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人对自己和世界的乐观看法,就像一副坚固的盔甲,能保护自己不被抑郁、自卑、失望和沮丧等消极情绪所击倒。乐观者的心胸是开放的,白天能照进阳光,夜晚能仰望星空;而悲观者则相反,哪怕只是一块窗帘挡住了光亮,他们也会认为世界只是一片黑暗。
海伦·凯勒说:“没有一个悲观的人发现过星星的秘密,寻找过一个从未在地图上出现的大陆,或者向人类打开过一扇新的通往天堂的大门。”
西方有句格言:当上帝关上门的时候,一定在某个地方打开了一扇窗。关上门,是警示你选择的道路和方法错了;打开一扇窗,则是为你展现新的愿景和出路。
发明电话机的贝尔曾说:“当一扇门关上的时候,另一扇窗就会打开,可是我们常常如此长久地怀着懊恼和悔恨盯着那扇关上的门,以至于看不见那扇正在向我们敞开的窗。”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要学会不关“心灵大门”,常开“思想之窗”,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以开放性、包容性面对人生。
拥有积极心态的人看见半杯水,会说:“啊,原来还有半杯水啊!”而悲观的人看见半杯水,则会叹息:“唉!怎么只剩半杯水呢?”同是面对失去半杯水的挫折,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这不仅是乐观者和悲观者两种人的心态差异,更是积极与消极的比照。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人巨大的差距!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距就是成功和失败。”
威尔逊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事务所小职员做起,经过多年奋斗,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和办公楼,并赢得了周围许多人的尊敬。
有一天,威尔逊先生从他的办公楼走出来,刚走到街上,就听见身后传来“嗒嗒嗒”的声音,那是盲人用竹竿敲打地面发出的声响。
威尔逊先生愣了一下,缓缓地转过身。
盲人感觉到前面有人,上前说道:“尊敬的先生,您一定发现我是个可怜的盲人,能不能占用您一点点时间呢?”
威尔逊先生说:“我要去会见一个重要的客户,你要说什么就快说吧。”
盲人在包里摸索了半天,掏出一个打火机,递给威尔逊先生,说:“先生,这个打火机只卖1美元,这可是最好的打火机啊!”
威尔逊先生听了,叹了口气,掏出一张钞票递给盲人:“我不抽烟,但我愿意帮助你。这个打火机,也许我可以送给开电梯的小伙子。”
盲人用手摸了一下那张钞票,发现竟然是100美元!他用颤抖的手反复抚摸着钞票,嘴里连连感激道:“您是我遇见过的最慷慨的人!仁慈的人啊,我为您祈祷!上帝保佑您!”
威尔逊先生笑了笑,正准备走,盲人拉住他,又喋喋不休地说:“您不知道,我并不是一生下来就瞎的,我瞎了是因为23年前布尔顿的那次事故!那次太可怕了!”
威尔逊先生一震,问:“你是在那次化工厂爆炸中失明的吗?”
盲人仿佛遇见了知音,兴奋地连连点头:“是啊是啊,您也知道?这也难怪,那次光炸死的人就有93个,炸伤的人有好几百呢!”
盲人想用自己的遭遇打动对方,争取多得到一些钱,他继续可怜巴巴地说道:“我真可怜,到处流浪,孤苦伶仃,吃了上顿没下顿,死了都没人知道!”他越说越激动:“您不知道当时的情况,火一下子冒了出来,仿佛是从地狱中冒出来的!逃命的人都挤到了一起,我好不容易冲到门口,可一个大个子在我身后大喊:‘让我先出去!我还年轻,我不想死!’他把我推倒了,踩着我的身体跑了出去!我失去了知觉,等我醒来,就成了瞎子。命运真不公平呀!”
威尔逊先生冷冷地说道:“事实恐怕不是这样吧?”
盲人一惊,呆呆地对着威尔逊先生。
威尔逊先生一字一顿地说:“我当时也在布尔顿化工厂当工人,是你从我的身上踏过去的!你长得比我高大,你说的那句话,我永远都忘不了!”
