会全要素生产率为负的主体,只有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普遍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下问题才能解决。那么,在微观层面到底有哪些问题制约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呢? twaF0U2uUQrpsLTJwuQs5bCoP8L23YYaIv0qjN+2qC3mbMt5aEZF/hOL2RuNMbi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