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部分
懂生活

世界很大,不要动不动就困住自己。任何你引以为傲的东西,都可能是束缚你前行的枷锁。离开一个人,你会发现世界上有几亿人等着你爱。离开一家公司,你会发现无数的机会摆在你面前。离开一座城市,你会发现更多的生活体验。只经历两点一线,很难说一个人真正活过。勇敢前行,不念过往,不困眼前,温暖向善。

人生充满了错觉

人生中有很多错觉,比如:股票要涨,房价要跌,他还爱你,明天会比今天更美好……这些事儿咱都做不了主。比如,被套牢的股票,我都准备用来传世的,将来我孙子拿着我的股票可以对别人说:“这是我爷爷传给我的,到现在还没解套呢。”所以,我们家的家训就是:股市重回解套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但是这些错觉太宏观,以至于每一个身处江湖的人都无能为力,但下面这四个错觉,却应该是早认清早好。

第一个错觉:认识人多,就厉害

很多人以为认识的人多就很厉害,或者认识的人多,别人就可以帮到自己。这种天真的想法就跟我年少时希望每个中国人都给我一块钱,我就有几个亿一样幼稚。不信你去朋友圈里卖个东西看看,保准没几个理你的。事实是你认识的人过多,导致自己没那么多精力去培养感情,所以愿意搭理你的人反而更少。

这年头儿很多人凑一起就是图个热闹,遇到人一言不合就加微信。我自己就有五个微信号,还给自己建了一个群,群名叫:帅人俱乐部。主号每天说“先生好帅”,然后,我再用另外四个号回复“先生说得对”。我是不要脸,但是我帅啊。

我之前也加了不少群,群里也有不少厉害的人,这明星那主持人的,可那又怎样?人家和你又不熟。此处应该再祭出一句名言:只有你自己强大,才是真的强大。这句话来自著名哲学家:沃兹基(我自己)。沃兹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家跟你交往的热情程度,往往取决于你的价值。哪怕这个价值是特别擅长陪聊,特别擅长出主意,特别擅长埋单。没有自身价值存在感的社交,纯粹是打酱油。你认识再多的人,遇上事儿,大家都立刻做鸟兽散。

所以,不要投入太多精力在社交上,社交会耗费掉你大量的精力。你在微信群里谈笑风生又怎样?你还能起飞吗?你在各种Party(聚会)上衣冠楚楚又怎样?人家只是把你当作一个玩偶而已。有这精力,不如多去充实自己,多读书,多思考问题。不必去迎合每个人,不必逢场作戏,不必讨每个人喜欢。

认识人千万,不及真爱一个。

第二个错觉:对你好,就是喜欢你

别人对自己好,特别是异性,就以为那是爱。其实吧,对方没准儿对谁都好。你觉得对方跟你暧昧,没准儿对方说话的方式就是暧昧。真不必大惊小怪,以为爱情发生了,那只是人家平常的交往方式罢了。

落寞很久的人就容易这样,看谁都像发春的样子。就跟一个想失身的人走在大街上,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强奸自己一样。

我来告诉你真相:有些人就是所谓的高情商,他们特别擅长搞暧昧,让每个人都觉得都跟自己有点儿意思,雨露均沾,但又片叶不沾身。所以,不必意淫着他们会爱自己,你可以想想:如果你是位异性,会爱上自己吗?如果你自己都不会,别人怎么可能会轻易眼瞎。

别人对自己好,要感激。但是你动不动就把这当爱,还真不把自己当外人啊。

所以好好交朋友,别想三想四的,搞得各种纠结与爱恨纠缠,控制、猜忌与嫉妒并存。很多人不必发展成恋人,否则在各种失落、暴躁与争吵后,绝交于江湖,此恨无解,没多一个恋人,却失掉一个朋友。不是每份好的情感都要发展成爱情,爱情大多太短命,得不偿失。

