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们不完全是自己的主人

现在,请你认真思考一个问题:你是自己的主人吗?

这问题似乎不太好回答,对吗?如果承认“我”是自己的主人,有时自己做出的行为却并非完全出于意愿,甚至某些事情是违背内心的意愿做出的选择;如果否认“我”是自己的主人,那就等于放弃了支配自己行为意志的权利,甘愿沦为一枚棋子,有谁愿意如此呢?

对于此问题,完全承认与否都不太合适,只能说每个人都不完全是自己的主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牵扯到了“鸟笼逻辑”,它是人类无法抗拒的10种心理之一。

甲对乙说:“如果我送你一只鸟笼,并且挂在你家中最显眼的地方,我保证你过不了多久就会去买一只鸟回来。”乙不以为然地说:“养只鸟多麻烦啊,我是不会去做这种傻事的。”

于是,甲就去买了一只漂亮的鸟笼挂在乙的家中。接下来,只要有人看见那只鸟笼,就会问乙:“你的鸟什么时候死的,为什么死了啊?”不管乙怎么解释,客人还是很奇怪,如果不养鸟,挂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人们开始怀疑乙的脑子是不是出了问题,乙只好去买了一只鸟放进鸟笼里,这样比无休止地向大家解释要简单得多。

在人际关系中,思维定式是一个很强大、很顽固的影响力,故事中的乙就是无法忍受被人用习惯思维的逻辑推理误解,最终选择屈服于强大的惯性思维。这种思维影响着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

依据这一心理效应,我们便能明白,为什么“你不完全是自己的主人”?“你”之所以成为“你”,不仅仅是因为“你”具备了某些内在的特质,更重要的是“你”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来自父母、朋友、同事,也可能来自整个社会环境。

父母是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人”。在早期的亲子关系中,孩子通过模仿父母来区分自我和他人,也从父母那里学会对自我的定义和评价。父母如何看待孩子,孩子就会如何看待自己,如果一个孩子是在鼓励和支持中成长起来的,能够参与家庭重要事情的计划和决策,那么他成年后的自尊水平也比较高。倘若父母本身的自尊水平较低,只是通过溺爱或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很难感受到温暖和亲密,他们在日后衡量自己的行为标准方面也会存在偏颇。

心理学家库利曾经指出:一个人的自我是受他人影响的,是由社会决定的。在他看来,自我通过他人的反应和评价来反映。比如说,我们内心很渴望成为一名艺术家,却身不由己地走上了科研的道路,因为所处的情境不允许我们遵从内心的意愿,在这种不情愿的情境中,他人对我们提出各种要求,导致我们的自我概念和行为发生巨大的改变。

鸟笼逻辑是人际关系中外在影响和经验的缩影,它有积极的一面,可以让我们借助先人的经验少走弯路,但我们还要警惕它消极的一面,就是不要完全陷入思维定式中,让外界的影响成为自身发展的枷锁,甚至成为被人操纵和利用的工具。同时,也要少用鸟笼逻辑去推断他人,成为一个墨守成规、顽固不化的人。 yD+6RdCVb1r6ZZRjHK0ceGNgzxyTxmo3lWkEEQNqSxS7AYP4QIKou0cjX++mATx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