盲人站了好长时间,突然一把抓住威尔逊先生,爆发出一阵大笑:“这就是命运啊!不公平的命运!你在里面,现在出人头地了;我跑了出来,却成了一个没用的瞎子!”
威尔逊先生用力推开盲人的手,举起手中一根精致的棕榈手杖,平静地说:“你知道吗?我也是一个瞎子。”
故事中的威尔逊先生和盲人,在遭遇同一挫折的情况下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诚然,威尔逊先生的成功和他不懈的努力密不可分,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他面对挫折时的乐观心态,是乐观的心态让他在遭受打击后再次站了起来。
假如威尔逊先生没有乐观的心态,那么当双目失明的时候,他的任何梦想都会随之破灭。“我看不见光明,看不见色彩,更看不见成功。”按照这种思维逻辑,他很可能就此做一个普通的盲人,在自怨自艾和贫寒中度过一生。然而,威尔逊先生的想法却是:“虽然我看不见,但我还能听,还能触摸,除了视觉我什么都没失去。上帝让我失去光明,是为了告诉我,我曾经的努力还不够,而且被太多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我现在要做的是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这样我会变得更强大,这既是成功路上的一次考验,也是一个契机。”所以,威尔逊先生不仅没有被挫折击倒,反而更加勇敢,他不仅坚强地面对现实,挑战困境,而且最终获得了成功,创造出奇迹。
乐观的人遇到挫折,总会把挫折变为转机。乐观不等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不意味着否认问题的存在,也不是逃避直面痛苦的责任。乐观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面对挑战时的一种态度。乐观使人看到未来是有希望的,是可以去争取的;乐观会促使人说“我能”,而不是“我不能”。
《道德经》有云:“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意思是说,“清”与“浊”、“动”与“静”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这与“非黑即白”的是非观有着很大的不同,更强调周围的环境和条件所带来的有利因素。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即我们没有办法去掌控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但是我们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想法与判断,也有能力去转变自己的心态,化不利为有利。
波伊提乌是公元6世纪古罗马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对人们的思想都有着重大影响,是西方哲学的奠基石。不过,波伊提乌的成就得来并不容易。
波伊提乌曾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演说家,住在东哥特王朝和罗马皇帝忒奥地利克的宫殿里。当时,他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他的家庭也很美满,儿子同样才华横溢。
波伊提乌的生活看上去非常完美,大家都很羡慕他。但有些人开始嫉妒波伊提乌,在国王面前诽谤他,甚至暗示国王说他是叛变分子。最后,国王听信了那些人的谗言,把“莫须有”的叛国罪安到了波伊提乌身上。一夜之间,波伊提乌由哲学家沦为阶下囚。
波伊提乌不得不告别往日奢华的生活,住进阴暗的牢房。最开始时,波伊提乌不停地呐喊,仿佛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自己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希望自己得到平反。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用。渐渐地,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呐喊是没有用的!不过,他还能思考。
于是,波伊提乌开始静下心来,他整理自己的思绪时,在思考过程中发现了著名的“命运转盘”理论。
波伊提乌认为在“命运转盘”理论中,只有“轴心”是亘古不变的。这个“轴心”是指最基本的、不会随着命运的变化而改变的真理,也被称作“自然法则”。波伊提乌还指出,只要掌握了这些真理以及主导这些真理的智慧,那么当人身处逆境时,就不会轻易向命运妥协,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寻找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其实,当人感到痛苦时,并不是他的处境有多么糟糕,而是他看待问题的态度很消极,所以不能平心静气地去应对。
“命运转盘”的发现为波伊提乌带来了无上的荣誉。伟大诗人但丁在《神曲》中曾描写道:“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命运转盘旋转,它主宰着整个民族的兴盛和衰亡……”
试想,若没有这次牢狱之灾,若波伊提乌不懂得在挫折中转变心态,那他还有可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吗?对于波伊提乌来说,牢狱这场“祸”恰恰就是诞生其哲学思想的“福”。
所以,当你面临所谓的“祸”的时候,不如转换一下心态,改变一下思路,积极乐观地去面对,加上自身的不懈努力,那时你很可能会柳暗花明,迎来另一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