第三个错觉:勤奋,就会成功

好多人以为比自己成功的人都比自己勤奋。错,这大部分是因为运气。你看我这么成功,我啥时候说过自己勤奋?媒体问我,我都是淡淡地一笑:都是运气而已。简直很霸气,有没有?这气场,我要是个妞儿,都要爱上自己了。

所以,不要听信什么比自己优秀的人还比自己勤奋。勤奋没什么好显摆的,这是标配。富士康车间里的每个工人都很勤奋,每座城市里的清洁工都很勤奋,有可比性吗?世间大部分事情都是靠运气,碰上就碰上了,碰不上安安静静地过一生也不错啊。

因为你总想着勤奋就会成功,就很容易忽略眼下的小日子、小情趣。最悲剧的莫过于你勤奋了,到头来也没享受这个过程,岂不是白忙活一场?

人分四类。第一类只知道每天瞎勤奋,而忽略了眼下的享受,这叫忙碌奔波型的命。他们希望上最好的大学,上了大学希望拿一等奖学金,拿了一等奖学金希望找到最好的工作,找到最好的工作希望得到老板最大的赏识……累不累啊?第二类人属于每天不勤奋,只知道享受快乐,这叫享乐主义,他们可能会去吸毒啊、酗酒啊、纵欲啊。第三类人属于既不享受眼前的快乐,也不勤奋,这叫虚无主义。如果你是这类人,可能是患了抑郁症啊。

真正具有好态度的是第四类人,每天保持勤奋,也不忘记享受自己的小生活。别整天被这个勤奋那个勤奋忽悠来忽悠去,他们那么告诉你,就是希望你勤奋了,然后他们就可以不勤奋了而已。就像很多老板在让你加班的时候,动辄就说“你们要把公司当家”,但是一到发奖金时就说“你们还真把公司当家啊”。

所以,保持自己的小情调,过好自己的小生活,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

第四个错觉:好朋友,都不会害自己

好朋友就一定不会害自己,这可真不一定。好朋友知道自己的糗事多,更容易和别人分享你的尴尬。很多人遇到愤怒的事情,兵荒马乱时的第一个念头往往是找人倾诉:他对不起我,他是个变态,这事儿我是多么冤枉……事过境迁,自己已经风平浪静,却发现当初自己急于倾诉的事情,已经成为圈子里茶余饭后嘲笑自己的谈资。

岁数越大越开始明白一个道理:很多事情都是因为自己的大惊小怪,才让它失去控制的。

其实,这不能怪朋友,很多朋友真的是出于好心。比如,有段时间网上好多人来黑我,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我也曾经红过好吗?然后,我的很多朋友就定期把黑我、骂我的言论收集整理后告诉我。厉害了,我的哥儿们,这叫“二次伤害”,好吗?

我本想息事宁人,就这么过去好了,因为在网上被黑说不清楚啊。别人说我是个太监,我不必拍裸照证明我有那玩意儿啊。因为如果我拍了裸照,别人又会说我是性无能啊。难道我还要再拍段视频证明自己是“一夜八次郎”吗?即使证明了,人家还可以说我是个双性恋啊。想解释,想证明,就输了。

我的几个朋友却怒火中烧,每天都去骂黑我的人。结果被这么好心的一鸣,让我惊人了。所以,怎么办呢?首先要感谢这些朋友,这些人是真正的好友,将你视若己出,这个成语用在这里有些奇怪啊……

其实,每个人都要清楚,有些事情,注定是要烂在自己肚子里的,虽然你很想倾诉,但就是要憋着。憋啊,憋啊,憋啊,事情就过去了。这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事情,人家明星出个轨、吸个毒才能占头条最多三天,就你那点儿事儿,有什么大不了的。

之所以说是错觉,就是你一直想当然,而看清楚之后,就直面惨淡的人生。如同罗曼·罗兰在《名人传》里评价米开朗琪罗时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活出漂亮的姿态

