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国家竞争力分析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那么中国与制造强国相比,主要差距在哪里?有没有相对优势呢?本节从国家竞争力模型来分析这个问题。

国家竞争力发展阶段可分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三个不同阶段。

要素驱动是指主要依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如说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市场在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中获取发展动力。这是一种原始和初级的驱动方式,适合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科技创新匮乏的时期。

效率驱动是通过生产效率、运输效率、销售效率等的一体化增长来拉动经济增长。具体做法有:通过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改造来节约时间成本,提高办公效率;通过整合企业内部结构来减少沟通成本,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

创新驱动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效益来实现集约式增长方式,用技术变革来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如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创新、运输路线和模式的创新、销售的策略创新等。

按照全球竞争力指数模型(如图2-1所示),结合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可以从12个维度来评价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图2-1 全球竞争

下面以全球竞争力指数模型为基准,分析中国和制造强国代表美国和德国的竞争优势。

先看美国的国家竞争力分析结果,如图2-2所示。

图2-2 美国国家竞争力分析(资料来源

从图2-2中可以看出,美国各方面指标基本全面超过创新经济平均水平,已经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美国经济核心驱动力是市场需求、创新和劳动力市场效率这三驾马车;但是在宏观经济环境、组织机构和医疗及基础教育方面稍有不足。

再来看德国的国家竞争力分析结果,如图2-3所示。

图2-3 德国国家竞争力分析(资料来源

从图2-3可以看出,德国各方面指标也基本全面超过创新经济平均水平,也已经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在这十二项评价维度上,德国除了劳动力市场效率相对比较低外(这也是为什么德国大力推行自动化、无人化工厂的原因),其他表现都非常好。

最后是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分析结果,如图2-4所示。

从图2-4可以看出,中国各方面指标基本都高于效率驱动经济平均水平,正处于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阶段。当前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旺盛的市场需求,再加上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这是决定中国未来崛起的两大优势;但是中国的短板也非常明显,在技术可用性方面还非常不足。

根据2011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GDP增长率为10.3%,经济总量达到39.8万亿元,中国人均GDP超过4200美元,已突破世界银行最新调整的中等偏上收入标准——3945美元,中国正式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至“十四五”规划时期属于人均GDP达到4000~12300美元的中等偏上收入阶段,是中国经济成长从“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重要阶段,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效率驱动阶段。

图2-4 中国国家竞争力分析(资料来源

2016年中国人均GDP达到8113美元,按照这个发展速度,中国将在2023年左右成为高收入国家。当前中国经济依然在高速发展,但是还没有完全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在工资方面无法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又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是污染、低质低价,产生恶性循环。低端制造业升级转型到高端制造业需要高科技,而高科技又不是几十年能追赶上的。中国目前技术可用性不足,恰恰就是中国的软肋所在。因此,中国正处于低端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中国制造业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问题,然后才能寻求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 XMuGyhNlomg8mxxLSpsvitK79wx5KX3LXTSMK74nqCKYMU4M5VskRKqBxtmgJBj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