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冬病”在炎夏用这些食物“暖治”好得更快

《黄帝内经》中说“夏为蕃秀”,夏天,太阳当空而照,阳光充沛,热力充足,再加上地热上蒸,天地万物迅速生长,葱郁茂盛,这也是“蕃秀”的含义。此时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盛的阶段,此时将阳气养好了,其他季节,尤其是冬天就不容易生病。

中医养生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说不要等到疾病生成了才去治,而要提前预防。同时中医还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就是冬天易患的病可以在夏天治疗,这样提前治疗、预防了,冬天就不容易患病了。

那么什么是“冬病”呢?其实指的就是一些在冬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剧的疾病,比如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这些病在严寒的冬季非常容易发作,而中医认为这些疾病大都是因为体质阳虚、体内阴寒太盛引起的,再加上冬天的寒冷刺激,这些疾病就更容易发作了。如果在疾病未发作之前,先将体内的寒气祛除,补足阳气,也就减少了冬天患病的概率,有些甚至还可以得到根治。一般情况下,中医“冬病夏治”常采用“三伏贴”,这是中医非常具有特色的伏天疗法,是直接将药物敷贴在穴位上,以此来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活经、通络、驱寒的作用。三伏天阳气最盛,人体内的阳气也最充沛、旺盛,热能温阳,阳能驱寒,再加上此时毛孔开泄,药性很容易渗透到体内,更容易驱散体内的阴寒之气,所以治疗因为阳虚寒凝所致的疾病非常有效。不过既然这本书我们是说食疗的,那么暑夏时节我们就通过温阳驱寒的食物来从内将寒邪驱除出来。

生姜

民谚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民谚之所以经历了千百年却依然盛传,就在于它有可信度、真实度,就像这条谚语说得就恰如其分。冬天大家都想着进补,大肆进食一些高营养的饮食物,比如鸡鸭鱼肉等,这些食物吃多了,体内气机就容易壅滞,此时吃些破气、顺气的萝卜就能让滞气消散。而夏天虽然天气炎热,但是人们更多会吃些寒凉的食物祛暑降温,此时体内就会积留大量的寒气,此时吃些温热属性的生姜就可以将寒气驱逐出去。对于体内原本有寒气的“冬病”者而言,夏季多吃些生姜,对驱散体内的寒气“病根”就更有好处了。

羊肉

羊肉是一种温热性的肉品,有道是“夏吃伏羊冬不寒”,夏天耗气伤津,脾胃多虚寒,或者寒湿多困阻脾胃,此时多吃些羊肉能够提升机体免疫力以及高温暑天下的抗病能力。更重要的是,羊肉可以助养体内的阳气,这对“冬病”的祛除无疑是有利的。如今大家对“烧烤”尤其热衷,尤其是羊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如何烤制喷香的羊肉串。

烤羊肉串

原料:羊肉(瘦)500克,洋葱500克,盐、味精、辣椒粉、孜然粉、胡椒粉各适量。

制作方法:

1.将羊肉洗净后切成小厚块;洋葱洗净切碎。然后将羊肉小块与洋葱碎拌在一起,腌约半小时到1小时。

2.然后用签子将羊肉块串成串。

3.用专用铁槽加木炭点燃后,将肉串架在铁槽上面烤至半熟时,撒上盐、辣椒粉、孜然粉、胡椒粉以及味精,继续烤熟即可。

营养功效:益气补虚,温中健脾,补肾壮阳,对虚劳羸瘦、腰膝酸软、脾胃虚弱、食少反胃、头晕目眩、肾阳不足、气血亏虚、产后虚冷、缺乳等病症有良效。

鳝鱼

民谚有“冬吃一枝参,夏吃一条鳝”以及“小暑黄鳝赛人参”等谚语,小暑前后的黄鳝最为肥美,夏天也最适合吃黄鳝。这是因为黄鳝能够温阳健脾、祛风通络,所以对于“冬病”患者来说,夏天多吃些黄鳝能让一些寒性病症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姜汁黄膳饭

原料:黄鳝200克,粳米150克,姜汁、葱花、酱油、盐、香油各适量。

制作方法:

1.将黄鳝去头、去骨、去杂,切段,洗净,与姜汁、葱花、酱油、盐、香油拌匀备用。

2.粳米淘洗干净,加清水适量放入笼中武火蒸约40分钟后,将黄鳝倒在饭面上,铺平,续蒸20分钟即可。

营养功效:补血健胃、益气养阳,适用于病后虚损、贫血、纳差、消瘦、肢软乏力等。

当然,如果能够将“三伏贴”以及这些食物相结合,对“冬病”的防御和治疗效果会更好。

强身健体小妙招

在爬山中跑步

强健的腿部肌肉能使跑步变得更轻而易举,而如果能够将爬山增加到你的跑步运动中,就可以轻松加强腿部锻炼。因为跑上坡路会让你感到出奇的困难,但当你跑到顶端转向平路时,你会惊讶的觉得跑步是多么轻松的一件事。另外,也可以在家里通过下蹲、弓步、蹬台阶等锻炼腿部肌肉。 IgDvy9Cl3hcceUaRtJeeRNF2B0b4EBl5E4LxESBh+7WRzUIupxOzOlN6DyTyvsu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