我经常听到“中年危机”这个词。中年时候的梁实秋说过,有两种情况最容易令人感到中年已到:一是“耳畔频闻故人死”,陆陆续续有朋友去世,收到讣闻时令人凄凉;二是“眼前但见少年多”,忽然有一大批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小屁孩儿,在你面前招摇过市,春风得意。

梁实秋说的挺真实,一个人发现自己忽然迈入中年,往往是通过跟周围人的对比。所以说,人是忽然发现自己变老的,而不是慢慢变老的。不过,我认为中年危机并不是生理上的青春不再,而更多是在心理上的“缴械投降”。我遇到很多人不过30岁出头而已,就已经快速完成了从清秀少年到邋遢中年的过渡,开始不修边幅、胡子拉碴、满脸横肉、眼圈浮肿。他们也不再轻易谈起理想,嘴里全部是房子、车子、儿子、票子这类务实得不能再务实的东西。

离现实越近的人,就会离灵魂越远。离现实越近的人,也越容易蝇营狗苟、患得患失、亦步亦趋地被眼前的现实所驱动,而忽略了自我的反省,也就忘记了自律。而一个人一旦不再自律,就会迅速让身体和精神状态滑向不可救赎的境地。

一个人要摆脱中年危机,首先是不要让自己的肉体堕落,因为让肉体堕落就是对灵魂不负责。虽然在笛卡儿那里这两者可以分开,当身体在大快朵颐的时候,灵魂说“管它呢,反正不是我”,但是灵魂这样袖手旁观,就忘记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古老的谚语。如果肉体不在,灵魂也将无处安放。

所以,每个人一定要有一个自己热爱的运动方式,不管是走路、跑步,还是游泳。村上春树说:“肉体是每个人的神殿,不管里面供奉着什么,都要保持它的强韧、美丽和清洁。”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肉体不堕落的基础之上的。

警告肉体不堕落,我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买很修身、自己很喜欢的衣服,最好是贵到不能呼吸的那种。这样每次想到自己万一有一天发福穿不上那些衣服,就会很浪费钱。我太太就非常喜欢我的这个建议,所以她买了不少衣服,然后拼命去运动,说这是为了省钱。这个逻辑,我越想越觉得好像哪里不对。

一个人不能总是穿让自己感觉舒服的衣服,这样会让自己失去对身体的自省和控制。因为肉体是很低能的,甚至是发育不健全的,它还有很多欲望,比如食欲、性欲、游戏欲,反正坏事儿都是它想干的。基本上,只要能给肉体带来最直接刺激的事情,所谓“声色犬马”,它都很难抵制。唯有正视它,警告它,才能让它产生自律。

除了对肉体的自律,我们还要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每天想办法扩展自己的见识,比如之前从来不拿保温杯,今天捧一个在手里,比如从前没吃过咖喱,今天去尝尝。人生就像个探险游戏,一点一点扩展,才能发现世界越来越大。世界越来越大,才不会把自己眼前那点儿恩怨情仇,看得比世界还大。你恨多了,只能说明你的世界太小了。

心理衰老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丧失了好奇心,觉得眼前的事全是理所应当的。如有可能,下班换条路线,回家的路上去尝试探索一下这座城市新的角落。在路上不要只玩手机,眼睛向外看看,街道旁的小店、叫喊的商贩、路边的行人和从不曾留意的屋顶的样子。

如何保持好奇心呢?就是要让自己每天活得不同,拒绝重复,每天体验不同的生活。哪怕是面对同样的生活,也要活出不同的姿势。哪怕是活出同样的姿势,也要拥有不同的感受。哪怕是拥有同样的感受,也要写下不同的文字。

最后,学会欣赏美。美包括美人、美食、美物、美景等。我们欣赏美,是因为现实世界对我们太刻薄,不肯让我们的意志推行无碍,于是我们就让自己的意志溜到理想的世界里。欣赏美,可以让一个人摆脱低俗的现实世界,活出纯净的灵魂境界,让自己保持纯粹与灵性。最终,纯净的灵性又会反过来滋养我们对现实的看法。

