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互利性原则,有时是旋涡

若要问这个世界上最难还的是什么债,想必多数人都会说:人情债!

Z的父亲生病住院急需用钱,朋友Y听说后,还没等Z开口,立刻就给他转过去5000块钱。这让Z大为感动,毕竟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少。待父亲病好后,Z决定辞掉在外地的工作,回到父母所在的城市工作,Y是他的老乡,在这个城市有一定的人脉,得知Z要找工作,热心地帮他介绍关系,甚至还帮他整理简历。

看到Y如此殷切地帮自己,Z的心里大为感动。为了表示感谢,Z特意请Y吃饭,联络感情的同时,也聊表谢意。席间,当Z举杯向Y表示感谢时,Y却说:“这有什么呀?大家都是朋友,你要是这么客气,那就没把我当朋友。”随即,Y又叹了口气,说:“其实,我也不是什么太有能耐的人,赚着死工资养家糊口,可咱们认识这么多年,关系也不错,我不能袖手旁观……”此话一出,Z顿时不知道该怎么接了,心里却感到格外沉重。

不久之后,Y主动找到Z,说有事相求。Z从事的是法律工作,Y想让Z给自己的亲戚做诉讼代理,却迟迟不肯提费用的事。看他的架势,好像是打算让Z免费帮忙。Z感到很为难,毕竟诉讼代理一件案子也不轻松,他也是拖家带口的。Y大概看出了Z的心思,突然就把话题扯到Z父亲住院的事,还有他帮Z介绍关系找工作的事。一时间,Z纠结极了,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回绝Y,若真开口说了心里的话,简直就成了“忘恩负义”“自私自利”的人。就这样,Z妥协了。

有没有觉得,Y可能早就有让Z帮忙做诉讼代理的打算,之前所做的一切全都是有目的性的?他没有给Z回绝的机会,却也暗示Z说自己做这些事情并不容易。Z欠了Y两个人情,到了Y提出要求的那一刻,纵然不太合乎情理,Z却还是为了那两份人情债,违背了内心的意愿,完完全全受制于Y。

为什么Z会觉得难以拒绝Y的请求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场博弈,互利性原则起了很大的作用。人类学家奥莱尔·蒂格尔和罗宾·福克斯认为,互利性原则是人类的一种适应机制,即通过创造一种有效率的社会关系,形成商品互换的模式。

大家都觉得“人情债”不能欠,原因就是社会舆论对于获得利益却不回馈他人的行为是持谴责态度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约束力。没有人希望在别人眼里,自己成为一个黑心的牟利者,所以都不自觉地遵照这个原则来行事。当Z遇到Y,这种“无法拒绝”的心理就被利用了,互利性原则就变成了一场不对等的心理博弈。

如果你也跟Z一样,是互利性原则的遵从者,那么现在,你必须擦亮眼睛,狠下心肠,对别有用心的殷勤者说“不”!如果有人总是在你面前述说他为你做过多少事,那么下一次他再表示殷勤的时候,你不妨直言:“谢谢,这件事情我自己能解决。”

也许,对方最初会表现得很受伤,可试过几次之后,他就会明白,你根本不吃这一套,以后他就不会再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控制你了。有机会的话,你可以试试看! eZfhIClPlLsXbFhtIPPUnz2Vw6ENSZfBh+NwZTQ+fAu83omsE6pfwm/ltwdp5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