当然,美是有层次的,低级的美只能带来快感。19世纪,英国有一位学者叫罗斯金,他说:“我从来没有看过一座希腊雕像,能比得过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他这里说的美是一种低级的美,是快感。快感一般满足实际的需要,比如见美女起性欲,见美食起食欲,见金钱起贪欲。

高级的美感不带有占有欲,以满足精神需求为目的。比如,我们读起陈子昂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并没有得到什么,但我们体会下来却可以得到一种苍凉的心境之美。

我们可以去旅行,欣赏自然之美。这能够让我们移情景色,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捕捉自己的心情。比如看到一颗古松,我们感叹它经历的风霜,联想到历史的风霜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迹,那刻就得到了美的享受。比如欣赏音乐,让自己随音符波动起伏,我们得到一种或悲伤、或喜悦的情感享受。再比如欣赏绘画,我们懂得美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心境,他们借助极少的现实创造出丰富的理想世界。

这些欣赏美的过程,会让我们暂时脱离现实,进入一种纯粹的艺术欣赏的境界中。我们活在欣赏的对象里,会让自己更像一个真正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物化的自己。

欣赏美,代表你对这个世界依然抱有希望。能感到美,说明这世界没有恶俗到让自己得过且过的境地。

生命很长,不要急着让自己老去。

生命很短,不要让自己辜负年华。

学会欣赏美,活得才像人

美学大师蒋勋曾经说过一句话:过得像个人,才能看见美。他非常强调人作为主体在审美中的地位,当你自觉地提醒自己是个人,而非一只忙着打洞储存粮食的鼹鼠,然后放慢脚步去观察自然、品味生活的时候,美自然就会在你面前展现出来。

但我喜欢把这句话反着讲:学会欣赏美,活得才像人。我们不能等待美的出现,但可以刻意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通过这种对美的欣赏,让自己摆脱功利主义的利害计较,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蒋勋重视个体的自觉,我注重欣赏的行为,所以蒋勋的境界更高,当然也更难达成。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欣赏美的权利,不管你是何种状态,只要你愿意去欣赏美的存在,就可以得到美的滋养。

说起美,另一位美学大师朱光潜曾经有一个经典的论述:一个木材商人、一个植物学家和一个画家同时面对一棵古松的时候,木材商人心里盘算的是这棵树是适合造房子还是打家具,以及卖出后利润如何;植物学家则看到一棵树的树叶特征、树干粗细以及生长的环境,并基于此判断这棵树属于什么类、什么科;画家则聚精会神地欣赏和玩味古松苍翠的颜色,甚至能体会出傲然挺拔和绝世而独立的精神。

木材商人的审美是实用主义的审美,植物学家的审美是科学的审美,画家的审美则是艺术的审美。实用主义的审美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审美以真为最高目的,艺术的审美以美为最高目的。在美学理论的发展历史中,实用主义和科学主义也都曾占有一席之地,无疑以艺术的态度审美才是最高的审美,因为木材商人和植物学家的关注点都不在古松本身,他们都是把古松作为跳板,把它与相关的各种事物连接起来。而画家则专注于古松本身,暂时放弃实用主义和科学态度,以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

就如同我们看到一个姑娘,如果立刻联想到如何繁衍后代,则落在了实用主义的态度上。而我们去分析她的性格、人品和喜好,则又陷入了科学桎梏中。她出现的时候,正好在雨天,细雨蒙蒙,她打着一把伞,在一片苍茫中她衣裾飘飘,我们觉得美极了。此刻,是最高境界的审美。

因此要学习欣赏美,就必须刻意自觉地放弃实用主义和科学主义。比如去博物馆看梵高的画,我们不必了解梵高的生平经历,也不必掌握绘画的理论知识。我们站在他的画作前,透过他的色彩,感受到一片灿烂的星空。那一刻,我们忘记了所为何来,也忘记了将向何去,就停留在那里。通过这幅画感受到一种平静,就是美。

同时,一个人必须要与审美的对象保持距离。比如我们阅读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总是通过安娜的行为联想到自己妻子的不忠,那么就无法去欣赏,因为离《安娜·卡列尼娜》太近了,近到让自己无法进入小说的美感世界。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吧。阅读小说也好,欣赏雕塑、绘画也罢,我们不必总把自己代入。你越能从中抽离出来,就越能体会到美的存在。因为美是不应该涉及利害的,而一旦将自己代入其中,就逃脱不了利害的计较和道德的审判。

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把美感定义为: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不计较利害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自己的旁观性。另外,审美一般是建立在无用之上的,无用之用才是审美的大用。

我们过于重视有用,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强调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让人局限于动物性的自己,以图自保。而无用之用,是不会立刻作用于现实目的的,它更重视心灵的感受。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让人从现实中转移出来,以获得人之为人,而不是鼹鼠的自觉。

不管被人如何陪伴爱护,人生终究是一条孤独的路。

审美是每个人都有的权利,而非少数独享的特权。只要你有意识地保持审美的自觉,就会获得美感的享受,也就活得越来越像个人。

矫情一点又何妨

我曾经一度认为矫情会让人脆弱,自怨自艾式的哼哼唧唧只会显出一个人的无能。但是很多时候,矫情一点又何妨呢?

比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都倍思亲,所以自己做顿饭发点感慨:一个人在外打拼,如果没有人在乎自己,就要好好爱自己,爱自己,就是爱家人,冷了,就抱抱自己。这又有什么不好呢?看起来矫情,但用这个方法在冰冷的城市里温暖自己的内心,又何错之有呢?

你们有没有想过,矫情的时刻,自己才更属于自己?

比如失恋了,自己去看场电影,出来矫情一下:每个人只能陪自己一段路,什么时候上车,什么时候下车,都不得而知,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人上车的时候不随随便便,下车的时候不患得患失,只要车在路上跑,还愁拉不到活儿吗?

如果别人读到你这段矫情语录,一定会觉得酸酸的、甜甜的,心想:真矫情,失个恋还变成了哲学家。但若没有这矫情的诉说,怎能梳理过往的人生呢?不对过往的人生有个交代,又如何能让自己真正勇敢地面向未来呢?

我突然明白了,矫情是一个人的保护机制,当自己身处压力之中,感到失落、困顿时,给自己一个感性的时刻,让自己内心最脆弱的部分站到镜头前,告诉观众们,我是多么不易。

当西方哲学发展到了笛卡儿时代,这位近代哲学之父开创了理性主义,理性到企图用几何学来论证人生中的所有问题。后经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理性主义发展到了顶峰,甚至对所有道德都进行了定义。那人就幸福了吗?叔本华说:滚犊子,别扯了,人生就是个悲剧,都是生命意志和基因拷贝的需要,哪有理性可言。

尼采说:叔本华说得对。

于是,掀起了一场灿烂的、充满阳光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尼采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他说:不用信什么上帝,相信自己就好了,要让自己活得精彩,否则就是辜负了这场生命的际遇。要拥抱生活,让生命绽放,让自己内心的权力意志实现它的欲望。

你可能会觉得尼采特别矫情,可这是精彩的人生态度。矫情又有什么不好呢?

人有理性的部分,比如我们劝别人要看开的时候,就会特别理性。人也有感性的部分,比如自己看不开的时候,就会特别矫情。理性的时候,你的道德感如上帝般的观察周遭。矫情的时候,你的自觉就会始终提醒自己:我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所以,不要放弃自己的矫情,甚至偶尔刻意地让自己矫情一下。

比如,在冬日的阳光里靠在窗边,在桌面上铺开一本书,不一定读,就是做个样子也好。其实,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这种仪式感:在火车上,在飞机上,在花园的长椅上,摊开一本书,然后开始玩手机。但此时,你若想起李清照、想起林黛玉、想起顾城,让自己矫情得像个词人,就会感觉身体柔软开来,一股暖意从心底里泛起来,一直扩展到身体各处。

在夜深人静的某个深夜,多想想自己的不易,陌生的城市和自己——一个无助的人,每天疲于奔命,却依然如蝼蚁般渺小。让内心最脆弱的声音有表达的机会,而不是每天假装坚强,伪装得百毒不侵。这样,你才能知道你是个人,不管处境如何,每天都要活得像个人,而不是时时处处准备去战斗。

给自己留一点矫情的时间,跟内心交谈,让生活温暖。

如是这样,矫情一点又何妨?

假如我们互换人生

我经常想,假如我们互换人生,我此刻会以何种姿态过自己的生活。

比如,在餐馆吃饭,我就在想,假如我是那个服务员,而服务员是我,我此刻会如何。我可能立刻就会爱上我。我大约会打量一下这位客人,从他的言谈举止判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坐他对面的女人的表情,来判断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吃完饭他们是分道扬镳还是直奔如家。

等客人都走了,夜深人静,我会做什么,会思考些什么?望着这座城市璀璨的灯光,我是不是会感觉自己是一个被世界漠视的人?我要如何打拼才能在这个城市里站稳脚跟?我想起今天吃饭的那位客人,他是怎么做到在埋单的时候连眼都不眨的?我要有意无意地多听听客人们讨论什么话题,万一里面就有新的机会呢?我可不能一辈子就做个服务员啊,我至少得做到领班啊。

念至此,我立刻对服务员报以微笑,让自己不要对她大呼小叫,因为将来她是要做领班的人,不要破坏她这一刻的自信。

在游乐场的时候,我在想,假如我是维持秩序的服务人员,百无聊赖、日复一日地看着人头攒动,是不是还可以精神饱满、微笑着对待每一个人?看到有人插队,我是不是会默不作声,睁只眼闭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站我前面这个人我好像认识,好像是个演员还是什么,我要不要去找他要个签名啊?想想算了,我也正在工作啊。每天只要游乐场一开门,人就不会停,何时是个尽头啊?

念至此,我就把孩子安顿好,不要上蹿下跳给服务人员添麻烦,他思考人生已经够心烦的了。

坐飞机的时候,我在想,假如我是空姐,望着满机舱的人。咦,那个角落有个男人在盯着我看,他肯定在想怎么要到我的手机号。我走到他面前跟他说:先生,请系好安全带。看到他不好意思的眼神,觉得好搞笑。

男人,不都是那点儿事儿嘛!

咦,后舱两个人好像本来不认识,怎么就靠在一起了呢?这年头发生个感情真是好容易,我一定要看好洗手间,防止他们一起溜进去。

念至此,我就跟空姐说:能把手机号给我一下吗?洗手间不能便宜了别人。

如果我是我太太呢?我是不是可以按顿按时做好饭,然后整理好家务,看着躺在沙发上打游戏的我,是不是可以由衷地说:好爱这个男人啊!论自恋,我只服沃兹基。

他竟然没有表达感激之情就低头看手机了,上面有什么秘密呢?嗯,我不能要过来看,那显得我多小气,要不我也玩手机?算了,老娘还是去看书吧,上周买的《解忧杂货铺》还没看完呢。男人还不如本书靠谱,你付出多少他都觉得习以为常,书随便翻两页,它就会告诉你好多秘密。

念至此,我赶紧放下手机利索地把洗衣机里的衣服晾了,把被窝暖好,然后大喊:娘娘,该来睡朕了!

这么思考人生是不是会很有趣?如果每个人都能经常这样转换角色思考问题,我相信都能体会到对方的不易,且做到当下的自觉。

我们经常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待得太久,只想着让自己灿烂,而忘记了分享给别人一点阳光。 /E1/claMCoQXbGUXyrcpT+4bFf2OgnN7xr//BOA/R7u/qgIOBdecWJCx7mQbJvD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